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淺析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綠色生態建筑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管理時間:瀏覽: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理論及綠色生態建筑的含義,并提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生態建筑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加強實現

  1、 可持續發展理論簡述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原是針對資源和環境的問題提出來的,它是國際上的發展理論深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①生態持續。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整個生命支持系統—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化;保護自然資源;保證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預防和控制環境破壞和污染,積極治理和恢復已遭破壞和污染的環境。

  ②經濟持續。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改善質量,優化配置,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減少廢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改善傳統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③社會持續,既人的現代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全面進展。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和目標。可持續發展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滿足人類的需要為目的,積極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

  2、 綠色生態建筑的內涵和發展目標

  2.1綠色生態建筑的含義:綠色生態建筑實質上是以生態原則為指針,以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為取向所進行的一種既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又能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邊緣生態工程和建筑形式。因此綠色生態建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對自然環境的關心與尊重。對自然的關心是綠色生態建筑存在的根本,它是一種環境的共生意識的體現,它要求建筑師認識到建筑作品僅是環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種謙遜的姿態處理與環境的關系,給自然更多的關心.對使用者關心。

  ②綠色生態建筑在注重環境的同時還應給使用者足夠的關心,給使用者提供一個安靜、和諧、宜人的居住、工作環境。

  ③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溝通。建筑不在是隔絕人類與自然的厚重屏障,不再是冷漠與遠離自然的代名詞。

  2.2降低能耗,消除污染,保護環境是綠色生態建筑當前的主攻目標:我國環境污染非常嚴重,僅就電力系統來看,1995年電力系統的火電廠年產灰渣量達9936萬t, 占地面積達38萬畝,排入江河90萬t。而且每年還毀田造磚,使可耕地面積每年減少40多萬畝,太原市的環境污染更為嚴重。因此,綠色生態建筑與可能性持續發展更是建筑師們在太原市搞設計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能源危機是當今世界兩大危機之一,世界常規能源的儲量,按現有的開采技術水平計算,煤可用200年,天然氣可用50年,石油為30年。我國近年來能耗增長很快,但有效利用率很低,僅為26%,而西歐為40%,美國50%,日本為57%,按比例率計算我國約有四分之三的能源浪費。從能源耗用分布來看,建筑能耗占的30%~40%左右,如日本建筑能耗約占總能耗的30%,美國占35%,英國占34%,西德占33%,瑞典占40%,我國目前約占25%~30%,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將迅速增加。

  通常說的建筑耗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建材生產用能;②房屋建造施工用能;③建筑物使用日常用能;④房屋維修和拆除用能,其中日常用能量大,一般占建筑總耗能的80%~90%,據瑞典的分析報告,一幢耐用年限為40年的住宅,施工用能2.5%,生產用能約占4%,日常運轉約占93.5%,而日常運轉用能中,主要是供暖空調制冷耗能占用比例最大,因此,采用新技術、新材料降低能耗,尤其是降低日常運轉能耗,是當前綠色生態建筑與可持續發展的主攻目標。

  3、加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建筑

  3.1貫徹綠色生態建筑設計觀。從根本上來說,“綠色設計”不是某種可以簡單確定的標準,而是一種設計思維方式。下面從三個方面討論綠色生態建筑觀。

  ①關于合理利用能源及各種其他資源的觀念問題。假設我們考慮一個適宜的室內環境,常規的方法是消耗許多能量與資源,從“黑箱”里“制造”出一個完全虛假的氣候。然而,人類對于環境的基本需求常常無需這些設備也能得到滿足。從綠色設計的觀點來看,大自然是主要的能源供給者,大部分的照明可由太陽光提供,制冷可由流動的空氣產生,采暖可從人體以及辦公設備中獲得。有的資源還可以通過其他自然方式補充:以太陽能作熱源,以風壓和熱壓加強通風,以水的蒸發制冷等,這些都是人們已經熟悉和掌握了的方法,而通過計算機的分析和模擬,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并運用這些法則。

  ②關于環境舒適的標準。有人說舒適是指500Lx的照明與22℃ 的溫度,而這種過分簡化的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盡管空調系統可以控制溫度,但是由于它們不可能完全滿足個人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并不是特別令人滿意。綠色生態建筑將舒適予以重新定義,即:能反映季節變化,能根據個人的需要局部改變室內的環境。

  ③關于建筑物本身。它的構成形式,材料和外觀,綠色設計思想是要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考慮。綠色生態建筑是一個能積極的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調節的系統。其材料首先必須是環保型的,不論采取何種技術措施,建筑的形式必須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層將不再是“內部”與“外部”的分界線,而將逐步成為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界面。一方面,它可能成為能量轉換器的界面:能收集大自然提供的免費能源,能自身調節能源的流動,將其送至需要的地方或者將剩余的部分儲存起來,使建筑物在能源需求方面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另一方面,建筑的外層在提供調節氣候,減緩、消除或改變自然氣候的波動的同時,也為內部和外部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界面。以這種方式設計的建筑內部環境更趨穩定。這樣的系統能極大的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降低運行成本,避免大量的資源浪費。在這樣一種可以自我調節的建筑里,用戶有更多使用上的靈活性,他們更少地依賴機械裝置,使環境變得更加舒適。

  3.2建筑可持續性設計原則和目標。在實現可持續建筑的過程中,建筑設計盡量貫穿3R原則:減少環境影響(Reduce),重復使用(Reuse)和循環使用(Recycle)。并力求實現下述方面可持續性:

  ①社會可持續性目標: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展社會自決和文化多樣性;改善普通人群的機能培訓和能力增強,公正的分配建筑的社會成本和效益。

  ②經濟可持續性目標:確保受益者的財務承受能力,促進就業機會;增強市場競爭,確定價格和稅收,選有環境意識供應、承包商,把環境受益投資于社會和人造資本。

  ③生物物理可持續性目標:合理開采石化燃料和礦物質,減少建筑中資源的使用量和提高其重復利用或再循環,優先使用可再生資源,減少空氣,土地和水污染,發展共生系統,創造健康環境,維護地球的活力與生態多樣性,減少對敏感景觀的損害。

  ④技術可持續性目標:建設耐用、可靠和功能性構筑物,在創造建筑環境時追求質量,建立服務性建筑,使大型建筑物人性化,對現有城市基礎設施補缺并恢復其活力。

  3.3以人為本,創造健康、舒適、綠色環保型空間環境。生態建筑的根本目的是創造滿足人們生活、生產和工作需要的空間環境,生態建筑在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合理地滿足人的需要,即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地下建筑空間環境包括功能空間環境、物理和生理(空氣環境、光環境、聲環境)以及視覺心理環境等多方面,由于地下建筑大部分被巖土層包圍,內部環境有其特殊性而與地面建筑空間環境有較大差異,對促進地下空間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目前,隨著對地下空間開發的重視和環境控制技術水平的提高,空間環境的綜合改善已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這對有大量人員長時間在其中工作和生活的地下建筑,如大型地下建筑綜合體、地下商業街和購物中心、地鐵車站、地下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和地下辦公建筑、地下車間以及地下居住建筑等尤為重要。因此,必須綜合運用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方法,創造健康、舒適、綠色環保型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歐陽志宏. 走綠色、生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建設信息.2003.8

  【2】都沁軍. 論建筑企業參與可持續發展.(J).經濟師.200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广河县| 乌拉特前旗| 蓬安县| 白河县| 怀化市| 巍山| 固镇县| 宁南县| 甘肃省| 苏尼特右旗| 彭山县| 皮山县| 沈丘县| 谢通门县| 基隆市| 滦南县| 抚松县| 武川县| 钟祥市| 城口县| 镇赉县| 东乌| 定安县| 黔江区| 宣化县| 左权县| 奉贤区| 兖州市| 延边| 万山特区| 鄂尔多斯市| 桑日县| 修武县| 道孚县| 晋城| 雷波县| 册亨县| 浠水县| 内江市| 黑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