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比較分析了萬億產值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并運用2010—2016年的城市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土地城市化率、營商環境、固定資產投資額、國家戰略對萬億產值城市GDP增長發揮了重要影響作用,從業人員數也發揮了較好的正向推動作用,但上述因素對城市人均GDP增長的影響作用相對有限。建議優化萬億產值城市土地資源配置,增強城市人口承載能力,注重營商環境建設,吸引要素流入,同時注重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關鍵詞:城市經濟;城市規模;城市化水平;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區域經濟
截至2018年末,我國地區生產總值達萬億以上的城市已有16個。萬億產值城市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中心節點,也是區域經濟乃至全國經濟增長的引擎。一些研究從城市空間布局的角度分析城市經濟發展的規律。蘇雪串[1]指出,城市群的發展是城市化達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認為城市群的發展和完善是推進我國城市化的主要途徑。寧越敏[2]對我國大都市區進行了界定,分析了我國13個大都市群的空間分布特征,論證了大都市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也有學者注重研究城市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關系。陳昌兵等[3]論證了城市化的集聚效應與工業和服務業的競爭力存在正向關系。柯善咨等[4]分析了產業結構和城市規模對我國城市經濟效益的協同影響機制,發現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結構對生產率的影響取決于城市規模,只有達到一定門檻規模的城市才能從上下游產業關聯中獲得效益。還有文獻分析了金融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倪鵬飛等[5]提出了金融中心定位的競爭力理論,評價了影響金融功能各個因素的重要性,并測算得出中國43個城市的金融功能競爭力指數。于斌斌[6]利用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數據進行分析,認為金融集聚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的。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萬億產值城市發展變遷的主要特點,闡釋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并提出有關政策建議。
一、萬億產值城市發展變遷的主要特點
(一)地區生產總值情況
上海是我國第一個萬億產值城市,于2006年達到萬億產值。之后,我國萬億產值城市數量不斷增加,且增加速度呈加快趨勢。截至2018年末,我國萬億產值城市已達到16個,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無錫、長沙、寧波和鄭州。其中,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的城市有5個;超過3萬億的城市有2個,分別為上海和北京。各萬億產值城市GDP及排名情況如圖1所示。
(二)產業結構情況
從產業結構看,2018年我國萬億產值城市均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第一產業占比較低,重慶第一產業占比最高,但也僅為6.77%。除寧波外,其余所有萬億產值城市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過50%,其中上海、北京和廣州這三個一線城市的第三產業占比較高,北京第三產業占比最高,達80.98%(參見圖2)。
經濟學家錢納里等給出了經濟發展階段和工業化發展階段的經驗性“標準結構”,如表1所示。2018年,按照“三次產業結構”這一基本指標,除寧波外,其余萬億產值城市均符合“農業產值占比小于10%且工業增加值小于服務業增加值”這一標準,處于后工業化階段。
(三)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
各萬億產值城市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如表2所示。2017年,幾乎所有萬億產值城市的GDP增長均主要來自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貨物和服務凈流出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居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65.1%、長沙59.5%、天津57.9%;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貢獻率居前三位的城市是青島58.9%、成都53.9%、南京44.1%;貨物和服務凈流出對GDP增長貢獻率居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天津58.3%、寧波37.3%、深圳23.7%。
(四)經濟外向型程度
以外貿依存度表示城市外向型程度。2017年上海、深圳和蘇州3個萬億產值城市的外向型程度最高,對外貿易依存度均大于1;而重慶、武漢和長沙的外向型程度較低,對外貿易依存度分別僅為0.22、0.14和0.09。從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看,北京和上海明顯高于其他城市,分別為243.29億美元和170.08億美元;重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最低,僅為22.60億美元。觀察各萬億產值城市GDP與對外貿易依存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可知,產值越大的城市,外向型程度越高(參見圖3)。
(五)國有經濟占比情況
本文以各城市規模以上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產值之和除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來表示城市國有經濟占比情況。由圖4可知,各城市國有經濟占比差異較大,北京、武漢和鄭州占比較高,而蘇州、深圳和重慶占比較小。進一步觀察各城市GDP與國有經濟占比之間的相關關系,總體來看地區生產總值較高的城市,其國有經濟占比往往較低。北京例外,因其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國有經濟在提升首都服務保障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金融資本競爭力
萬億產值城市金融資本發展呈現以下兩個特點:一是生產總值較高的城市其金融發展水平也較高。根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2018年發布的第十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FCI),萬億產值城市金融綜合競爭力均排名靠前,如表3所示。二是各城市金融業發展水平差異較大,且呈現“強者恒強”的特點。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四個一線城市的金融業綜合競爭力得分總和為613.26,幾乎占據所有萬億產值城市金融綜合競爭力得分的一半,體現了城市金融業發展的馬太效應。
從上市公司數量看,截至2020年2月,我國上市公司數排名前13位的城市全部是萬億產值城市(參見表4)。上市公司數排名前36位的城市中,有26個屬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僅有4個,西部地區有5個,東北地區有1個,東部地區體現出明顯優勢。
推薦閱讀:研究人口結構的著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