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提要] 城鎮化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經之路,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關系到國家的安全穩定。本文以廣西為例,在介紹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特點的基礎上,闡述存在的困境,總結口岸經濟模式、產業小鎮模式、旅游驅動模式等三種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并分析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驅動機制,提出村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的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就地就近城鎮化;廣西邊境地區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創新研究”(2018KY0565)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鎮積聚、農業用地轉化為城市用地的過程,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的重要體現。截止到2019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60%,在快速完成城鎮化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國家提出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鎮化。廣西壯族自治區邊境地區涵蓋中越邊境的百色、崇左、防城港3個邊境地級市的那坡縣、靖西市、大新縣、龍州縣、憑祥市、寧明縣、防城區、東興市8個邊境縣(市、區),邊境線長度637km。廣西邊境地區是廣西少數民族集中聚居區,高效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西南部邊疆安全,維護國家繁榮穩定。邊境民族地區在經濟條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民族特征等方面有著自身特點,比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城鄉二元結構突出,以及生態環境脆弱等。因此,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以及驅動機制等方面也有著特殊性。
一、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特點
(一)城鎮人口比例逐年上升。隨著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廣西邊境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集中,城鎮化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廣西邊境地區城鎮化率逐年上升,從2008年的22.14%增長到了2018年的29.60%。雖然廣西邊境地區城鎮化率逐年增長,但是整個城鎮化水平由于受到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城鎮化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仍然處在較低水平。其中,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不到30%,低于廣西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而且城鎮化的質量不高。
(二)城鎮化發展水平差距大。根據2008~2018年的數據分析,整個廣西邊境地區城鎮化進程在不斷地推進,但是到2018年底廣西邊境地區8縣(市、區)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差距拉大,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興市已經達到50.20%,與整個廣西的平均水平持平,但是一些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城鎮化率還不到20%。因此,本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差距太大,內部發展極其不均衡,需要采取措施加快落后地區發展,減少地區間的差距。
(三)城鎮規模較小,功能單一。目前,廣西邊境地區的8縣(市、區)中心城鎮規模普遍偏小,城市首位度底,中心城鎮功能單一,不能夠很好地帶動周邊腹地的發展。除了中心城鎮規模偏小外,本地區其他城鎮的發展遲緩,中心城鎮規模偏小,加上沒有其他城鎮的支撐,導致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外,本地區的城鎮基本上是消費型城鎮,城鎮化的質量不高,進一步影響了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
(四)城鎮產業支撐較弱,積聚作用不明顯。廣西邊境地區的8縣(市、區)大多數為少數民族集聚區,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于全區來說明顯偏低。雖然改革開放后廣西西南部邊境地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與全區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2018年全年廣西邊境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7,354元,而廣西壯族自治區2018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1,489元,與廣西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與廣西其他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相比差距更大。經濟發展落后導致了廣西邊境地區產業支撐較弱,不能夠很好地支撐本地區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的積聚效應不明顯,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突出。
二、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困境
一個地區城鎮化的發展,主要有兩個力在發生作用,一個是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另外一個是政策、人才等資源的拉動作用,只有這兩個力共同發揮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夠推動當地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中,這兩個力都不明顯,尤其是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僅僅局限于一些區位和資源條件優越的地方。
(一)產業發展落后,新型城鎮化內生驅動力不足。廣西邊境地區8縣(市、區)地處我國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由于受到中越關系的影響,錯失了10年的黃金發展期。本地區沒有大型的工業支撐,沒有成熟的產業體系,因此產業發展落后,經濟發展的后勁不足,不能夠走西方那種由工業化帶動的城鎮化之路。由于產業體系不完善,產業發展落后導致新型城鎮化的內生驅動力不足,需要通過借助國家政策扶持、發展旅游產業等一些其他的途徑解決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內驅力問題,推動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
(二)人才資源匱乏,新型城鎮化外生拉動力不足。廣西邊境地區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落后,大量的人力資源外流,成為人口凈流出地區,導致本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缺乏人力資源。在廣西邊境地區,不管是在城鎮還是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和就業,導致本地區人力資源匱乏,社會經濟發展缺乏后勁。因此,新型城鎮化的外生拉動力不足。如何解決廣西邊境地區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促進人力資源回流成為了一個亟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也是制約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根據前面的分析,結合廣西邊境地區的實際,本地區要高質量地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必須結合本地區的民族性和邊疆性,借鑒其他地方的成功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一)口岸經濟模式。口岸是他國人員、貨物進出本國的通道,邊境口岸城市是位于兩國或多國疆界附近且具備這種通道的居民、企業聚集區。廣西邊境地區8縣(市、區)和越南山水相連,有著漫長的邊界線。在中越邊界線廣西段從東到西依次有東興口岸、峒中口岸、愛店口岸、憑祥口岸、友誼關口岸、水口口岸、碩龍口岸、龍邦口岸、平孟口岸等9個國家級陸路口岸,這些口岸是中國與越南社會經濟交流的主要載體,邊境口岸作為兩個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帶來了大量的流量,有了流量就能夠為口岸帶來商機和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應該大力發展口岸經濟,促進口岸所在城鎮經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
目前,廣西邊境口岸城市中發展最快、最具有典型性的就是東興市。東興市憑借與越南一衣帶水的區位條件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和紅木加工等產業,提煉出“互市+全產業鏈”、“跨境旅游六聯合”的東興模式,獲得國家和自治區的高度認可,社會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城鎮建設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成為廣西邊境地區8縣(市、區)中城鎮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
(二)產業小鎮模式。產業是驅動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廣西邊境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鋁土礦的儲量非常豐富。廣西邊境地區在合理開發和冶煉鋁土礦的基礎上形成了一些產業小鎮,這些小鎮因為有產業基礎,發展迅速,最為典型的是靖西市的渠洋鎮,該鎮通過大力引進資本開發鋁土礦及其附加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城鎮規模和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飛速發展,形成了中心集鎮和信發鋁小鎮兩個居民聚居點,集鎮已經由過去單一的農產品交換場所轉變為靖西市北部地區的經濟、文化、物流和貿易中心。
(三)旅游驅動模式。旅游產業作為服務型產業,在積聚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有著獨到的作用。廣西邊境地區8縣(市、區)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優美的邊境風光,旅游產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因此可以在一些旅游資源和稟賦較好的地方發展旅游產業,建設特色旅游小鎮和旅游新村,促進當地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廣西邊境地區旅游驅動型特色小鎮和旅游新村建設最為典型的就是位于中越邊境的德天瀑布所在地的德天村。亞洲最大的跨國瀑布德天跨國大瀑布就位于大新縣碩龍鎮的德天村,隨著德天跨國瀑布景區的不斷開發,德天村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大量的人、財、物在這個地方集中,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旅游新村聚居點。尤其是隨著投資高達1.2億元的“奇妙·夜德天”項目的推出,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已經發生改變,越來越接近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借助旅游產業的發展,新型城鎮化飛速發展,城鎮質量不斷提高。
四、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驅動力分析
新型城鎮化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受政府政策、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社會文化和經濟水平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廣西邊境地區作為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在國家興邊富民、鄉村振興等政策的支持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新型城鎮化進入了加速發展的階段。如何高質量快速地推進本地區新型城鎮化的進程,需要對本地區新型城鎮化的主要驅動機制進行分析和了解,通過不斷的提高本地區新型城鎮化的驅動力,有效地推進本地區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快速發展。
(一)產業轉型升級的拉動。廣西邊境地區依托本地豐富的資源,結合國家和廣西的發展規劃,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并不斷延伸其產業鏈,帶動當地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鋁土礦資源豐富的靖西市為中心,依托靠近廣西百色市鋁產業工業園的區位優勢,打造靖西市鋁產業園區,結合當地特有的民俗風情和邊境風光,串聯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在特定的區域積聚大量的人、財、物資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基礎動力。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和借助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進一步積聚區域的資源,完善產業體系,做大做強鋁產業及其配套產業,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和快速發展。
(二)國家宏觀政策的驅動。2014年3月,國家公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6年11月靖西市成為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公布的全國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這些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對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要求,為了解決傳統城鎮化發展帶來的困局,要求城鎮化后發地區優化城鎮化布局,提升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質量。此外,國家興邊富民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等的提出,對于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政策紅利。通過國家政策的引領與加持,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迎來了一個重大機遇,中央財政專項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借助優惠政策加大公共投入,刺激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源在城鎮的集中,使得當地村民能夠就地就近完成城鎮化進程,實現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轉變,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
(三)旅游產業的推動。廣西邊境地區屬于少數民族集中聚居區,民俗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中越邊境自然風光優美,邊境風情獨特。旅游產業是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強大推手,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廣西邊境地區8縣(市、區)要充分利用漢、壯、瑤等民族傳統節日、特色飲食等特色文化,結合優美的邊境風光,形成一批既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又具有獨特邊境風情的文化風情旅游小鎮。推動旅游資源豐富的廣西邊境地區不斷形成各種特色旅游小鎮,優化本地區城鎮的布局,改變當地村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促使當地居民就地就近完成城鎮化進程,離土不離鄉,推動當地村民身份和觀念的轉變,借助旅游產業強大的資源整合和積聚效應,促進新型城鎮化在邊遠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五、總結
本文基于對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特點及困境的分析,總結本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口岸經濟模式、產業小鎮模式和旅游驅動模式等三種模式,并分析新型城鎮化的三種主要驅動機制,提出當地居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的措施,對于維護邊疆穩定,促進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巫德富,羅顯克,譚雪燕.邊疆民族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難點、模式及路徑研究——以廣西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31(05).
[2]何紅玲,陸鳳娟.廣西邊境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24).
[3]戴鴻麗.邊境口岸城市經濟發展模式探析——以黑龍江省黑河市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5.31(02).
[4]劉馨陽.旅游驅動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基于陽朔的調研[J].財經界(學術版),2018(02).
[5]程葉青,翟夢瀟,王瑩,張金萍.海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及驅動力分析——以瓊海市為例[J].地理科學,2019.39(12).[1] 2
推薦閱讀:兵團建設城鎮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