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十九大報告里“鄉村振興”的戰略的提出,旨在實現鄉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一體化發展,早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鄉村旅游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城鄉的產業、收入的協調發展,為了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要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深度融合文化與旅游產業,打造出有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產業。
關鍵詞: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蘇二村
一、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意義
(一)有利于打造有文化內涵的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產業基本要求是干凈的環境、井然有序的村舍、便利的交通、安全的食品、舒適的住宿。要打造高級別的鄉村旅游,就要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要素,形成獨具特色的甚至是品牌特色的鄉村旅游。文化內涵有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文化創意資源。傳統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百年乃至千年發展下來的風俗人情、人文景觀,整理并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隨著社會發展,創意產業出現,傳統文化與創意產業的融合,活化了傳統文化資源,并促使新的創意手段與傳統文化資源加速融合,打造全新的有現代文化氣息的鄉村旅游升級版。
(二)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在新常態下的創新
新常態是先注重質量和效益的發展,再對發展速度有要求。在新常態的背景下,要加大文化產業的產值,并優化結構,使得文化創意這個新興的業態在文化產業中蓬勃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在知識經濟背景下,通過高新技術產業,以個人的創意和創造力為核心,將經濟、文化結合起來,產生巨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新產業。[1]按照國際通用的分類標準,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分為:文化藝術類、傳媒產業、創意設計、軟件以及計算機服務類[2]。
(三)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新要求
新的發展理念是推動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五大發展理念分別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其中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文化產業中運用各種創新元素,展現文化的時代性、獨特性、多樣性等特點。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就是產業的協調,有助于旅游業增加文化內涵,也有利于文化產業借助旅游業的平臺被更好、更廣泛地繼承和發揚起來。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保持村容村貌的整潔、保持公共廁所的衛生、保持村莊生態環境的維護,只有干凈、舒服的環境,才能發展好鄉村旅游業。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經之路,鄉村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需要學習、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創意設計案例,也要積極與創意產業組織合作,不斷開發出新的旅游與文化融合的新模式。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共享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交融發展,而文化創意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也是共享發展的重要內容。
(四)是鄉村旅游多元化發展的要求
要突破以“農家樂”為主的單一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就要加大挖掘文化資源,既保護了傳統文化產業,也創新了地域文化。注入文化創意的開發,一方面對傳統的鄉村旅游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創新的手段和方法對其進行資源的再造,如編制創意的書簽、手繪地圖、創意設計景觀等,另一方面,解決了大多數鄉村旅游存在的開發模式單一、開發內容簡單等問題。
二、以遂溪縣蘇二村為例,研究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創新路徑
(一)蘇二村鄉村旅游現狀
蘇二村位于雷州半島,是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建新鎮的一條行政村,人口3100多人,建村歷史超過800年,周圍種植大量荔枝林,據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兩次進入此村品嘗荔枝,因此得名“蘇二村”。村內最具特色的是現存清代宗祠、民居和炮樓等歷史傳統建筑,其中攔河大屋和千年古井是遂溪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二村是遂溪縣特色文化村、湛江市特色文化村、生態文明村,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古村落、2012年被評為中國首批傳統古村落。
目前,蘇二村的游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攝影協會和美術協會組織的采風活動,另一種是家庭或單位游覽的普通游客。前者是以蘇二村的古村落建筑、古村風光為觀賞點,后者是以古村落的風景、民俗文化為觀賞點。雖然旅游的出發點不同,但是都是對村里的古建筑、古村風土人情為主要欣賞景點的。蘇二村如何打造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模式,是有助于提升蘇二村旅游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
(二)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在蘇二村鄉村旅游業的運用
蘇二村鄉村旅游的亮點主要在有傳統地域特色的古建筑和濃郁的粵西民俗風情。這種獨具特色的古建筑是雷州半島古村建筑的特點,需加以好好保護,在文化創意產業的運用中可以使用保護和活化古建筑和開啟生態人文主題的模式。蘇二村是遠近聞名的古村落,除了引人注目的古建筑群外,還有蘇東坡二進村子、千年古井等人文故事,有雷州半島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內容,把這些要素融合在創意設計中,在活化古建筑的模式中,以重點保護為前提,可嘗試保留原樣建筑的情況下對古建筑進行一定的改造,如可用傳統工藝建新式建筑,可租用或改造建筑做其他用途,如開民宿、開工作坊、咖啡館等新途徑。這樣通過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的方法,活化了古建筑,不但保護了古建筑,也因合理開發利用古建筑發展了鄉村旅游,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員回村就業,避免“空心村”的出現。在發展生態人文主題模式中,結合挖掘古村人文典故、傳統風俗文化、文明的鄉風、干凈的鄉居環境,通過創新的設計手段和創意策劃,最后將文化、創意、良好的鄉風鄉貌結合在一起,打造綠色而又有內涵的鄉村旅游。
三、提出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對策
(一)加強政府主導作用
首先,政府統籌好各行政部門之間的聯系與合作。發展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不是某一個行政部門的職責,而是各個行政部門間的合作,統籌好國土、旅游、工商、文電等部門,建立部門間合作或者會晤的機制,做到及時溝通、定期會晤,以期把鄉村旅游的發展做好整體謀劃、統一規劃。其次,規范鄉村旅游的發展方案。發展好鄉村旅游須先有規范的發展方案,如法律法規、村約習俗、鄉村旅游服務標準、文化創意產業服務標準等。鄉村旅游服務質量管理標準主要參考2000年版的GB/T19001- ISO 9001系列標準。文化創意產業的服務標準主要參考文化部出臺的《文化標準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07-2020)》[3]。再次,政府加大與旅游企業、高校旅游研究機構的合作。多方加強,有利于信息渠道的更新與銜接,高校的旅游院系可針對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研究、規劃、提出相關的發展建議,高校還在人才培養方面起到推動作用,可建立職業教育、大學學歷、繼續教育等各個層次的旅游促進人才。旅游企業可為政府打造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提供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思路。
推薦閱讀:《希望月報》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