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從認識音樂,對音樂的向往與追求,乃至對大師的崇拜和信仰。越來越多的認識到了精神上的貧瘠,在向國學和國外不斷吸收和引進思想的時候。培養人們對音樂的認識,已經成為那些在中國的紳士們的共識了。文章發表在《高等理科教育》上,是高等教育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 :新世紀,高等教育,音樂教育,擴招,狀況,思考
我國的高等教育在20世紀末已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即從 “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向。自從1998年高校開始增加招生數量以后,一方面帶來了一些新的不容回避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高等音樂教育體制中的一些長期累積的深層次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這些問題既有宏觀方面的,也有微觀方面的;既有發展中不可避免的,也有觀念和認識上的。本文將對此進行初步的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由擴招直接帶來的問題
1.師資力量短缺。由于音樂教育的特殊性,專業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教學方式,擴招后,教師不得不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如專業課教師的周課時數由原來的10節左右到現在的30節左右;專業小組課改為大班課等等。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對學生進行精心輔導。師資力量的薄弱已經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2.生源質量下降。顯而易見,這是招生門檻降低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但也是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現的問題。我們不能回避它,只能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措施去更好地解決它。
二、由擴招間接引發的問題
1.高等音樂教育規模擴大卻不能保證質量。在音樂院校在學生大量涌入的條件下,其校舍、器械和師資力量均存在著嚴重的不足。高等音樂教育的培養模式已由原來的“精耕細作”被“粗放式”經營所替代。它帶來的質量問題以及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問題都將給其繼續發展帶來嚴重的挑戰。
2.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由于高校擴招帶來的經濟效應,使得某些高校在教學條件還無法適應教學的情況下,紛紛成立了音樂系或音樂學院,表現出較強的商業性和短期性。音樂教育的合理定位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復與質量滑坡,在辦出特色,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擴大規模。而一些學校往往是不顧現有的辦學實力,通過組建新興學科與專業來達到數量擴張的目的,這樣的數量擴張必然是以質量下降為代價的。
三、傳統音樂教育體制固有的弊端
1.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設置結構與社會人才需求結構不匹配。20世紀90年代以前,傳統音樂教育是精英音樂表演專才的教育,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已有所改善,這直接體現為綜合大學藝術學科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但人們對專一表演技能固有的崇尚情懷,以及至今仍舊無法舍棄的對表演技藝的盲目追求仍然沒有完全轉變。
2.選拔和淘汰機制不合理,現行的“寬進寬出”制度是造成音樂教育質量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音樂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需要人們長時間地學習與練習(樂器演奏),同時還需要一定的天賦。而高等音樂教育的選拔和淘汰過程是在入學前完成的,現行的“寬進寬出”,只要學生能邁入高校的門檻,幾乎就意味著他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受過高等音樂教育的大學畢業生。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邁入大眾化階段。高校擴招從長期來說是我國高等教育面向大眾化的必經之路,也是普及音樂教育的必要措施,在短期內它是解決我國各方面人才緊缺的有力手段和措施,并有助于擴大內需和延緩就業。在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初期,高等音樂教育跟上了這個趨勢,但它缺失主體意識與質量保證,對自身的特有規律研究不足,實踐探索先于理論論證。
以擴招為契機,盡快建立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高等音樂教育體系。這一體系不僅包括傳統的專業技能院校的音樂教育,而且還包括教學型及研究型等各種形式的音樂教育。各學校分工明確且各具特色,能充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而且這種體制對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總之,高校擴招包括高等音樂教育的擴招是大勢所趨,高等教育發展的大眾化階段還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因此,要完善高等音樂教育教學體制,解決長期存在于高等音樂教育中的各類深層次問題,就一定要借擴招這股東風,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辦學模式,合理規范教育教學體系,必將促進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使我國高等音樂教育步入良性的循環運作軌道中來。
國家級教育論文投稿須知:《高等理科教育》是由全國高等理科教育研究會與蘭州大學共同主辦的以理科教育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性刊物,是全國高等理科教育研究會會刊。
參考文獻 :
[1]金英子.擴招后高等音樂教育現狀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4)
[2]丁旭東.走出當前音樂高等教育的瓶頸——2004音樂院校院長論壇[J].藝術教育,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