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為解決資本供求矛盾和流動性而產生的市場。證券市場以證券發行和交易的方式實現了籌資與投資的對接,有效地化解了資本的供求矛盾和資本結構調整的難題。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證券市場,證券文化,省級論文
證券交易市場是已發行的證券通過買賣交易實現流通轉讓的場所。相對于發行市場而言,證券交易市場又稱為“二級市場”或“次級市場”。證券經過發行市場的承銷后,即進入流通市場,它體現了新老投資者之間投資退出和投資進入的市場關系。因此,證券流通市場具有兩個方面的職能:其一是為證券持有者提供需要現金時按市場價格將證券出賣變現的場所;其二是為新的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證券交易市場又可以分為有形的交易所市場和無形的場外市場。
證券發行市場與交易市場緊密聯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發行市場是交易市場的存在基礎,發行市場的發行條件及發行方式影響著交易市場的價格及流動性。而交易市場又能促進發行市場的發展,為發行市場所發行的證券提供了變現的場所,同時交易市場的證券價格及流動性又直接影響發行市場新證券的發行規模和發行條件。
一、莊股時代的莊家文化
莊家本是賭場用語,指賭博中某一局的主持人。而股市中的“莊家”則是一個模糊概念,主要指通過大量資金進行證券買賣的機構或大戶。機構大戶之類的莊家除私募基金外,還包括哪些?我們不妨引用兩段話。1996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中指出:“一些資金大戶利用股市飆升和散戶跟風,頻頻坐莊,輪番炒作。這些大戶多屬國有企業,憑借其地位、關系,呼風喚雨,牟取暴利。”2000年10月《財經》雜志登載的《基金黑幕》“莊家之變”一節在敘述了君安謝幕后說:“證券公司莊家們并未就此蟄伏,只是手法更顯‘高明’。在任家眼中,證券投資基金未始不能被利用為做任程序之一環。此次《財經》披露出證據的諸多證券投資基金,也頗多莊家氣了——莊家不會消失,它們只是前赴后繼。”
正是莊家們的前赴后繼,才使得莊股綿延不絕,乃至人們將中國證券市場這10年稱之為莊股時代,在這莊股時代,卻又生成了一種文化——莊家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表征,股市中出現頻率最高、構詞能力最強的是“莊”字。以“莊”作為中心詞構詞的有:長莊、短莊、強莊、悍莊、大莊、小莊、老莊、新莊、善莊、惡莊、黑莊、笨莊、蠢莊、臭莊、官莊、坐莊、做莊、撤莊、逃莊、棄莊、爆莊、莊家、莊股、莊網、莊托,等等。這類用語常指莊家在股市中的資金實力、操作手法、做盤技巧、運作時間、成敗盈虧及形象類型。每一個詞語似乎都在陳述一個故事。這些故事經典的有:中科創業是如何崩盤的,億安科技是怎樣炒上一百元的。中科創業的故事很“精彩”,莊家是曾為文學青年的呂梁,他的合作者朱某事先收集了康達爾(中科創業的前身)90%以上的流通籌碼,呂梁組織機構資金接過了朱手上50%的籌碼,隨后又編織了“中科系”莊網,“網”進了中西藥業等七、八家上市公司,參與“莊網”炒作的機構有數十家,動用資金數十億,而這數十億資金大部分是通過循環使用股票質押從銀行獲得的貸款,中科系崩盤后,留給銀行的是大量的壞帳。億安科技的故事則更“神奇”,一個原名深錦興的4元多的股票,來一點“納米”題材,炒上一百多元,于是乎莊家與上市公司彈冠相慶,新聞發布會開到人民大會堂。一個又一個這樣的莊家故事,在股市敘說著。而故事蘊含的是具有文化性質?
更有意思的是,莊家運作已形成明顯的地域特征,東部張揚,西部剽悍,南方詭橘,北方凜烈。與莊家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股評也形成鮮明的區域風格,有北方、南方之分,京派、海派之別。特征與風格的形成往往是文化的沉積,這就從另一個側面提供了莊家文化存活于證券市場的事實。
莊家做莊炒作股票,有三個條件:消息、資金、造勢。消息主要來自上市公司,有上市公司坦言:莊家厲害。不對,最厲害的是上市公司,沒有上市公司的消息配合,莊家一點用都沒有。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造勢者則為新聞媒體、咨詢機構、股評人士。于是,以莊家為核心,以上市公司、銀行、新聞媒體咨詢機構股評人士為羽翼的利益團伙產生了。為了團伙的利益,莊家與上市公司大搞內幕交易,銀行將違規資金源源不斷地輸入股市,他們肆無忌憚地違規或鉆空子操作,沆瀣一氣的做局投機,象中科創業之類的莊家乘機聚集幾十億上百億資金操縱一個系列的股票,聯手做惡莊。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和證券咨詢機構則搖唇鼓舌、煽風點火、推波助瀾,散布虛假信息誤導股民,引來無數中小散戶落人圈套。
西方經濟學者在解釋華人社會經濟現象時有“關系資本主義”的提法,我國也有經濟學家警示:要警惕落入裙帶資本主義的泥坑。以上所述莊家利益團伙行為,事實上是“關系”,因素的作用和影響。裙帶關系本是中國文化中的落后傳統,而在現今中國社會的實際生活與經濟活動中,這種傳統被承傳并顯示出非同尋常的重要性,證券市場亦不例外。莊家就是憑借上層、上市公司、銀行、媒體等關系網絡,得以在股市興風作浪、呼風喚雨。可以說,“關系”,是莊家文化的內在特質。
莊家文化是中國證券市場特定發展階段的特殊產物,其生成是各種因素復合作用的結果。法制不備,有效制度與道德規范欠發達,這是莊家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國股市是在試一試的理念中誕生,是在摸索中磕磕碰碰前行,游戲規則尚未齊備,自利的閘門卻已開啟。有學者指出:我們在資本市場轉型的過渡時期,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管,沒有用一只有形的手來制裁、制止違規行為。1995年327國債期貨風波莊家翻江倒海的折騰最終導致國債期貨市場關閉也使券商老大萬國折戟沉沙,其罪魁禍首是萬國證券總經理管金生,管金生也是因為327而鋃鐺入獄,但指控他的罪名不是違反期貨交易規則,而是受賄與挪用公款,因當時沒有證券犯罪的相關法律條文。然而,即使后來有了法律條文,諸如《證券法》,也并未發揮其應有的法律效用,這就給違法違規者有了可乘之機。同時,中國股市并非世外桃源,現代文明社會的浮躁與喧囂,功利與自利必將在股市得到反映,權力尋租、經濟腐敗、信用危機像病毒一樣蔓延到證券市場。在一個道德規范不發達的市場,而這個市場又是一個少有的暴利場所,市場參與主體根本無任何免疫力抵擋任何病毒的入侵,所以在價值選擇和價值追求上帶有濃厚的自利色彩并超越了法律規則與道德范式。
每一種文化都存在著價值評價問題,對莊家文化進行價值評價的結果是:它對中國證券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具有消極作用與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其一,市場參與者的股票買賣行為偏離了正常軌道。正常情況下,投資者買賣股票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對上市公司的業績進行分析后再做出投資決策。但在一個莊家文化浸淫的市場,投資者已失去了這種方向性,信奉的是“股不在好,有莊則靈”,
尋莊、跟莊、與莊共舞成為廣大中小散戶的市場行為。其二,莊股的暴利效應,衍生了人們希求速利、一夜暴富的僥幸心理,助長了人們渴望財富的狂熱情緒。因渴望財富而形成的狂熱,正是股市泡沫產生的重要原因。過度的泡沫將導致股災,股災則會導致經濟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