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整擋節目充滿了抒情的略帶感傷的旋律、歌曲和隨筆、散文、情感故事,包括主持人的串聯詞都是唯美得不似白天的世俗。聽到節目的人,或許會有所感觸。
一、“夜色傾城”的創意起源
“夜色傾城”是一檔以都市情感訴求為主的音樂情感類廣播節目,其創意點旨在打造一檔帖近生活、貼近市場的新的音樂情感類節目。
在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節目交易會上,越來越多的電視臺、制作公司表示現在的廣播市場
已經從“我播什么你看什么”變為“你想看什么我就拍什么”。這是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一個過渡型轉變,它順應了市場經濟成熟發展的趨勢,屬健康發展之勢,與此同時在廣播行業也有同樣的發展態勢,本文所提及的“音樂情感”類廣播節目也是在順應市場及大眾要求的前提下出現的。
“夜色傾城”作為一檔晚間音樂情感訴訟節目,意在激發聽眾潛在感性知覺,使其聽者與節目引起良性共鳴。而此共鳴正是節目受觀注的重要原因。世上最完美的語言、音樂或是思想都是能引起共鳴的,而音樂或是情感訴求節目更是如此。而“夜色傾城”節目因為有效融合了情感、音樂、訴求等一系列的引起聽眾共鳴的因素,所以更能達到一種情感共鳴與和諧。
音樂情感作為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不象語言和音響那樣能夠準確、直接地表達特定內容。但音樂情感卻具有很強烈的情緒感染性,在表現人的感覺和情緒方面非常細膩動人,對人的情感、態度、行為影響很大,這種能力是其它藝術手段很難達到的。所以常常在夜闌人靜的時候,通過廣播所表達的一段感傷的旋律就會讓同樣哀怨的人淚流滿面,此點正是“音樂情感”類廣播節目的市場所在,也是“夜色傾城”節目創意的最初起源。
二、“夜色傾城”受眾心理分析
電臺節目是訴諸于聽覺的,我們要設法讓節目聽起來舒服,就要讓節目有節奏。正如訴諸于視覺的報紙、雜志需要疏落有致、舞臺表演要有張弛一樣。受眾對每種傳播式樣有不同的審美要求,這種要求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規律限制。
我們知道,人的活動是有規律的,包括生物規律和社會生活規律。比如早晨,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面對新的一天,為了在這一天開始的時候對周圍環境的有一個了解,從而更好的走進這一天,他會有一個愿望,就是通過媒體了解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么,產生了什么變化。因為周圍許多變化對每一個人一天的生活會有直接的影響。在了解了這一切以后,在許多信息進入人的大腦后,人就希望有一個輕松的緩沖,讓第一波緊張松弛一下。而在中午飯前飯后,人們需要休閑,聽聽有情趣的故事。傍晚,人們則需要總結這一天,關心周圍已發生的事件的結果。而晚上十一、二點,許多富于情感的人開始進入情感活躍期,他們需要聆聽,需要傾訴,需要交流。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和情感規律。
對于“夜色傾城”面言,晚上十一、二點是廣播的黃金時間,是真正屬于“夜色傾城”的時間。夜深人靜,廣播應該用聲音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有很深情感密度的氛圍,靜悄悄的陪伴著你,感動著你,甚至還誘惑著你,撩動著你。這時“夜色傾城”節目,可以讓人們傾訴,去聆聽,去對話(我認為那是城市的情感通道),從而去慰籍那些孤獨的或者是歡快的靈魂。
將“夜色傾城”設于午夜時分,即意在從情感需求上打動、慰籍我們特殊的聽眾。整檔節目也是有張有弛,以故事敘述和音樂暢游相結合的手法,慢慢挖掘、滲透我們的聽眾,直到他(她)產生強烈的共鳴。
任何一檔節目都需要其穩定的聽眾,他們將是節目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此檔“夜色傾城”將聽眾鎖定于“白天累于喧囂的城市,夜間守候于靜謐的情感空間”的群體,他們感性但不頹廢,他們充滿激情卻又時刻守著內心的寧靜。
與此同時,分析“夜色傾城”的聽眾,他(她)并不是需要通過節目來改變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或思想,他(她)只需要共鳴或是傾訴,這是夜間人類特定的情感需求,而到了第二天白天他(她)便需要恢復以往的理性抑或是冷漠。
“我們不需要改變,只需要傾訴或共鳴”相信這是聽眾最終想要的。
三、音樂類情感節目“夜色傾城”的內容、形式及主持人的語言表達
中國當代流行音樂中最受歡迎的一部分著力于表現都市生活中個人具有普遍性的內心體驗——哀怨、憂愁、孤獨,詠嘆愛情的悲傷、無助或者渴望等等。如此普遍的哀婉氣質究竟反映出當代都市文化中怎樣的特質,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一個問題。
結尾的語言應該也是會讓人期待第二個夜晚的降臨的。主持人說“白天光亮的太直接,總使寂寞無處遁形。或者,在黑色的遮幕下,脆弱、無助這樣的情節會準時上演。于是衣錦夜行,于是輾轉反側,于是感激這片濃黑的顏色,于是閉上眼傾聽夜色傾城。但是時間總是過的很快,到了此時,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一絲倦意。雖然有著萬分的不舍,但是今夜,yvie就先陪伴大家到這,希望大家在接下來白天里,仍然可以保持一個無懈可擊的表情。好了,親愛的聽眾朋友們,感謝您的收聽,我們明天夜色傾城再約,不見不散哦!”最后用了莎拉布萊曼的經典歌曲《scarboroughfair》,那樣的旋律,那樣的聲線,是會繼續給人無限遐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