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人文教育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提高高職學生
心理健康水平,探索高職教育的創新思路。
方法:開展讀誦和踐行《弟子規》活動,對活動前后的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對比差異,總結人文教育對心理健康干預的效果,分析和討論人文教育在干預學生心態的調整,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健康的保健等各個方面的積極成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提出建議提供有力依據。
結論:實踐證明,經過一個學期的讀誦和踐行《弟子規》系列活動的開展,歷時三年重復試驗,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得到改善,部分學生影響到了價值觀的調整,心態改善突出。關于人際關系、迷茫郁悶、激烈偏執等心理問題有明顯改觀??傊?,實施人文教育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干預,效果是顯著的。
建議:高職教育應大力加強人文教育的力度,拓展人文教育的新模式,是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的。這不僅可以維護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端正心態,而且對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全面提升人才綜合素質,會起到積極長遠的推動作用的。
關鍵詞:人文教育、心理健康、高職學生
心理素質是素質構成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引起教育界和醫學界的重視,特別是處于個人成長關鍵階段的大學生和高職院校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值得關注。2006年,《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2005年,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的,“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詢工作,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培養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本課題以重視人文教育對學生心理、思維的影響,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為指導思想,針對目前高職學生心理的突出問題,開展對學生群體的人文教育,進而研究人文教育干預心理健康狀況,探索高職教育的新思路,以達到減少該人群的心理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1·1 對象 活動干預前后抽取高職院校——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600人為調查對象,獲有效調查580人,有效應答率為92%,其中男性203人,女性397人。干預后調查600人,獲有效調查589人,有效應答率為93%,其中男性198人,女性402人。
1·2 方法
1·2·1 現況調查 在實施干預前后的調查方式有:問卷歸類對比式的調查;活動分享報告式調查;個別談話式調查;普遍觀察式調查等方式,然后進行干預實施前后學生心理思維狀況的比較分析。
1·2·2 干預方式和內容 要求學生在課間讀誦背誦《弟子規》,生活中要求踐行《弟子規》,課上分享讀誦踐行《弟子規》的體驗情況等活動。
(1)人文教育干預學生思維方向,擺正心態:開展在《應用文編寫》的課前十分鐘讀誦解釋《弟子規》的活動, 五分鐘的踐行《弟子規》的體驗分享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人生價值取向和角色行為規范。
(2)人文教育干預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人文教育是養成教育,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孕育和養成。開展每一班級歷時一個學期,課上讀誦課下的踐行《弟子規》這樣的活動,養成習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
(3)人文教育干預學生心理保健:生活中還要他們時時處處把《弟子規》里的內容落到實處,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從思想到行為不斷積累正面正確的內容,使負面的思想和行為沒有可乘之機,這樣對心理問題的預防是積極有效的。例如:每周一次給父母打匯報電話、以宿舍為單位填寫好人好事《功過格》等,還不定期的與學生個別談話進行檢查評價,預防控制心理問題的發生、發展。
(4)人文教育干預學生心理訓練: 以《弟子規》中的熱愛父母,尊重師長,友愛同學,誠實守信,有公益精神,刻苦學習的正向內容為主題,在《應用文編寫》課上設置“家信”編寫、演講訓練、五分鐘踐行《弟子規》分享體驗等訓練活動,加大活動的難度和力度,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訓練,提高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應有的堅定堅強的心理素質,樹立自尊、自強、自主、自立的主體意識的能力。
1·3 統計分析 將活動前后問卷調查整理歸類,對比活動前后學生心理差異;個體談話反饋意見;以寫《弟子規的學習和踐行體驗總結報告》反饋成果信息等,進行審閱統計分析處理。
2·1結果 實施干預前學生心理狀況 本次問卷抽樣調查學生有200多人,檢出率11人,突出問題有:人際關系敏感較強的有5人,郁悶度較強的有3人,空虛迷茫經常逃課的2人,偏執度較強的1人。以班級為單位的觀察調查,人數400人顯示:心態普遍郁悶;有厭學逃課現象,班主任疲于紀律和衛生的檢查;上課玩手機睡覺的現象較多;合班上課座次分散;學生很少主動回答問題;個別同學感覺同學關系非常難以相處,苦不堪言;考試成績不佳,痛苦不堪;學習和生活沒有方向感,空虛無聊,考試舞弊被學校嚴厲處罰,不知所措等現象。
2·2 實施干預后學生心理狀況 以班級為單位實施干預后,結果顯示:學生心態普遍積極起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際關系明顯好轉,同學們團結合作精神加強;心理固執偏執的學生有所轉變,他曾說過,“老師,我真的明白了怎么做人啦!”;有的同學價值觀有明顯的調整,從他們的言行中可以觀察的到,有了生活目標,學習主動性加強了,上課主動發言和演講的同學不斷增加。
2·3 心理健康教育干預實施前后學生心理狀況比較 通過對全校部分學生實施為期一個學期的讀誦和踐行《弟子規》的人文教育試驗,調查其對心理健康的干預情況,心理總體水平較前提高,突出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關系、郁悶迷茫、偏執固執等,較實施干預前有明顯改善。
-
討論建議
人文教育符合大學生和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需求,成長需要。
人文教育豐富多樣的內容讓學生喜聞樂見,使學生心理能得以深入影響和教育;不僅創新思維在這里被激活和拓展,學生人格的培養在這里能得以全面實施展開。
人文教育寓教于樂的形式,潛移默化的特點,使學生心理得以被尊重和關懷,能夠使學生主動受其影響和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的動力和能力。
經過對課題的試驗成果的認識和討論,實踐證明,人文教育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是積極有效的,是符合學生心理成長規律需求的;它不僅能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展開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影響,而且還是全面培養學生完善人格的最好渠道;與此同時,由于人文教育的潛移默化的特點,弱化了說教和灌輸,令學生在受教育中得到充分的精神自由和被尊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思維,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長遠的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