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中職教師職稱論文發表了中職語文教育如何融入鄉土文化,中國古代留下的古村落有的保存完好,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值得中職旅游專業的師生們去學習、探索和鑒賞。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將這種鄉土文化融入進去呢?通過對古村落的鑒賞和研究將中國鄉土文化融入的教學當中。
[關鍵詞] 中職教師職稱論文,中職學校,語文教學,鄉土文化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懷似乎淡了不少,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古村落,古老的建筑卻依然保留了下來,它們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魅力。一些古村落和古建筑已被開發成旅游景點,而旅游景點的簡介,以及相關的導游詞往往比較全面,甚至文學性比較強。因此,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探索古村落、古建筑的傳統文化意蘊,提高他們的文化鑒賞能力和語文水平。
一、傳達天人合一的鄉土文化理念
中國的許多傳統古村落往往具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傳統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更令人著迷。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首先要向學生傳達中國古村落規劃建設的天人合一理念。
建筑的目的首先是“用”,因此在古村落和古建筑的設計中,首先體現了實用性的特點。而實用性又要與人居環境完美地結合起來,這就產生了古村落和古建筑天人合一的審美情趣。建筑對人們生活的實際功用和價值,往往決定了建筑的結構和外觀,其審美意義依賴于實用意義。
筆者的老家袁如崗灣,以及對面同宗祖的學舍村,隸屬于鄱陽湖畔都昌縣的蘇山鄉,是有著千余年歷史的兩個古村落,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及民國時期建造的數百棟古樸的徽派民居建筑。這些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雖然經受了雨雪風霜和歲月的侵蝕,但數百年來依然聳立。這兩個古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省級歷史文物名村、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左青龍、右白虎”是古村規劃設計的主要特征,村內建筑多呈“坐北向南、坐西向東”的特點,冬暖夏涼,便于通風采光。或許有人會膚淺地認為這是“風水先生”的封建迷信之說,其實這里面有一定的科學道理,體現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理念。
袁如崗灣,村莊依山傍溪,房屋因山勢而建,前面是一個大的開闊地,規劃布局十分講究,整體坐北朝南,分灣東、灣西兩大部分,中間由龍筋(山)埂自然隔開,村前是公路,村后背靠東西走向的燈山山腳。村莊“左青龍,右白虎”特征很明顯,總體呈“丁”字形。總祖廳建在龍筋埂右邊的山凹里,前面是龍筋埂右轉而成的弧形的長800余米的青龍嘴,由花崗石砌壘,有如城墻的形態,堅固而氣派。青龍嘴上綠草如茵、綠樹成蔭。村前廣場正前方是一個露天戲臺(祖廳旁邊還建有室內戲臺),周邊可容納萬人看戲。祖廳正門前方的兩邊是官家(或大戶人家)標志的旗桿石和上(下)馬石,再往前,是縱向排列的三口人造圓形活水池塘:上塘規定只能用于洗菜,中塘的水只能用于喝,下塘專供凈物。祖廳左邊(“左青龍”),是龍筋埂以東的整齊的一字形縱向排開的20余棟房屋,一律坐西(背靠龍筋埂)向東,灣東分部祖廳與總祖廳結構相同,只是房屋門前三口池塘一律為方形。總祖廳大門的右邊(“右白虎”,所有房屋前沿線與祖廳大門前沿線平行),是整齊的一字形橫向排開的20余棟房屋,一律坐北(背靠燈山)向南。總祖廳左邊(灣東)和右邊(灣西)各辟有三條深巷,經左轉右拐,或右轉左拐直通到村莊主行道。村里所有道路均由規則的花崗巖石鋪砌,雨天不用打傘,穿上膠底布鞋也能從這家走到那家,從村東跑到村西,不濕衣鞋。整個村莊弄接著弄,巷通著巷,家連著家。平常將連通門一關,獨成一家一戶,遇有婚喪喜慶,連通門戶都敞開,全村成為一個大家庭,幫忙理事方便極了。特別是一茬又一茬的“兒童團”,更是生龍活虎,在這曲折多變、類似迷宮布局的村莊里,上演了無數場“童子軍迷藏戰”。
學舍村的“左青龍、右白虎”布局與袁如崗灣大同小異,但又有著自己的特色。村莊總體規劃為規則的曲尺形,村莊坐東向西,祖廳的左邊(“左青龍”),是伸長的整齊的一字形縱向排開的10余棟房屋,一律側門向北,大門向西,并且屋前有院子或巷道,房屋的北邊墻線整齊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左邊房屋的外圍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小溪流,溪流的對面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南山。祖廳大門的右邊(“右白虎”),是整齊的一字形橫向排開的10余棟房屋,一律坐東向西,面對遠方的蘇山山脈。
曲尺形建筑群前面是一規則的矩形池塘,池塘周圍至房屋門前全用規則的花崗巖石塊鋪砌,靠房屋的塘岸邊建有不少洗衣小碼頭。建筑群中的幾十棟房屋也是棟棟相連,戶戶相接,路路相通,體現了門當戶對、首尾呼應、里應外合的特點。村中所有道路也都由花崗巖石鋪成。當年數棟房屋同一天開工,同一天上梁,同一天竣工,造就了建筑群整齊劃一、有機相連的特點。
這兩個古村東連瓷都景德鎮,南接鄱陽湖波瀾,西望匡廬秀色,北通湖口九江,村人生生不息,代代血脈傳承,發展成為當地的大村莊,其歷史積淀和底蘊孕育了村民的智慧與秉性,同時也造就了獨特的地域建筑文化。開村之初,吃苦耐勞的先輩在周邊開荒種地,精明能干的到外地做生意賺錢,尤其是到景德鎮經營瓷器生意,到婺源經營茶葉生意。景德鎮與婺源(中國最美鄉村)臨近,村民賺足錢之后,仿照徽派建筑風格,回到村里大興土木,建造與婺源如出一轍的徽派建筑,令古村享有“小婺源”之美稱。
二、感受鄉土文化的內涵和底蘊
我國傳統古民居建筑不僅講究外形的恢宏、奇偉,而且追求建筑的裝飾美,傳統徽派建筑中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賦予了建筑更高的審美價值,它們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偉大,更是人類文明的珍品。這些雕刻將藝術裝飾效果和實用功能完美結合,既考慮到美觀,給人以藝術熏陶,陶冶人們情操,又考慮到實用,有利于建筑的堅實耐用。建筑師在選擇材料、確定內容、構圖制作時,都立足于裝飾角度來思考建筑的表現手法。
袁如崗灣、學舍村古建筑屋檐下方的木雕或為獅子踩球,或為雙龍戲珠,或為雙鳳朝陽,栩栩如生;天井兩旁的窗花雕刻,巧奪天工,或是四季名花圖案,或是人物故事如天仙配、八仙過海等,這些雕刻無不透出幽遠古樸的氣息。村內古建筑的青磚有“369”(即長9寸、寬6寸、厚3寸)、“248”(即長8寸、寬4寸、厚2寸)、“157”(即長7寸、寬5寸、厚1寸)三種規格。
古村有大三進、小三進,大八間、小八間等數十棟棋盤老屋(類似北京的四合院),但又各有特色:“天花”“藻井”多姿多彩;飛檐斗拱形神各異。房屋用天井采光,屋上雨水從天井下落(即四水歸堂),進入地下暗管道流入池塘(又稱四水歸塘),象征財不外流。整棟屋不向外開窗,除了安全保障外,還象征著財不外露。
遠遠望去,古村落成群的古建筑鱗次櫛比,青磚、灰瓦、白檐、轉角、馬頭墻,風格獨特,古色古香。村內巷道縱橫交錯,村前池塘明清如鏡,村外群山環抱連綿,吸引了《聊齋》《牡丹亭》《鐵血共和》《風雨下鐘山》等影片劇組到現場取景。那些在村子長大,后來離開了村子的人,總免不了思念古村,時常夢回古村;有的經常回歸鄉里,重溫舊時記憶和故鄉溫情;更有慕名前來的文人墨客和游客們駐足古村采風、攝影……
兩個古村山清水秀,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建筑整體實踐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實施了“坐北向南、坐西向東”“左青龍、右白虎”的建筑規劃,實用性與審美性做到了完美結合,具有優越的宜居環境,是“天人合一”理念實施的成功范例,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值得中職旅游專業的師生們去學習、探索和鑒賞。
推薦閱讀:中職生學習興趣激發培養教學模式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好一門課程的前提,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然而,大多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有些課程的課堂秩序甚至無法維持。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需要教師不斷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