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圖識讀與會審》是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基礎技能課程,是我院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中先行開發的課程之一。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職業教育強調獲得職業能力
[1] ,在本課程教學實施中,我院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科學序化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與手段,科學地進行能力評價,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下面筆者就有關方面作進一步探討。
一、依據職業能力的要求科學序化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的選取
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崗位是建筑企業施工員及相關職業崗位群,在國家建設行業施工員及相關崗位群職業標準中,“具有熟練識讀建筑工程圖的能力和圖紙會審能力”是其重要要求,與此能力相關的典型工作任務有施工圖抄繪、施工圖識讀、施工圖審核、施工圖會審、施工現場圖紙交底等。
課程目標緊緊圍繞完成以上典型工作任務的需要確定,其中專業能力包括使學生能辨別房屋結構類型,能運用國家制圖標準手工抄繪和使用AutoCAD軟件抄繪施工圖,能正確識讀工程施工圖,能對施工圖表達中的“錯、碰、漏”等問題進行審核,能記錄整理施工圖會審紀要,能進行施工現場圖紙交底;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包括自我學習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根據以上課程目標,選取的教學內容有:投影基本知識;《房屋建筑制圖統一標準》;施工圖表現方法;CAD軟件應用知識;施工圖組成、內容、識讀方法;施工圖審核內容和方法;施工圖會審程序、內容;圖紙會審紀要的整理等。
2、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
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序化,旨在追求工作過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學科結構的完整性
[2]。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以砌體結構、框架結構、鋼結構三個典型結構類型工程項目為載體,設計了3個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均按照“抄圖→識圖→用圖”的步驟序化教學內容,設計了16個源于實際的學習性工作任務,每次教學都圍繞學習任務展開,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高度一致,在教、學、做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教學組織安排表
序號 |
學習情境名稱 |
學習型工作任務 |
學時 |
1 |
情境1:砌體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與會 審 |
1.1砌體結構工程土建施工圖識讀與審核 |
1、手工抄繪砌體結構土建施工圖 |
12 |
46 |
2、砌體結構工程土建施工圖識讀 |
12 |
3、砌體結構土建工程施工圖審核 |
4 |
1.2砌體結構水電安裝工程施工圖識讀與審核 |
1、手工抄繪水電安裝施工圖 |
2 |
2、給排水、電氣安裝施工圖識讀 |
5 |
3、水電安裝工程施工圖審核 |
3 |
1.3砌體結構裝飾施工圖識讀與審核 |
1、手工抄繪裝飾工程施工圖 |
2 |
2、裝飾工程施工圖識讀 |
2 |
3、裝飾工程施工圖審核 |
2 |
1.4砌體結構施工圖會審 |
1、砌體結構工程施工圖會審 |
2 |
2 |
情境2:框架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與會審 |
1、建筑CAD抄繪施工圖 |
18 |
32 |
2、框架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 |
10 |
3、框架結構工程施工圖會審 |
4 |
3 |
情境3:鋼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與會審 |
1、抄繪施工圖 |
4 |
18 |
2、鋼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 |
10 |
3、鋼結構工程施工圖會審 |
4 |
合計 |
96 |
二、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實施
1、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
本課程創新了“依圖看物、照物識圖、循環強化、應用提升”的教學模式,把課堂搬到工地,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從圖紙到實物,從實物到圖紙,由易到難反復強化訓練,并通過分組教學、角色扮演、雙師指導等教學組織方式,在施工圖會審、施工現場圖紙交底的實際應用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以“框架結構鋼筋混凝土梁平法配筋圖識讀”為例,該內容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在講解了梁平法配筋圖識讀后,帶學生到施工現場看綁扎好的梁鋼筋骨架,讓學生加深認識,完成“依圖看物”的過程,再讓學生在施工現場充分認識實物,然后根據平法制圖規則畫出梁平法配筋圖,完成“照物識圖”的過程,并且要求學生扮演施工員角色,現場模擬向施工工人進行圖紙交底。學生帶著任務,去查閱資料,識讀圖紙,模擬圖紙交底,在施工現場查看實物,進行圖物對照,徹底看懂圖紙,真正能做到在施工現場向施工工人口頭解讀平法配筋圖,讓學生在學習識圖的應用中提升識圖能力。
2、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的特點和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包括引導文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分組教學法、現場教學、角色扮演、模擬仿真等。
(1)各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匯總表。
教學方法 |
運用場合 |
運用方式 |
引導文教學法 |
施工圖識讀、審核 |
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去學習、去做、去思考及互動。 |
項目教學法 |
施工圖抄繪、施工圖會審 |
以真實的工程項目為載體,完成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學習。 |
任務驅動教學法 |
施工圖識讀、審核、會審、交底 |
以實際工作任務為引領,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職業感。 |
分組教學法 |
施工圖識讀、施工圖會審 |
學生分組學習,互相討論、互相啟發,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
現場教學法 |
施工圖識讀、施工圖會審 |
學生通過施工現場觀察、圖物對照、實際操作,完成理實一體化的學習。 |
案例教學法 |
施工圖識讀、審核 |
通過典型案例讓學生去思考、分析、討論,以預期學習內容為目標,將知識融入其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模擬仿真法 |
施工圖會審 |
以真實的施工藍圖,在學生完成識讀與審核任務的基礎上,讓學生模擬進行施工圖會審,使學生掌握施工圖會審程序和要求。 |
角色扮演法 |
施工圖會審、施工圖交底 |
讓學生扮演工程參建各方如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設單位工程技術人員,模擬施工圖會審,模擬施工現場圖紙交底 |
(2)“項目師徒制”拓展教學形式
課程實施還把傳統的師徒制靈活運用到現代教學中,利用孝感市豐富的建筑人力資源,把大量的企業兼職教師、能工巧匠引進學校當師傅,協助本課程16個學習任務的完成,以具體的工程項目作載體,指導每組學生拓展完成一套真實圖紙的解說。“項目師徒制”以學生為中心,以師徒制”形式加強學生識圖專項職業技能培養,通過老師帶徒弟,徒弟再帶學生,以點帶面全面提高學生施工圖識讀與會審能力。
(3)動畫演示、模擬仿真豐富教學手段
本課程采用虛擬技術,將施工圖及對應的建筑物采用三維動畫展示,變平面圖形為立體實物,并配備圖紙解說,實行圖物對照,變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三維動畫的仿真環境中,學習識圖,提升建筑空間想象力,加深對圖形的理解,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局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
3、突出能力考核的學習評價
本課程突出能力考核
[3],建立了科學的能力評價體系,根據能力的重要程度和復雜程度賦予不同的權重,這是本課程“能力評價體系表”。
《施工圖識讀與會審》能力評價體系
綜合能力 |
序號 |
專項
能力 |
序號 |
單項能力 |
權重 |
能力標準 |
施工圖識讀與會 審 |
1 |
砌體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與會審
(30%) |
1.1.1 |
手工抄繪砌體結構土建施工圖 |
0.1 |
●能按照制圖標準的要求手工完成施工圖抄繪;
●能進行徒手作圖。 |
1.1.2 |
砌體結構工程土建施工圖識讀 |
0.2 |
●能正確識讀砌體結構工程土建施工圖。 |
1.1.3 |
砌體結構工程土建施工圖審核 |
0.1 |
●能對土建施工圖的表達進行審核; |
1.2.1 |
手工抄繪水電安裝施工圖 |
0.05 |
●能用手工正確完成水電施工圖抄繪。 |
1.2.2 |
給排水、電氣安裝施工圖識讀 |
0.1 |
●能正確識讀水電安裝工程施工圖。 |
1.2.3 |
水電安裝工程施工圖審核 |
0.1 |
●能對水電安裝施工圖的表達進行審核; |
1.3.1 |
手工抄繪裝飾工程施工圖 |
0.05 |
●能熟練用手工完成裝飾施工圖抄繪。 |
1.3.2 |
裝飾工程施工圖識讀 |
0.1 |
●能正確識讀裝飾工程施工圖。 |
1.3.3 |
裝飾工程施工圖審核 |
0.1 |
●能對裝飾工程施工圖的表達進行審核 |
1.4.1 |
砌體結構工程施工圖會審 |
0.1 |
●能對砌體結構施工圖表達中的“錯、碰、漏”等問題能進行審核;
●能準確理解施工圖會審參與各方的工程語言,并記錄整理圖紙會審紀要;
●能對砌體結構進行施工現場圖紙交底。 |
2 |
框架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與會審
(35%) |
2.1 |
建筑CAD抄繪施工圖 |
0.2 |
●能用CAD軟件完成施工圖抄繪。 |
2.2 |
框架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 |
0.6 |
●能正確識讀框架結構工程施工圖。 |
2.3 |
框架結構工程施工圖會審 |
0.2 |
●能對框架結構施工圖表達中的“錯、碰、漏”等問題能進行審核;
●能準確理解施工圖會審參與各方的工程語言,并記錄整理圖紙會審紀要;
●能對框架結構進行施工現場圖紙交底。 |
3 |
鋼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與會審
(35%) |
3.1 |
施工圖抄繪 |
0.2 |
●能熟練運用手工或CAD軟件完成施工圖抄繪。 |
3.2 |
鋼結構工程施工圖識讀 |
0.6 |
●能正確識讀鋼結構工程施工圖。 |
3.3 |
鋼結構工程施工圖會審 |
0.2 |
●能對框架結構施工圖表達中的“錯、碰、漏”等問題能進行審核;
●能準確理解施工圖會審參與各方的工程語言,并記錄整理圖紙會審紀要;
●能對框架結構進行施工現場圖紙交底。 |
三、教學實施的效果
突出能力培養的課程改革實施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改變了過去本課程重畫法幾何知識輕施工圖識讀能力與行業脫軌的狀況,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依圖看物、照物識圖、循環強化訓練,使學生在應用中提升識圖能力;動畫演示、模擬仿真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建筑空間想象能力;師徒形式拓展教學以及突出能力培養的課程考核等,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近幾年來,學生施工圖識讀與會審能力有顯著提高,在頂崗實習中,其扎實的識圖技能受到實習單位的普遍贊揚,大部分畢業生能勝任施工生產一線的技術管理工作,已成為當地建筑行業的骨干力量。
四、課程實施的幾點思考
1、課程實施需要以校企深度合作為支撐。課程以典型的工程項目為載體實施情境教學,需要企業提供真實的工程項目,為學生提供工學結合的學習平臺,沒有校企前提是難以做到的,我院多年來建立了大批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擁有一批合作穩定、良好的施工企業,這是課程教學實施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2、校內外“雙師型”師資力量是課程實施的基礎。課程實施根據課程的進展情況,把課堂搬到與教學內容相應的工程項目工地上,分批組織學生深入建筑施工企業生產第一線,開展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活動,校內“雙師型“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生產一線技術管理人員等在現場的講解和示范,需要校內外教師的團隊協作和配合。
3、拓展學習資源支持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生初始就業是施工員及相關職業崗位群,將來會成長為建造工程師(項目經理)、監理工程師等,施工圖識讀與會審技能是支撐其職業成長的必備關鍵能力,課程內容還要結合專業發展,提供新型建筑結構如網架結構、索膜結構、薄殼結構等施工圖學習拓展資源,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本課程建設過程中,建設人員先后到德國、香港、新加坡參加過學習,筆者在2009年赴德國學習期間,就此課題與國內外專家進行了交流與探討,德國專家、國內課程專家及其他院校同行對《施工圖識讀與會審》課程的實施模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2010年該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課程改革實施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課程建設是全方位的,除本文陳述的主要方面外,教學團隊、教學資源、實踐條件等方面的建設等均需要不斷完善,從而與其他課程共同實現高素質技能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基于全面發展的能力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2).
[2] 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4.
[3] 戴士弘.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