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創新,是指基于農村職業教育現實的運行狀態,尤其是存在問題,以及未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環境和任務,通過創設新的、更能有效激勵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包括制度,以改變農村職業教育的生存與發展狀態,實現持續發展,提高服務效能,建立起更有效的農村職業教育與人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循環的機制。
[論文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城鄉統籌,成本補償義務,職業教育,直接升學制度
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農村職業教育要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服務效能,有賴于職業教育制度的安排與政策的創新。筆者認為,未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創新的動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未來新農村建設對農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即外在需求拉動力;二是農村職業教育自身改革與實現持續、穩定發展以及提升服務效能的需要,即內在改革驅動力;三是體現以人為本理念,農村職業教育滿足人的主體價值實現的需要,即主體發展推動力。本文試圖依據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創新的環境,探討未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對政策的創新需求。
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創新的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以有利于農村職業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為最高追求。從帶有政治色彩的教育普及到側重農村職業教育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村當地服務,再到強調以人為本、以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為重中之重,這樣一部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導向發展史,是我們黨在職業技術教育方針上與時俱進的歷史,是國民經濟迅猛發展的一個歷史側影,更是我們黨對教育規律認識和實踐深化的歷史①。筆者認為,堅持以人為本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應該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人民性——面向人人。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政策必須最能夠代表農村大眾的利益,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動力應來自農村民眾的廣泛需求,能夠為每個人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職業教育,促進他們通過職業技能的掌握實現充分就業和勞動收入的提高,促進個性的發展和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性”強調從農村民眾的職業教育需求出發,這其中包括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類型、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的“菜單”、教育培訓形式、時間安排、學籍管理制度等都要符合農村民眾的需求特點,都有利于調動人們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積極性。
公平性——人人學習。農村職業教育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是農村公共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理論上說應該是最具公平性的教育類型。但是相對于普通教育而言,它是一種昂貴型教育,人們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成本支出更大,因而有可能使當今中國社會收入最低人群的農民止步于學費昂貴的職業教育,遏止他們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需求。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必須為農村民眾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使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職業教育。“公平性”強調的是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機會的均等性,使其不至于成為“精英教育”或者歧視性教育的翻版。
普惠性——發展人人。普惠性意味著通過職業教育使每個農村民眾都成為受益者。這就是說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一方面能夠提供給各類人群,尤其是弱勢群體接受職業教育的條件與機會;另一方面能夠使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們實現最大程度上的就業,能夠改變自身發展的不利處境,能夠使廣大農村民眾跳出“貧困陷阱”,并逐步走上富裕之路。“普惠性”強調受益面以及使每個人都能有所發展。
第二,堅持以有利于農村職業教育服務效能提高為目標導向。農村職業教育服務效能能否提高,與其發展政策的效用性、適切性密切相關。
區域性——因地制宜。要根據我國農村現實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性的特點,以及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性特點,制定具有區域特點的非均衡的發展政策,允許各地在不違背職業教育法規等前提條件下,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靈活制定有利于本地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與法規。反映區域特性的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常常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政策。
適用性——適宜可行。任何一種政策的出臺都必須基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同時又必須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各地農村職業教育正常運行的條件。農村職業教育政策必須是源于實踐的需要,而不僅是理論的探討或者專家的臆想。
前瞻性——適度超前。服務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必須有一定的提前量,這就是要根據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的把握,以及對未來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研判,制定相關的政策,以減少外在因素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干擾,使農村職業教育能夠最大程度地平穩運行。具有前瞻性的農村職業教育政策是最具時代性、最具導向性的政策。
第三,堅持以有利于提升農村職業教育吸引力為創新動力。
規范性——完善制度。要改變長期以來人們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偏見與歧視,有必要也有可能從制度層面設立制度門檻:一方面是實行嚴格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準入制度,即對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辦學條件必須有嚴格的準入要求;另一方面要完善就業準入制度,即只有經過職業教育嚴格的教育與培訓,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才有可能進入勞動力市場。這樣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地位,使之成為與普通教育類型不同但是社會地位同等的教育,促進農村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
激勵性——創新制度。通過制定激勵政策,提高人們就讀農村職業教育積極性是一種基本的策略。在這里更重要的是,所??定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一方面要有力度,對農村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真正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使相關的系列政策制度化,甚至從法律層面進行明確的規定,如實現農村義務職業教育制度、涉農專業免費制度。
二、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的創新
依據未來我國社會發展以及人的發展需求特點和可能的趨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制度的安排與創新。
1.建立城鄉公共教育資源統籌使用政策,突出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向農村有序流動和均衡配置。制定和完善激勵城鄉職業教育資源統籌政策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政策激勵,達成促進城鄉的人力、財力、物力及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效益最大化。具體來說是要達到這樣兩個目的:一是激活現存的城鄉公共職業教育資源,使其能夠發揮作用,而不至于閑置、浪費;二是對于正在運行的城鄉職業教育資源,通過有效的整合、配置,使其發揮最大效益,促進城鄉職業教育均衡發展。(1)要改革職業教育“師資配置制度”,鼓勵教師在城鄉職業學校有序流動。
一是在核定編制時向農村職業學校傾斜,新增教師優先滿足農村職業學校需要。二是實施積極的優秀大學生“下鄉政策”,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職業學校任教。三是實行城市職業學校新任教師到農村的“新教師服務期”制度。每個應屆畢業生必須到農村職業學校或成人學校任教2年以上方可返城任教。四是“職稱晉升支教制度”。每位城市職業學校教師,尤其是專業教師(含實習指導教師)晉升高級職稱前必須到農村職業學校或成人學校任教1年以上,方可具備晉升高級職稱的資格;凡是申報中學教授職稱或者特級教師的都必須有到農村職業學校任教或者管理的經歷。(2)要實行城鄉職業學校“配對建設制度”,鼓勵城市優質、富裕資源向農村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流動。即每所城市職業學校必須與2所以上農村職業學校或成人學校配對合作辦學。凡結對的農村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其辦學過程中缺少的專業師資及儀器設備主要由相關城市職業學校負責解決;城市職業學校也應為農村職業學校學生的生產見習、實習、就業等創造條件。(3)要建立城鄉“統籌培訓制度”,鼓勵城鄉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的整合與規范運作。這就是要根據區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中、長期“城鄉統籌培訓規劃”;打破城鄉區位分割觀念,對培訓機構、培訓基地進行合理的設點布局;統籌安排區域培訓經費,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給予重點扶持;充分考慮區域內部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源分布與辦學模式的實際差異,揚長避短,讓具有不同辦學優勢和辦學特點的培訓機構承擔相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項目。(4)要統籌建立城鄉貧困學生資助體系,鼓勵資助經費向農村貧困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學生傾斜。(5)要建立城鄉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鼓勵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招生就業市場。通過高效市場體系的建立,提高市場服務效能,促進信息暢通,達到人暢其流,充分就業的目的。
2.實施農村職業教育成本補償政策,突出受益主體國家和企業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與義務。首先,國家應該是農村職業教育成本補償的最大承擔者。一方面,國家是農村職業教育的最大受益者。農村職業教育不僅提高勞動者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提高全社會的整體素質,而且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農村職業教育也是實現和諧社會建設和新農村建設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只有國家最有可能通過行政的、法律的途徑和手段,以稅收等形式集聚社會財富,并進行財富再分配,以促進城鄉職業教育事業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