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造型藝術這一詞在繪畫界中經常出現,造型藝術是以通過一定物質媒介、材料和手段創造的可觀看的靜態的空間形象的藝術。雕塑、建筑、繪畫、工藝美術、設計、書法、篆刻等多種門類都稱之為造型藝術。繪畫是畫家的繪畫精神物質化的核心,起到了決定造型觀念的作用。中國的繪畫造型觀念可概括為“以神寫形”、“神形兼備”;西方繪畫造型觀念是“鍥而不舍”。造型觀念不同,導致兩種繪畫發展模式有著根本區別。本文發表在《藝術評論》,是藝術論文投稿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造型觀念 中國繪畫 西方繪畫 異同
從文化整體上來看,文化的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分為兩大方面: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西方文化中產生了西方的繪畫,東方文化中產生了中國的繪畫。就像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說過的那樣:“任何民族地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絕對理念的產物而是與該民族所依賴的地理環境,經濟土壤和政治結構密切相關的,也正因如此才構成了風格迥異、絢麗多彩的世界。”
而在這里我想說明的問題是東西方繪畫造型觀念的區別和聯系。通過一定物質媒介、材料和手段創造的可觀看的靜態的空間形象的藝術被稱之為是造型藝術。雕塑、建筑、繪畫、工藝美術、設計、書法、篆刻等多種門類都稱之為造型藝術。繪畫、雕刻與建筑作為造型藝術可以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物質化,都是通過這些造型藝術給予的更高度的概括和總結。
中國繪畫的造型觀念——“形神同體”
通過我對中國畫的了解,我覺得中國繪畫的造型觀念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是又接近又相互背離,這也是中國繪畫傳統造型的美學方向。
中國的繪畫歷史背景源遠流長,中國的繪畫的思想變化和藝術本身對現實、對主觀和對客觀關系的觀念的變化有著很大的聯系。在唐代二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中,中國的繪畫歷史發展到高峰期時主要是以人物畫為代表。中國的繪畫家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同時也融入的外來的新思想,著名的畫家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涌現出來的,不論是從繪畫理論還是繪畫作品上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是中國繪畫歷史上的頂峰時期。
在唐代,人物畫是繪畫的主要畫種之一。中國畫的成就集中的體現在造型上的高度水平,在中國畫的中線條和顏色的運用已經達到了難以突破的地步,以線條的造型為主體,以寫實為基本手段即使是要夸張變形也要以寫實為主,這樣的觀念形成了一種模式化的規律。中國繪畫造型觀念帶有很強烈的主體意識,中國繪畫和西方油畫的區別在于,中國繪畫對比西方油畫在造型觀念上沒有西方油畫的面面俱到。但是這一點也是中國繪畫造型觀念的長處,強調應該強調的,舍去可以舍去的。但是中國畫的繪畫的表現形式和技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勢必會出現物極必反,這樣一種新的形式美也會在這種情況下出現。
中國繪畫的傳統觀念是“形神同體”、“以形寫神”。著名的晉代畫家顧愷之曾經說過這句話:“以神寫形,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中國的畫家在繪畫時是一次次的反反復復的觀察,去認真的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然后去領會事物本身的神韻。做到“成竹在胸,胸羅萬象,胸有丘壑”。中國的繪畫從傳統觀念角度來說是“傳神”;以外形的描寫來達到傳神的表現是中國繪畫的目的,中國的繪畫強調的是傳神,以傳神作為中國繪畫的最高目標。中國的繪畫主張:“只要形似,神似在其中。”中國繪畫中的“神”是指神韻、神態,畫人物畫時中國繪畫講的是人的神態表情和性格、精神氣質,隨便植物和動物沒有人的那種喜怒哀樂,但是中國的繪畫家都把它們當成人來畫,給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靈魂和生命。
在最早的孔子的《論語》中對繪畫的理論就有所探討和研究,但是在那時候這個繪畫理論仍然是沒有系統的文字,從漢代以后才有了系統的文字和專題性的研究。其中顧愷之的兩篇文章《畫云臺山記》和《魏晉勝流畫贊》中很早就體現出了對于造型觀點很獨特的見解。在南北朝時期謝赫在開創了六法論之說,從這里可以看出六法論奠定了中國畫理論體系——“形神同體”。六法論的第一條“氣韻生動”就指的是中國畫繪畫的精神中的“神韻”, 應了中國畫的“神形兼備”之說。
一、 西方畫造型觀念——“鍥而不舍,力盡其真”
西方繪畫傳統的造型觀念中是在對待客觀現實關系上基本傾向于“鍥而不舍,力盡其真”的原則。這就是西方繪畫和中國繪畫理論和造型觀點上最為不同的地方。
古希臘人的“藝術”概念與手工藝、技藝、技術同義都屬于應用技術范疇, 其意為齊白石自稱“魯班門下”倒很一致正是強調技術的精益求精, 而這“精”的基礎又是“摹仿”自然,才產生菲狄亞斯和帕拉克利斯這樣的巨匠。古希臘雕刻的輝煌成就掩蓋了繪畫的光彩。事實上,羅馬時期留下的希臘繪畫摹品設色和諧、形體準確、明暗得當,相當富于整體感可以說技巧超過被譽為早期文藝復興的歐洲繪畫之父喬托的作品。
以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給西方繪畫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也成為了中世紀進入近現代的一個樞紐。從本質上說文藝復興運動是復興和發展古希臘的文化傳統, 是文藝復古即新古典主義的運動。尤其是借助理論方法去發展“藝術摹仿自然”的希臘造型觀念。如果說古希臘繪畫的偉大成就還停留在對自然與人體感性認識階段, 憑借經驗與感覺去摹仿, 那么文藝復興理性階段, 摹仿建立在解剖學、透視學、測量學、明暗法則的科學基礎上, 使繪畫表現力表現技術獲得飛躍發展的動力, 將仿真的技藝推向高潮, 迎接了立體造型時期的到來。
西方社會藝術上的諸多矛盾對現代各流派產生了重大影響。一種非傳統的和反傳統的造型觀念成為新傳統的造型觀念, 反傳統和反邏輯成為新傳統和新邏輯,正因為新藝術造型觀念建立在逐步動搖和徹底決裂于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傳統觀念和程式格局上, 藝術便成為反藝術, 而反藝術又形成新藝術概念, 這就是本世紀西方藝術走向極端化的特征。
參考文獻
[1]《中國畫造型》 莫各伯著
[2]《淺談兩宋山水畫構圖的審美特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3]《構圖一個西方觀念史的研究》 石炯著
[4] 《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修訂本)
[5]《中國繪畫學史》 陳傳席著
藝術論文投稿須知:《藝術評論》雜志是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一本大型綜合性的藝術評論刊物。《藝術評論》雜志注重權威性、學術性,努力做到風格清新、雅俗共賞。雜志以說真話為己任,力求公正、準確、獨到地評價重要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對那些產生較大影響的、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或有爭議的作品都要做出權威性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