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現代數字影像展示是一種新媒體技術,本文對數字影像行業的發展進行深入探析,以廣彩為例,進行歸納與總結。多角度的論述廣彩特征;進而促進廣彩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藝術的展示不僅是簡單的繼承,也要利用新技術,在設計中融合與創造;通過闡述數字影像展示對陶瓷藝術發展的影響,確立廣彩藝術在市場評定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數字影像;廣彩;藝術
一、引言
數字影像展示是20世紀90年代產生的一種新媒介、新技術、新藝術,傳感技術的不斷更新,使得數字影像藝術成為了潮流,借助數字圖像技術和可視化信息技術,通過有效的設計構想,帶給觀者多角度的感官體驗,視覺、觸覺、聽覺的信息傳遞,讓接收者更快的獲取信息。
二、數字影像展示的基本概述
(一)影像展示
運用藝術手段、技術手法,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依托三維數字圖像和電子觸摸屏、攝像儀器、紅外感應等多種先進硬件對物品進行展示、體驗、交互。這不僅是對傳統物品展示的創新,也是將真實本體轉移到虛擬的藝術中,將部分消失的文化與通過數字藝術再現;彌補了傳統中展示單一的缺陷和不足。若應用數字化影像手段,不僅讓展品直觀的展現在觀眾面前,也使觀眾更容易審閱展品的相關信息。
(二)藝術特征
數字影像藝術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不是抽象的藝術形態,它與其他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繪畫、雕塑、舞蹈、音樂、書法等無不體現著古人的藝術氣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技術更新,數字作品也開始被人們所關注,這是一種對傳統空間思維的擴充。當下的數字影像利用色彩影像和數字形式進行設計創作,展示效果結合奇幻的視覺形象、驚心動魄的情節、新穎獨特的取材、巧妙的表現技巧和用戶體驗、情深意濃的音效等因素使觀眾身臨其境。將靜態的藝術表現形式,轉化為動態的藝術影像,不僅增強了藝術的趣味性,也使觀眾與作品之間形成一種互動默契。全方位的體驗和迭代時應用,讓傳統的藝術大放光彩,對數字影像藝術的展示不僅注重視覺效果,還強調感官體驗,這樣的作品才是不朽的杰作。
三、廣彩的展示價值
(一)藝術價值
廣彩瓷器的文化價值深厚,紋飾元素的設計也較為繁多。廣彩的發展,得益于康熙盛世,當時廣州外貿港口不斷開拓,在初期的設計制作中,則注重工藝、紋飾、色彩、造型等基本因素,多借鑒景德鎮的陶瓷制作技法。到雍正時期,出現了大量海外訂單和生產廣州陶瓷的作坊,在定制中也多選用西洋圖案和徽章紋飾,在前期的設計中廣彩瓷沒有有重樣的圖案,充分說明了在當時技藝人設計創作時,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精益求精。廣彩瓷器的設計是技藝人真實生活的表達,也是對產品情感的寄托,講究裝飾,在現有的制作基礎上,巧妙地對其進行塑造和裝飾;這不僅僅是陶瓷形狀、色彩和質量的表達,而是人類文化精神得以物化的藝術傳承。
(二)歷史價值
縱觀歷史,我國的制陶從時間軸向上來看,大致經歷了四個重要的時期。
第一時期,重視樸素的實用主義,這一時期的陶瓷物品、器皿,造型多以實用為主,在整體的裝飾工藝方面稍顯粗糙;最早的以新石器陶器為主。
第二時期,基本制作較為規范;在細節上強調裝飾性,陶瓷的外觀裝飾十分盛行。從商朝和周朝時期一直延續至宋朝、唐朝時期,雖歷史悠長,但裝飾性也較為固定,突破性相對較小,外觀裝飾也缺乏應有的前瞻性和新穎性。
第三時期,制陶造瓷的藝人多喜歡自由的創新表達,希望將自己的想法融入整個陶瓷的工藝設計中,從唐宋時期開始,隨著中國繪畫的崛起,傳統書法、繪畫、雕塑表現形式對工藝美術產生了極大的作用和影響。到明清時期,中國的陶瓷藝術與傳統繪畫風格、基本創作手法有了極大的改變,為后世的學習和審閱留下了十分珍貴的藝術財富。
第四時期,要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算起。多角度的藝術文化;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多方向的藝術形式,使得西方藝術思潮開始對我國傳統藝術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廣彩瓷器就是的歷史的橫流中應運而生,圖突破了傳統陶瓷技藝規則和形式,轉而注重裝飾和工藝,巧妙結合中西紋飾,進行設計創作,這也充分反映了廣彩歷史價值的重要性,這種記憶對后期廣彩的藝術創作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經濟價值
陶瓷一直是生活起居中十分重要的器皿,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商品化市場成為了主流,瓷器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廣彩瓷器就是其中之一。說到廣彩陶瓷的經濟作用,則主要表現在瓷器自身的價值變化,廣彩設計制作的唯一性,造成了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再加上部分廣彩文物被存入博物館,形成另一種特定的文化形式,這些是很難再返陶瓷市場進行買賣,自然就提升了它的收藏價值??滴跏⑹?,廣彩除了作為商品,具備普通的消費行為外,還引申出了另一層含義,其自身的收藏價值。在當時雖然陶瓷市場有了長久的發展,但是人們對于陶瓷品的買賣行為,其主要的動機也存在一定的收藏性,可以說當時購買廣彩是消費行為與收藏行為的并行。
四、數字影像中的廣彩展示應用
(一)藝術展示
考古挖掘,展現中華精品,陶瓷藝術品的展示,在每個區域的博物館都有,所以陶瓷藝術在博物館展示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廣彩瓷器獨具一格,從清朝康熙年間,遠銷海外,反映了當時洋人重華瓷的景象;廣東博物館還特意結合先進的技術手段、物理手段、信息手段舉辦了“重彩華章”廣彩專題展;這是一種靜態到活態的轉變。對于廣彩瓷器來說,通過數字影像來表現廣彩瓷的形狀、材質、紋樣、色彩等內容,通過視頻、動畫、360度全息投影等影像講解廣彩瓷器的用途和用法,讓觀賞者全面地了解了陶瓷的魅力。
(二)人機交互
陶瓷藝術品也有自己的交互性,通過藝術品的觀賞,使用戶能夠從中獲得視覺體驗和交互體驗,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若能夠利用現有的技術,設計制作廣彩三位虛擬模型,借助虛擬信息,達到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才是真正的活化陶瓷。結合觸摸屏,增強人與機、人與物之間的交互性,利用現代電子產品,通簡單的手指觸摸屏幕(點擊、滑動、推拉、雙指縮放、雙指放大)進行互動,屏幕里面的“陶瓷”也會跟著識別圖擺動;讓觀賞者獲得仿佛把陶瓷拿在手中了解的交互體驗。交互界面設置基本的操作按鈕,用戶可以點擊來獲得相應的陶瓷語音解說和模型動畫演示,了解模型旋轉、放大、縮小等動態影像,觀賞者也可以識別二維碼,進行交互體驗,直觀的體驗廣彩瓷器的整個制作流程。
(三)效果表達
對于廣彩而言,結合數字影像的技術,至關重要,不僅對觀賞者有一定的吸引性,也對數字影像視覺效果表達有一定的沖擊力,同時還能提升觀賞者的閱讀性。在原先的博物館的展示中,展示的對象或藝術品往往都是靜態的,很多陳列 的作品難以吸引觀賞者主動學習。有了數字影像這一個前提,是對陳列品現實感和虛擬感的雙重效果;借助虛擬信息展示真實的藝術品或陳設品,利用VR技術達到與真實物品相媲美的效果,使觀賞者從視覺上體驗到真實的場景和物體,這些場景和藝術品通過三維技術模擬出來,從而使觀賞者沉浸于虛實之間。
五、結語
廣彩瓷器展示的創新不僅是對文化的保護,也是藝術的傳承。原先的制作流程較為復雜,傳統展示方法單一,若能夠結合數字影像技術,進行模型交互、模擬彩繪、VR體驗;不僅推動了瓷文化的發展,也對博物館瓷器展示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數字影像藝術是一種新的媒體技術,在現代的展示中普遍應用,數字影像的展示方式有一定的新穎性、交互性、娛樂性,展示的信息全面、直觀、有趣。目前,國內數字影像技術的運用還不夠完善,在博物館陶瓷展示的研究還比較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拋磚引玉,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資料參考。
參考文獻:
[1]林迅.新媒體藝術[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2]王荔.新媒體藝術發展綜述[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3]曾應楓,李煥真.織金彩瓷—廣彩工藝[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
[4]秦蕾.陶瓷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百家,2010(12):140- 143.
[5]姚素媛.藝術瓷磚在環境藝術中的應用及發展[J].佛山陶瓷,2011.
[6]朱匯洋.從淺絳彩瓷的興衰談當代文人瓷繪藝術[D].陶瓷學院, 2009.
作者:楊澤鑫
推薦閱讀:文化藝術研究雜志什么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