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素質教育被提上新的日程。兒童聲樂學習中加強音樂素質培養,不僅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聲樂教學水平的基礎保障。論文對兒童音樂素質培養與聲樂學習兩方面展開探討,希望通過論文的論述能夠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兒童音樂;音樂素質;素質培養;聲樂學習
1 引言
對于少兒聲樂教學工作而言,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相關教師就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彌補傳統少兒聲樂教學的弊端,提高少兒參與聲樂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進而使其聲樂學習能力以及音樂素養等都能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對當下少兒聲樂教學中所采用的多樣化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很有必要。
2 聲樂教學相關概述
2.1 聲樂學習的內涵
聲樂理論是國內外眾多歌唱家在長期的理論研究與聲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心得與經驗。它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發展性等特征,是學習技巧的依據,認真學習不僅能豐富自身的聲樂知識儲備,而且能提高自身的聲樂素養,對演唱作品起著指導性作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高度重視聲樂理論的學習與掌握,樹立正確的歌唱聲音概念,理解科學的發聲原理,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以及對聲音的準確分辨能力。在內容上,要扎實掌握人體歌唱器官及其作用、歌唱的姿勢,歌唱的發聲原理,歌唱的呼吸方法、歌唱的共鳴、歌唱的語言、歌唱的藝術表現(二度創作)、歌唱的心理(學習心理、怯場心理等)、歌唱的表演(形體語言與臺風等)。各個時期、各種題材、各種結構、各種風格的優秀聲樂作品。近年來,我國涌現出眾多優秀的聲樂作品。積極了解國內優秀聲樂作品,不僅能顯著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聲樂作品的鑒賞能力,開闊視野,還能夠顯著提升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榮譽感。一副好嗓子與一雙敏銳的耳朵,能夠流暢歌唱聲樂作品與鑒賞聲樂作品。好嗓子,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聲樂的重要保障,科學用嗓,就必須科學運用歌唱氣息,學習科學發音。要將技巧與感情結合起來,運用各種音樂的表情手段(速度、力度、音色等)表達歌曲,自信、自然、富有表現力地歌唱。敏銳的聽力也是學習聲樂的重要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對自己或同學歌唱的聲音正確與否進行鑒別,以便有針對性、有目地性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1]。
2.2 兒童音樂素質培養與聲樂學習的關系
聲樂不同于其他音樂形式,其表現形式主要是依托人的嗓音完成表演,所以對人嗓音的表達具有很高的要求。在表現聲樂樂曲時,準確的節奏和音階、渾然天成的嗓音、高超的唱歌技巧都是聲樂的基礎要求。然而,聲樂作為歷史最悠久的音樂之一,其藝術需求也必定追尋人類最原始、最本源的東西,即情感。因此,只有嗓音來表現聲樂,只是空有其表的空殼,沒有情感的充盈必定是一場失敗的聲樂表演。表現出聲樂樂曲的情感,激起聆聽者的共鳴,達到最高的藝術效果必須運用聲樂審美能力,通過表演者領悟情感、體會情感、再現情感、創造情感,從而將能夠引起聆聽者共鳴的情感融入聲樂中,與表演者嗓音高度融合。所以聲樂審美能力決定了表演者對聲樂情感的領悟和創造,要培養聲樂情感就必須要提高聲樂的審美能力。提高聲樂審美能力是培養聲樂情感的前提并且必要的條件[2]。
3 傳統少兒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教學模式缺乏多樣性
傳統少兒聲樂教學模式缺乏多樣性,與少兒的年齡特征等不符合,所以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少兒學習聲樂的興趣,使其出現逆反心理,進而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而且對于幼兒自身的健康發展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3.2 忽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不僅需要向學生傳遞聲樂知識,還應引導學生在實際問題中應用,進而提高學生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但是在目前教學中,可以發現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略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將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問題中,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十分不利。
3.3 對教學主體的目標要求不符合當前主體的條件
在一些童聲聲樂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兒童的聲樂能力而盲目加大訓練任務,對童聲聲樂基礎進行拔高,但是這樣是違背兒童當前自身能力的。兒童由于此時的認知能力還不能很快的理解、掌握和鞏固聲樂知識,需要教師逐步培養,拔苗助長、急于求成的教學方式不利于童聲聲樂教學。
4 兒童音樂素質培養與聲樂學習的提升策略
4.1 鑒賞聲樂樂曲,積累審美的基礎
在鑒賞音樂中,能夠積累樂曲知識的基礎,也能為表演者內心的審美標準做審美積累。聲樂樂曲眾多,如何正確地鑒賞聲樂樂曲,以下是鑒賞聲樂的兩個重點:首先,要從寬度和廣度提高審美能力。“博覽群書”是古人學習詩詞歌賦的學習方式,只有閱覽了足夠寬和廣的書籍,才能“滿腹詩華篇章”,將萬千書卷全部納入自己的腦海,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聲樂樂曲鑒賞同古人學習知識一樣,只有鑒賞過足夠寬和足夠廣的樂曲,體會了許多完全不同的樂曲和作曲者的情感,從不同流派、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作者的聲樂作品中體會到聲樂的博學,從而全方面積累到審美的基礎。有了堅實的審美基礎,才能豐富演唱者的情感,幫助其掌握到表演樂曲的情感精髓,將樂曲情感與內心情感高度融合,成就一次觸動人心的聲樂表演。其次,在鑒賞作品時,要注重作品的質量和內涵。雖然鑒賞的基數大對審美基礎有極大的幫助,然而對于審美能力的提高卻還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聲樂作品。高質量的聲樂作品能夠提高演唱者內在的審美基準,富有內涵的聲樂作品才能引起演唱者的思考行為。所以,在鑒賞高質量和有內涵的作品時,學習者不能只單純地聽,而是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詳細地了解,從而結合樂曲的旋律和歌詞領悟到樂曲的深刻內涵,體會到作曲者的深層情感,從而豐富學習者自身的樂曲知識,能夠為日后的聲樂表演提供高水平的審美能力[3]。
4.2 集體與一對一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集體授課模式也可稱之為聲樂理論大課,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少兒對自身的發聲器官構造及發聲功能、唱歌時喉頭所處位置等進行充分把握,并合理調整唱歌時的呼吸,爭取在歌唱時能夠做到吐字清晰、音色圓潤,這樣少兒才能對聲樂基礎知識做到全面掌握,進而為后續的實踐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僅僅依靠集體授課模式來實現最終的教學目標是不夠的。相關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其進行一對一教學,以便讓少兒能夠全面了解聲樂系統,掌握相應的發聲技巧,進而提高自身的聲樂能力。在實際教學時,教師必須將理論知識與聲樂技能的訓練進行有機結合,先按照集體發聲訓練模式進行授課,讓少兒能夠在這一環節中對聲樂練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練習方法做到全面掌握。然后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少兒自身差異,在集體練習中穿插一對一練習,并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這樣才能促使每一位幼兒的聲樂學習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進而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4.3 結合生活分析
藝術是從生活中得來的,生活造就了藝術,對于聲樂藝術來說同樣如此,這所展現的就是現實生活。所以,聲樂演唱者必須演唱好自己所選擇的聲樂作品,從日常生活中尋求藝術氣息,全面仔細地觀察生活當中存在的細枝末節,同時,還需要在聲樂演唱過程中融入一些生活體會。換句話說,藝術不是簡單的生活場景再現,而是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所以,聲樂演唱人員需要對專業技巧加強培養,并且具備發現美的能力,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聲樂作品所具備的魅力,并使其升華,在面部表情的展現下傳達。
4.4 融入情感教育
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融入演唱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表演習慣,以此提高學生演唱質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情感融入其中,為學生樹立榜樣,在無形中影響學生,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情感融入,以此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 結語
總而言之,進行聲樂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兒童歌曲演唱法的應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中,并在學習中與教師互動,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音樂素養與聲樂教育的融合,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旺梅.童聲聲樂教學的幾點體會[J].名師在線,2017(12):69-70.
[2]趙安琪.兒童聲樂教學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7.
[3]涂曉玲.兒童聲樂教學的幾點新想法[J].影劇新作,2016(0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