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藝術論文投稿發表了高校民樂團藝術實踐,民樂團一直以弘揚民族音樂為宗旨,在內涵建設中不斷尋求突破,從而更好的建設與長遠發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進一步結合教學現狀與民樂發展的前沿,穩抓教學,在理性的指導中被賦予更多創新的空間。
關鍵詞:藝術論文投稿,實踐亮點,問題
一、民樂團概況
漢江師范學院民樂團成立于2003年,伴隨學校與藝術系發展,先后更名為“藝術系民樂隊”“藝術系民樂團”“鄖陽師專民樂團”,2016年命名為漢江師范學院民樂團。建團以來,民樂團一直以弘揚民族音樂為宗旨,傳承發展地方音樂為己任,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音樂素質的教學理念,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與服務地方的辦學精神,在本市及四所高校的各種樂團中,無論從樂團編制到文化宗旨,我校民樂團是唯一一支特色較鮮明的專業性團體。民樂團成員以藝術系、教育系、教育二系教師與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為主體,以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開設的器樂合奏課程為主要平臺,進行教學排練。由于師資不全、學生基本功薄弱、缺少對傳統音樂的認識,在普通高校開設民樂合奏課程意義深遠,對老師與學生都是一種挑戰。該課程在大二開設,學時為一年,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樂團常年堅持教學與演出比賽,在演出形式、曲目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在內涵建設中不斷尋找突破,至今已成為音樂專業的品牌。現對民樂團發展的經驗進行總結,思考存在的問題及完善的措施,以更好進行樂團建設與長遠發展。
二、實踐亮點
1.因人制宜——“雙管齊下,有的放矢”
民樂合奏由于專業性與實踐性強,需要大量時間集中練習,藝術系音樂專業針對學生數量不多、整體質量不高的實際,為方便教學與舞臺實踐,滿足不同曲目與晚會的演出,細分為兩組,一為院民樂團,約40人左右,由藝術系、教育系、教育二系音樂專業教師在內的師生組成。二為“南風雅韻”民族室內樂團,約15人左右,成員以校內教師與部分優秀學生組成,也包含了校外企事業單位音樂教師。其中,院團主要包含現當代創編曲目與當地以道教音樂為代表的傳統民樂曲目,室內樂團針對專業水平較強的獨奏、重奏曲目。兩組常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晚會演出。建團以來,樂團不斷夯實教師的根基,一方面,以藝術系教師為主,內部以老帶新,培養、鍛煉系內教師,一方面,從外單位廣泛吸納優秀成員,完善吹、拉、彈、打四大類樂器與聲部配置。同時,為了壯大民樂團的發展,根據藝術系及外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民樂團為進一步吸納學生,將人員逐步擴展成50-60人的規模,藝術系增設民樂選修課,采取學分制管理,便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擴大范圍靈活發現民樂人才。
2.因時制宜——“目標明確,步步為營”
校民樂團大部分成員訓練與演出時間較短(基本為一年半),教師需要從技能、表演心理素質、合作意識能力、舞臺適應度方面綜合訓練學生,指揮根據晚會演出的需要,將教學排練分階段、定目標,如上學期有兩場常規晚會:10月迎新晚會、12月底民族新年音樂會,10月份演出以獨立節目出現,演奏兩首樂曲,考慮時間短暫,安排一首慢速簡單的流行音樂,一首活潑熱鬧的短小作品,如《金蛇狂舞》或《花好月圓》,學生根據曲子的程度,從譜面、分聲部練習、合奏練習,在各種樂器的彈奏配合中,感知音響效果,通過反復練習強化訓練,學習適應速度,培養聆聽意識與反應能力,通過一個月的練習,學生在迎新晚會體驗首次合奏,將他們從獨奏的狀態快速轉變到合奏初學狀態中,舞臺短暫實踐初次給學生一定的壓力與動力。
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樂團指揮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結合音樂的銜接效果,安排6至7首作品進行調整取舍后作為備選。此外,在上下學期也有不定期的演出實踐,如高校間交流演出,市春晚演出、市森林音樂會等等,樂團會提前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學習與鞏固,將不同性質的晚會作為專業匯報的平臺,最大程度上鍛煉學生。
每一屆學生排練增加兩、三首具備一定難度與長度的作品,如《瑤族舞曲》《春節序曲》《月是故鄉明》等等,從進入樂隊就開始熟悉練習,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在不同晚會上進行實踐,對學生的技能水平有很大的促進。合奏涉及各類樂器的教學,教師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將樂器課與合奏課結合起來,經過第一年的基本技能學習后,教師把合奏作品的技法要點同器樂課練習曲結合起來,在器樂課教學同步練習合奏作品分譜。
以揚琴教學為例,第一年教學技能包括奏法、技法、竹法與雙音、襯音、頓音、坐音四種基本技法,第二年鞏固原有技法,引入音階、音程、加花、裝飾音技法,左竹強化,輪音、撥弦、反竹的特色技法,尤其是特色技法為難點,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練習,這些技法在合奏曲中都有運用;同時,適當增加重奏譜,多層次訓練學生的重奏與合奏能力,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教學也可以提前在第一年下半年增加重奏曲目,以使學生更快適應合奏。因此,注重有針對性實用性教學提高了學習效率,全面鍛煉學生的技能,如合奏曲《祖國之春》中的輪音,《采茶撲蝶》《月是故鄉明》的反竹,電影音樂的雙音等技法成為揚琴課的教學內容。
3.因曲制宜——激發熱情,強化樂感
樂團選曲綜合考慮學生整體水平,觀眾的喜好,以可聽性強的短小作品為主,旋律流暢優美,明快流暢,曲目豐富,既有不同時期的民樂作品如:《金蛇狂舞》《花好月圓》《晚會》《瑤族舞曲》《春節序曲》,也有民歌改編作品《拔根蘆柴花》《洗衣歌》,中外經典影視音樂作品《白毛女》《哆來咪》《馬鈴響來玉鳥唱》《少林少林》,除此外,還有少量的流行音樂與新民樂《自由》。選曲為了適應晚會聽眾需要,將較長大的作品的某些段落或樂章進行靈活刪減與銜接,如《白毛女》選擇了北風吹、紅頭繩、軍民團結減租反霸斗爭的主要段落,再現了經典角色,增加了緊湊感。合奏教學根據由易到難的教學思路,如在上半年安排《彩云追月》《八月桂花遍地開》《金蛇狂舞》等慢速為主的傳統樂曲,再加上一首武當道樂改編曲目《紫霄清韻》。
下半年則在復習舊曲基礎上,在風格上有所變化,如增加三首流行音樂《我只在乎你》《恰似你的溫柔》《月亮船》,一首影視音樂《祖國之春》,一首武當道樂曲目《萬年歡》,目的在于打好學生的基礎,在枯燥訓練中保持興趣,培養良好的樂感,進而訓練團隊協作配合的能力。訓練常根據難易程度,采取不同方法繁簡交替進行,技巧性難的分聲部與合奏過程中針對性練習,舒緩的流行音樂與道樂的技巧則較為簡單,也起到調節放松的作用,因此可以視奏合作,以訓練學生的讀譜反應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道樂通常較為緩慢,更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同時,對樂曲內容風格的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及時調整演奏狀態,防止機械重復使音樂缺少韻味。
為了滿足觀眾的審美喜好,展示樂器的魅力,民樂教師也會在曲目與演奏上進行大膽嘗試和創新,如2017年的民族新年音樂會,師生二胡齊奏的流行樂曲《小蘋果》,除了在電聲音樂背景下奏出喜聞樂見的旋律,在音樂高潮前說白處,二胡運用了模擬人聲的滑音,以有力的齊奏,展示了獨特的音色效果,詼諧地將音樂推入高潮;教師琵琶獨奏的《十面埋伏》為當代創作的版本,該版本避免刻畫傳統樂曲對整個戰場的描述,突出氣氛與音效模擬,以鮮明有力的節奏模擬鼓聲,加上連續切分節奏強化氣氛,多次模擬刀光劍影,拔劍弩張的激烈場面,鮮明節奏與突出音色集中模仿更能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做到了雅俗共賞的可聽性,讓聽眾感受到了彈撥樂器四兩撥千斤的魅力。民樂作品風格多樣,選曲除傳統道樂曲目外,還選擇了一些具宮廷、宗教韻味的民樂作品,在提升學生的演奏技能時,更全面感知武當山宮觀音樂的風格韻味,自覺加強對地方傳統音樂的傳承。如當代民樂作品《月是故鄉明》,全曲旋律具有江南風格,在不同樂器與傳統和聲的交織襯托下,既有縹緲空靈的韻味,也有熱烈大氣的舞蹈韻律,展現出古典音樂的風格。像這樣的專業作品,在優美音色的寫意刻畫中,容易引發聯想與想象力,在共鳴中完成表演者與欣賞者的融合。
4.因地制宜——傳承傳統、創新道樂
民樂團自創建以來,在積極探索教學與服務地方相結合的宗旨下,在提高整體專業水平的同時,積極尋求對本土音樂的傳承發展。教師一直重視交流學習,不定期參加本地晚會樂團演出,與來自本地外地的演奏者同臺演出;同時,觀摩武漢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民樂團演出,既豐富民樂視野,也進一步指導了教學。為弘揚本土音樂文化,民樂團一直致力于傳承發展以武當山道教音樂,師生多次去武當山采風,感受早晚課儀式音樂,挑選出部分經韻、器樂作品獨立與串聯,并與宮觀的道士共同參與了凈樂宮、玉虛宮開光慶典演出,此外,樂團教師與專家學者積極交流,將音樂學者史新民、楊順適改編的武當山道教音樂作品《武當韻》微調,在現有樂器和人員條件的情況下適當刪減,根據晚會風格等方面挑選樂章分別排練,如先后演出了《紫霄清韻》、《金頂禮曲》作品,另外還有原創作品《靈山仙樂》等。
在當下日益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探尋人文內涵的理念中,這些作品從某種角度詮釋了和諧社會精神,兼具藝術性與時代性,因此贏得了社會的關注與肯定。近幾年,民樂團以道樂作品先后兩次參加省大學生藝術節器樂專業組比賽并有較好的成績,通過專業性平臺展示教學成果與地方特色;在傳承地方其他文化中,民樂團也參與其中,生動演繹博大神奇的武當山文化,如白馬山民間故事說唱比賽中,民樂團為藝術系創作的音樂劇《白馬山的故事》伴奏,將幾首傳統道樂曲目進行嫁接,自然與民間故事融為一體,表現武當山的自然風光與傳奇色彩的故事。
三、問題與反思
1.基本功與聽覺訓練
基本功對于技能學習尤為重要,伴隨著樂器學習的始終,決定技能水平的高低,樂團大部分學生進校基礎薄弱,學習時間短,又有一定任務的演出活動,學生一方面受演出的吸引,有較強的表現欲望,而一方面也容易浮于表面,使樂曲演奏不準確,進而缺乏音樂表現,或對樂曲難點機械重復練習,較少訓練基本功,使演出的水平受到較直接的影響。保證一定質量的演奏與較穩定發揮有賴于基本功的扎實,如弦樂器的音準、弓法、指法處理,吹管樂器的氣息、口勁,吐音、顫音等常用技巧水平,都體現著樂曲的難度與風格韻味,對演奏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各種樂器授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練習的引導,在回課與合奏考試以及每次演出實踐中嚴格要求學生。同一首曲目經過不同場次的演出,指揮及聲部教師要在音準、節奏、聲部配合、音色、風格韻味、作品理解上逐步逐層進行要求,使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排練中帶著明確目的,常練常新,自覺重視基本功的訓練。
合奏不僅是單純彈奏練習,也是聽覺習慣與能力的同步訓練,無論是單一聲部,還是多聲部,尤其是多聲部在縱向上的交織,都需要成員配合默契,而學生在練習時常更專注于自己的演奏,較少聆聽其他成員的聲部,以致于造成速度不統一,節奏不準確等基本要素不達標。因此,除加強個人基本功練習外,需要在練習與考核時以小組齊奏、合奏的形式,增強學生良好的聽覺意識與努力方向,提高練習效率。合奏不是彰顯個性,而是體現共性,在2至3人的小組齊奏中,學生必須更自律,不論程度高低,學習快慢,都需要在準確中統一檢驗,程度高的學生要學會控制,穩定地發揮,程度低的學生要積極處理,因此合奏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狀態與技巧的過程。
2.樂曲內涵欣賞提示
民樂團演出一般為音樂會專場演出與服務地方文化的演出,在“武當大興六百年”、孔子的演出交流中,由于主題鮮明,具有功能性、民俗性特點,民樂團直接演奏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音樂進行應景慶賀;對于音樂會專場,曲目多樣,專業性更強,需要有一定的欣賞指導,代替單一空洞的聽覺感知,圖片視頻的輔助能讓人感性上享受音樂意境與風格,語言文字則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內涵,突破感性認知,最大限度地幫助聽眾感受樂曲;因此,可以在演奏中穿插樂曲的內容與風格及相關背景介紹,尤其是對獨具地方特色的道教音樂的理解,拓寬對音樂的感知,不同程度與審美偏愛的觀眾能在文字輔助中,找到落腳點。
3.探尋個性色彩
繼續突顯旋律可聽性的同時,注重發揮樂器的音色,如管樂器的吐音、花舌、垛音等技巧,弦樂器的頓弓、滑音,彈撥樂器的滾奏、輪指以及以打擊樂器的最佳音色效果。注重發揮弦、管樂器的歌唱性與模擬音色技法,打擊樂器多樣的節奏,彈撥樂器、擊弦樂器的透亮、清脆的色彩襯托,從而突顯傳統音樂的風格與意向。同時,適當增加一些色彩樂器,如懸空鼓、鈴鼓、木魚、巴烏、葫蘆絲等,尤其是懸空鼓具有空靈的音色效果,因其體積較小的特點,可以代替相似音色的編鐘,演奏方便、靈活。隨著民樂團演出實踐的豐富,積累了一部分數量的曲目,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好兩種編制的曲目,結合我校樂團實際情況,在重視傳承基礎上,積極探索室內樂團的曲目與演奏形式,小型樂器配置應注重色彩的演奏形式與演奏方法的綜合運用,如打擊樂獨奏與合奏、打擊樂與彈撥樂合奏、管樂與彈撥樂合奏、拉弦樂器與管樂器重奏等不同的組合,這些組合發揮不同樂器的色彩,在曲目上也可以進行簡單的移植,如旋律性強的動漫音樂,滿足以學生群體為主的觀眾,在他們喜愛的經典旋律中感受民樂器的音色魅力。
四、結語
民樂合奏的應用空間較大,我校民樂團在舞臺實踐中有較大潛力有待挖掘,傳承文化、服務地方任重道遠。多樣的社會需求需要優秀作品來推動,也需要豐富的演奏形式與出彩的演奏效果展示民樂的魅力,這些對師資提出了更多要求,在現有條件下,相關教師需要同步進修理論與技能,使實踐積累逐漸提升質量,并在理性的指導中被賦予更多創新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楊電.藝術院校民族器樂合奏課教學應具備的三要素[J].藝海,2012(9).
[2]陳思,陳其射.當代民樂合奏在發展進程上的理智反思[J].中國音樂,2012(2).
作者:康平 肖興云 單位:漢江師范學院
推薦閱讀:《華人世界》雜志是由中國文聯出版社主辦的綜合性人物月刊,是中國大陸唯一家面向全球華人的主流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