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我國的藝術文化也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藝術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很多研究生也對此進行了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藝術文化論文范文,主要論述了當代文化思潮中藝術的原創性價值。
【摘要】社會傳統文化誤讀循環體制與程式化的文明管理模式等弊端語境下。藝術家們急于求成的創作態度與急功近利的藝術觀,藝術作品的抄襲現象或自我形式復制,這種惡性模仿造就了一種文化傳承,即為沒有變通的觀念、方法和技術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便宜行事的錯誤思路。這也無疑否定自我創造力,使自身沉浸在他人影響或其他民族文化構建之下。在現代技術和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歷史情境下,卻缺乏相應的現代性制度秩序和價值觀念,文化機會主義泛濫成災。
【關鍵詞】藝術身份證,原創,機會主義
在當今全球化發展趨勢、新興圖像攝影技術普及與網絡文化雷同占據藝術原創空間領域的思路之下,挪用、移植的山寨文化與當代實踐自創路徑背道而馳的現象以及復制、模仿等機械化的藝術作品產生的文化精神性價值落差等問題,這些無疑正在成為拖累人類思維多元化發展勢頭的精神痼疾。而當代藝術創作的特殊時代性及與在文化建設的社會語境中將制造轉化為創造尤為重要,在繼承、體會中國傳統藝術精神中的文人畫趣味,并推陳出新并夯實一條具有合理的原創意識的文化自主創新道路,通往自我內心藝術文化創作純凈之地的瓦爾登湖,這些是作為一位藝術者在日常創作學習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所有藝術形式作品中,百分之九十都一文不值,這一數字許多人都說到過。那藝術魅力與感動何來?有些藝術似乎不關照觀賞者,所有的自然流淌的內在品質都已經被屏蔽掉了,藝術家脫離學術性批判和理論構建,遠離所有社會問題。認為必須盡可能制造出看不懂的作品,后者布下魔幻象征主義的迷網,進入個人情感宣泄主義或者宏大敘事的空洞。藝術者應先寫好字,畫好畫,再講道理。反過來講:藝術直白話,淪為看圖說話的功能,這種淺露的格調讓觀賞者很難再產生自我共鳴。好的藝術品只有在一個價值規則體系下,行云流水般開拓出自己的規則,才能被人理解。它必須是可以接近的,又不能過于清澈見底。開始于平常,轉換觀念又高于不尋常,從中挖掘特殊性,單純而有內容;好的藝術敢于綜合化又追求一致性的理想化,可以在傳統與偏離之間游刃有余的穿梭,既要符合歷史又能體現時代精神;好的藝術邀人進入作品的背后,引人進入更深,有內容的討論,或者為生活事件提供多樣化的解讀方式;好的藝術要求實現更多的持續解讀,好的作品不會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就讓人看穿其中所然。正相反,它會在重逢時又顯出魅力。觀賞者在不同生活狀態視角下再度觀看的過程中,解讀本身已經發生了質變。
好的藝術不是刻意為之,應集天時地人和,所謂中國文人所提及的意在筆先、悟對神通、遷想秒得之說,故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有“仿佛兮若輕云之閉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之美譽流傳至今。社會傳統文化誤讀循環體制與程式化的文明管理模式等弊端語境下。藝術家們急于求成的創作態度與急功近利的藝術觀,藝術作品的抄襲現象或自我形式復制,這種惡性模仿造就了一種文化傳承,即為沒有變通的觀念、方法和技術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便宜行事的錯誤思路。這也無疑否定自我創造力,使自身沉浸在他人影響或其他民族文化構建之下。在現代技術和商品經濟空前發達的歷史情境下,卻缺乏相應的現代性制度秩序和價值觀念,文化機會主義泛濫成災。而藝術作品的商業化是作品雷同及自我復制的重要元素,商品需要品牌效應,這使得藝術創作與現實社會出現斷層,拋棄“物質痕跡”與“問題情境”,將繪畫的“形式即目的”用于藝術品生產,作品沒有了觀點與立場,藝術家與觀眾自娛自樂,藝術成為消費品。而藝術品只有在風格集體化認可之后才更容易在眾多的商品中被識別并進入拍賣市場,進入到銷售環節中的藝術品,任何包裝、冠名、標識的改變都會有損藝術品的升值和穩定的市場,使購買者無法準確解讀。所以任何改變風格的嘗試都是一次冒險,可能使藝術品成為商品市場的被淘汰者,這便使藝術創造者對自己的創造物頂禮膜拜,為物所役,喪失思辨能力與自我否定之否定精神,深受其害而不自知,使得藝術生態平衡失調。在一個資本全球化的世界里,每種都東西打上資本的烙印,甚至來自于精神世界的精神創造也被資本化。現在用以衡量藝術品價值的是其所運用的資本變化的物質價值,而作為精神的價值已經被抹殺。新視覺思維轉向的重構與分離必然導致在形式語言和表達技巧以及新媒材運用上產生無價值的或低俗的藝術消費文化娛樂性。猶如美國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曾在其文章《前衛藝術與庸俗文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漸使社會分化出兩種藝術形態,一是前衛藝術,另一種是庸俗文化。”而在當代藝術的總體審美標準之中,與傳統的藝術維度不同,如今當代藝術形式則是一種自我選擇的表現。而藝術作品的風格化依舊是藝術工作者所恪守的藝術生產的標準,無視藝術作品本身理念和傳達理念方式的文化深度與廣度思考。
國內當代藝術家的創作還是停留在現代主義的藝術藩籬里面無法超越,僅追求一種獨特的風格,一旦發現一種風格便終其一生堅守這個風格,因此忽視了不同生命階段的體驗,藝術的創造力也便在這固定風格的意識中枯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如傅中望的《收•藏•洗•曬》疑似芬蘭藝術家KaarinaKaikkonen的作品《曬衣服》,鄧樂的大型雕塑《天行健》疑似日本“物派”藝術家關根伸夫的作品《風景的臺座》。但在全球文化交流語境之下藝術門類趨于綜合性,獨善其身的原創激情成為新興當代藝術精神,生成主流文化意識,以獨立的科學存在,透過現象看本質。當代藝術的自我實踐,自我破立進程中,藝術家并不在乎作品的堆積,而是在乎是否生成了藝術方法論,成為一種文化素養,構建一種價值觀念。這種經驗,素質和觀念所生產的一種文化轉換及借鑒,為我所用。可以將前人的藝術概念,形式和方法的有機元素汲取,加工,更新為藝術家自己獨有的視覺樣式,化腐朽為神奇。轉換即創造,這種藝術家的自主建構,源自一種敢于跨越各種邊界,敢于動用人類各種精神財富的“巧取”,似乎暗合畢加索所謂的“好的藝術家抄,偉大的藝術家偷”的藝術說法。正如馬爾羅所言:“藝術家并不忠實的再現世界,他正是這個世界的叛逆者,你是否認為,為讓這個世界從無形變為有形,你不單單承擔了解釋者,演繹者,或者造型藝術的詩人這些角色”。“只有依靠思索,只有對所見之物不斷進行過濾和篩選,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勃納爾。我們今天能為藝術的未來做出的最好的準備,就是多元化的催發,從人自身出發思考世界,以真善美作為藝術價值的衡量尺度,打造文化精品,帶有更大的自由度和未來新知識,與新哲學碰撞。當代藝術是一個現在進行時態下展開的,存在于人與人互動的全球文化交流的網絡化語境之中,藝術創造是無限的,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從無限種截取屬于自己的那部分自由,依托現實生活生態而演變為一種有機的營養的文化形態,這是藝術家憑天性自然流瀉出來藝術生命或精神內涵。正如老子所講的“大象無形”的內心創作。藝術家應該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凈,尊重創造價值的文明社會,創造具有藝術身份證意義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法]米歇爾•福柯.這不是一只煙斗[M].桂林:漓江出版社.
[2][美]阿瑟•丹托著,陳岸瑛譯.尋常物的嬗變——一種關于藝術的哲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3]王南溟著,唐凌潔譯.[中]批判性藝術的興起[M].古橋出版社,2011.
藝術文化論文發表期刊推薦:《藝術探索》(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本刊致力于藝術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推動藝術研究,積極響應、貫徹、遵循《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發表美術、設計、音樂、舞蹈、影視等專業學術論文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