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如何去加強當前的古典的發展呢?在古典舞中舞袖是常見的一種舞蹈技巧,應該如何將舞袖做的更好呢?本文主要從中國古典舞袖舞的來源和中國古典舞的袖法特點以及中國古典舞袖法表現性的要素與類別還有袖法在舞蹈表演中的表現性與審美特點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本文選自:《福建藝術》,《福建藝術》1991年7月,由專業性戲劇刊物《福建戲劇》更名,內容屬綜合性藝術刊物。主辦單位是福建省藝術研究所,主編袁榮生,副主編齊建華、譚華孚(常務)。雙月刊,版面設劇苑縱橫、劇作新葩、影視與電子文化、美術空間、音舞廣場、藝海博覽等欄目。發表一批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全國優秀劇本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田漢劇作獎”、“福建百花文藝獎”和在福建省戲劇會演中獲獎的福建編演劇目及其評價文章。1995年,被列為省一級刊物。
摘要:目前在教學中,對于袖法的表現性訓練,則更加注重在袖法中充分挖掘女性形象的特性,抽取其共性進行提煉,例如:溫柔秀美、俏麗靈巧、英姿颯爽、哀怨悲憫等,在舞蹈語言中利用袖法來更加夸張放大這種特性,可以使用不同的釉法來表現出不同性格情緒的女性美。比如,我們運用推袖、出收袖在袖體伸縮、盤轉、緩緩的飄落之中與身體亦迎亦退的反向動勢相配合的袖法,以氣息來控制袖體的收回與落下,產生溫婉幽靜的袖韻,同時由心中意想帶出袖情的跟隨,表現一種縹緲的思緒和淡淡的憂懷之情。
關鍵詞:古典舞袖法,舞蹈教學,藝術論文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teaching, the sleeve expressive training method,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full 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sleeve method, extraction refining its generality, for example: gentle and elegant, pretty smart, spirited, sorrow and grief, etc., using the method of sleeve in the dance language to more magnified exaggerated the features, you can use different glazing to show different personality sentiment of female beauty. , for example, we use push sleeve, sleeve in the sleeve body scale, dial, slowly falling in with the body also meet also match the reverse back emf of the sleeve method, to breath to control the back of the sleeve body and fall, wen wan and secluded sleeve rhyme, at the same time, expect to be out of the sleeve by heart feeling followed, showing an ethereal thoughts and light sorrow bosom.
Key words: classical dance sleeve method, dance teaching and art paper
一、中國古典舞袖舞的來源
袖最初的形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裝,隨著人類肢體的進化,歷史文明的發展,便出現了自娛、娛神、娛人。袖的功能也逐漸從生活服飾演變成了能夠展現美感的舞蹈的服裝或道具。上自春秋戰國、秦漢,下至隋唐、明清,在出土的畫像器皿、墓室雕刻、壁畫文物以及史籍里和一些詩詞歌賦中都能尋找到舞袖表演的蹤跡。縱觀中國舞蹈的歷史,各朝各代的舞袖表演都有著象征朝代屬性的風格與表現性,都凝聚著古人對于舞袖創造的結晶。
戲曲中的水袖表演并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舞蹈形式而存在,它屬于“做”功的一種,需要與唱、念結合在一起進行表演,因此對于水袖本體的舞蹈表現功能產生了局限。況且戲曲演員的行頭很復雜,戲曲演員想要充分運用身體來舞動水袖是非常困難的,加上歷史的種種原因,造成了袖舞——民族傳統舞蹈形式的斷代。20世紀80年代,正逢北京舞蹈學校籌辦大學部的教育專業課程,以加強中國古典舞的民族特性為核心、建立中國古典舞新訓練體系,因此,繼承和發展這一傳統舞蹈形式的任務被正式提到了中國舞蹈建設的議程上來。整理袖舞教材分為兩個階段[1],首先聘請陜西歌舞劇院的馮云英老師根據戲曲的水袖舞蹈合理地歸類出袖技,規范了技法要領;第二階段是由古典舞專家李正一和黃嘉敏、盛培琪老師組成的教學小組,學習戲曲片段《打神告廟》,深入探討如何整理身法與水袖的發力規律、組織方法以及如何通過組合訓練來加強水袖訓練的語言性和表演能力,初步搭建起袖舞教材的框架。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和積累,如今中國古典舞的袖舞秉承著中國傳統的藝術思維和審美情趣向前發展。
二、中國古典舞的袖法特點
中國古典舞從戲曲舞蹈中提煉出九種袖技,分別是抖袖、出收袖、揚袖、片花、繞袖、推袖、搭袖、沖袖、抓袖。其提煉的根據分別有:符合中國古典舞舞種的審美文化與風格特點;袖技的可舞性;水袖服飾的材料質地與女性清雅柔美、端莊素麗的形象相契合的袖技形象。這九種袖技,都具有各自的運動節奏和發力特點,但是在舞蹈中,當它們成為身體語言的表述者、身體表情的傳達者,產生了舞蹈表現性的時候,就始終不能離開身體的呼吸、韻律,因為“技”是為表現服務的,一旦脫離開了風格和表現方法,就意味著“技”失去了生命力,動作也失去了靈魂。因此在把握中國古典舞民族審美文化范疇,研究肢體與水袖產生可舞性,以及身與袖運動規律的方法,即中國古典舞的袖法。
水袖這種特殊的物質材料擁有線性的舒展和似水的柔軟,可以放大身體舞動的幅度,擴大身體的空間感,并且可以隨著身體勁力的改變而變化。因此,根據身體運動的規律、韻律與袖勁的關系,水袖伸縮自如的可塑性以及袖體在空間中的表現性,我們可以最充分地挖掘水袖的功能性與可舞性,把身法及發力潛移默化在袖形袖勁的表現之中,使袖隨著身體運動軌跡和勁力的變化而產生不同性格的袖法分類:運用氣息來控制水袖的發力力度和水袖落下的速度,以身體的動勢順勢帶出袖,使袖體隨著身體動勢的變化產生長線條柔美悠揚的袖法;身體以反襯勁發力使袖體在瞬間展開形成剛勁有力的袖法;身體靈活的開合動律則能帶動出較為輕快的袖法;由腳下步伐所產生的連續變化的身法從而帶出流暢舒展的袖法。無論袖法如何變化,它始終與氣息的控制、身法的律動合為一體不可分離。
三、中國古典舞袖法表現性的要素與類別
(一)袖法表現性的產生要素
如何使袖法產生表現性?第一要素:情感。情感的帶動往往會決定袖法表現性的產生,因為“情感”與“意念”是一脈相通的,是傳情達意的一根精神紐帶,而通過這根精神紐帶轉化為物質身體的“表情”,再傳達到袖法上的“情態”,表現性便順其自然的產生了,也就是說內心情感外化到袖法情態的體現。第二要素:身體與袖體的關系。由于情感的不同變化,身體的形態和動勢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身體重心的移動也會在身體與袖法的運動變化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具體的體現有:袖走身留、袖讓身、以身帶袖、身讓袖等等,比如表現一種失魂落魄的情緒狀態,首先身體要處于不穩定、重心踩不結實的狀態,在身體搖晃中帶出袖體的運動,或者說身體的移動自然的引出袖法的移動。比如表現歡快的情緒時,身體與袖體好像是閃躲的關系,一會身體躲讓著袖體,一會身體又推出袖體等等,可以根據不同的表現性來處理身體與袖體的關系。第三要素:氣息的控制。在袖法產生表現性時,氣息雖然不像身體那樣可以任意支配袖子的形態、方位,但是一定需要氣息來控制袖法的緊與松、快與慢、巧與抻,通過氣息的對比產生不同袖法的效果,比如屏氣可以使袖法產生瞬間的停頓、戛然而止的效果,深深吸氣與慢慢吐氣又能夠使袖體延長在空中的飄落時間。第四要素:發力點及發力分寸的掌控。通常的發力點會有腳、膝、胯、腰、背、肘、腕、指尖,根據我們所要表現的袖法來選擇是身體的局部發力還是傳導發力,用什么力量的尺度合適,使袖體、袖形的呈現很清晰,能夠清楚地表明身袖關系,從而不會對袖法表現性的產生造成阻礙。第五要素:時空合一。體現在身體表現袖法時的一種整體性,身與袖融合,忘記身體的存在,將袖的表現,在時間空間中合二為一,最適當地表現出袖法在時空中的美感和力量。
(二)不同袖法的表現性
流動抖袖和弧線揚袖那種飄逸的延展,流暢的運動路線,使袖體的空間感更加有放射力,加上與身體轉換、步伐變化的配合也可以表現出對女性嬌柔婉麗之美;又或者是沖袖利用身法的反襯勁使袖體快速地展開收回,柔軟的水袖在瞬間產生時時生風、輕疾如飛的勁健頓挫感,從而體現飄灑宏放的帥氣與力量的袖法。
(三)同一袖技的不同表現性
同一袖技在不同表演情緒的引領下,與不同身法動律相結合,又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袖法表現性。例如:繞袖是以肘為軸進行上下的提放,以手傳導到小臂的內旋或外旋,屬于輕快靈活的袖技,身法的開合動律與袖法輕快的內旋外旋相搭配,使袖體在空中呈螺旋狀纏繞,可以表現靈動歡快的情緒,換之繞袖與身體弧線動勢相結合,使袖體在空間呈拋弧線的長線條流動纏繞的袖法,又可以表現出心境惆悵的感覺。“片花”這種以手腕帶動的立圓、平圓的連續袖花,在洋溢著喜悅的情緒中,配合身法的“8”字圓的盤繞,所產生的不斷反轉飛舞的袖法,那種視覺感受就像蝴蝶似的撲閃靈快,漫溢著喜悅的情緒。然而在激憤的情緒之中,在快速花綁步的移動、身法的仰與合之中,左右兩袖錯開的盤轉好像風卷殘云般的袖法,則能夠傳達出心中的憤怒與悲涼。直線揚袖利用身法的反襯勁使袖體快速地在空中展開,猶如離弦的箭一般,使柔軟的水袖在瞬間產生勁健有重力的袖法,給人一種袖韻生風、氣勢渾厚之感。緩慢氣息的節奏,轉變身體的勁力,直線揚袖又在步伐的流動成為線性悠揚的袖法,好像能夠把心中的情感通過袖梢傳達給外界。
四、袖法在舞蹈表演中的表現性與審美特點
(一)長袖交橫——袖法的表現性及其功能性
通過不同袖法以及袖法的不同性格訓練,不僅能夠加強中國古典韻味在學生舞蹈意識和身體語言上的滲透,更能夠開發其肢體與意識在不同的情感、時空中對于袖法表現性的把握與應用。延續到舞臺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緒烘托,則更加能夠凸顯出袖法變化萬千的表現性。以《梁祝》這部經典的中國古典舞小舞劇為例:“拒婚”的舞段是整部舞劇的情感轉折點和矛盾的爆發點,編導為突出祝英臺抗婚舞段中,因不滿父親的指婚,從而產生強烈的精神抗拒和情感掙扎時,處理演員雙袖拖地跌跌撞撞的奔跑,到舞臺中央瞬間騰空躍起,悲怨地向上空揚出雙袖,繼而又跌倒在地上,雙袖向地面抖開,這樣的袖法處理,既擴大了肢體在空間的張力,又增強了情感爆發力,表現出英臺一心想要掙脫父母包辦婚姻的枷鎖,卻又無能為力的絕望心情。在“哭墳”的舞段中,群舞連續的上揚袖快速拍打到地面,雙袖止不住的抖動與碎步的配合,象征著亡靈的冤屈、命運的無奈,營造出一種凄慘荒涼的意象。另一作品《新婚別》,在舞蹈的前半段,為了塑造新娘雖然身處洞房花燭夜,最終卻只能送別夫君奔赴戰場的孤獨與無奈,女演員使用了單邊水袖的服飾造型來表現形只影單的孤寂意象。獨舞中輕柔的袖法變化,時而成為少女羞澀時掩嘴而笑的內心暗示,時而轉身隨之揚起成為依依不舍時心愁憂傷的思緒,時而又成為即將見到新郎那種激動慌張的不安心情。在雙人舞段中,在兩人間的拋、揚、接、繞等看似簡單的袖法中,卻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兩人間相愛、不舍、挽留等微妙的情感變化。
通過以上舞蹈作品的分析,可以總結出袖法在舞蹈表演中所產生的功能性有:1、塑造人物形象,點明人物的性格特點。2、表現情感沖突,渲染推動情節的發展。3、營造出劇目的意象和意境的象征性。
(二)化實為虛——袖法的審美特點
宗白華曾經寫到:“化實景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2]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之中,最常見的壁畫形象——飛天,其風格特征不像西方的天使長著一雙翅膀,而是借助于云彩卻不依靠云彩,憑借其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袖法在古典舞中的表現也是如此,化實景為虛境,衍生千變萬化的可能性。舞動中的袖法有時可以表現潺潺溪水,淡淡的云朵,又可以身體的反動勢產生空中揚出繞起的袖法,仿佛是拍打到岸邊的水花,既象征著充滿勃勃生機的生命,卻又在無聲無息中流逝去,既預示生命的意義卻又表白永無止境的理想化境界;有時袖法的舞動還能夠把具體的事物,幻化為一種審美意象,把舞蹈的情景交融傳達給觀眾,呈現出中國文化精神之中,重感性體驗輕理性思維的特點,可以引發觀眾根據自己對于的舞蹈作品、人物、意境的認知來進行無限的想象。
結語
從古至今為了延伸表演者的肢體線條,突出肢體在舞蹈中的美感與表現力,無論溫婉嫵媚還是流暢灑脫,各朝各代的舞袖舞蹈都在追求其獨具的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雖然明清時期,舞袖作為獨立的舞蹈表演形式被戲曲的綜合表演形式代替,以及種種原因造成舞袖舞蹈的斷代,但是袖這種特殊的物質材料卻將人類千百年來的審美意識記錄下來,它那線性的舒展、似水的柔軟,不僅符合女性的體態美與動態美,還能隨著身體勁力改變而產生千變萬化的可塑性,產生出無論是清雅、悲怨、靈俏等直接而又強烈的情感表現性,凸現出袖法表現性的變化、演化、幻化的舞蹈藝術魅力。因此,深入袖法各種不同的表現性探究,從教學的角度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傳統的審美意蘊,表現民族文化的精神氣質,同時也為課堂訓練進入舞臺表演的人物塑造、情感表現作好鋪墊,[1]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延續“守格、破格、創格”的藝術探索之路,思考怎樣豐富中國古典舞袖舞教材的內涵建設,以及更有深度地做好袖舞的傳承與發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