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如何加強現代教育中音樂教育的管理制度,音樂教育對學生有何影響,起到什么作用,學習音樂又有什么好處,在我國大度說家長要求的就是孩子的學習好,從來沒有說什么其他方面的培養及管理,為何要加強音樂教育成為現在所關注的一個話題。
關鍵詞:音樂教育,教學制度,音樂技巧
音樂論壇推薦:《中國音樂》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國音樂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國音樂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國音樂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音樂教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決定了音樂學科的情感特征,它可以陶冶情操、涵養美感及人格,從一定意義上說,音樂是情感教育。音樂可以誘發人的內在感情,觸發人們內心積極性情感,使消極性情感得到宣泄與寄托。同時情感是必須調節的,情感失控、失調就會引起心理上的失常。中學生在12、3歲到17、8歲這一時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巨大變化的關鍵時期,情緒、情感日益豐富,個性初步形成。他們的思維、情感、個性、自我意識等都逐漸趨向成人,但還不及成人具有對自我情緒、情感的調控能力。這時就需要用“音樂”這個工具觸發他們內心積極的情感,讓消極的情感得到宣泄與寄托,在情感體驗中調整自己的身心,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1、音樂欣賞中陶冶學生情感
音樂教育能陶冶情感——德國作曲家瓦格納說:“心靈的器官是樂音,心靈的藝術意識語言是音樂。”當我們接觸一部音樂作品時,我們正感受著作曲家的靈魂,并直接觸摸到了他們的情感,不管是歡快還是悲傷的音樂都能引起聽者的共鳴,這就是音樂的語言。在平時的課堂音樂欣賞教學中,筆者就著重培養學生在音樂欣賞中獲得真、善、美和獲得心靈的凈化。
例如,從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作品的歷史背景入手,在音樂欣賞中注重學生們情感的體驗。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黃河大合唱》是人們早已熟悉的作品,但對生活在溫室的學生們來說,他們還不太了解也很難理解那個時候的歷史,于是筆者從釣魚島事件入手,給學生們講解抗戰時期的有關歷史,還把自己大學時觀賞紀錄片《南京大屠殺》的經歷和感受與大家探討。當學生們再次聆聽《黃河大合唱》時,他們的內心都能感受到音樂作品對心靈的震撼,都有一種深深的感動,同時也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
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家長都是望子成龍的心態,而且家長知識、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普遍比較重視子女在音樂方面的學習。在大中城市情況比較樂觀,多數家長都會讓孩子在課外學習音樂,如學習一種樂器或舞蹈或聲樂等,但大多局限在小學階段,到了中學階段就明顯減少或停止不學了。據了解多數家長認為初中階段課程科目增加,學習時間相對緊張,所以希望孩子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放在主課的學習上,如果再去學習音樂,怕耽誤孩子學習時間,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出現了中學音樂教師組織社團活動,有特長的學生很多但報名參加的卻很少,就算是報名參加的也經常會被班主任或家長以耽誤學習為由命令學生不許參加。這種情況在中小城市、縣更為嚴重。
中學音樂教育現狀已引起有關各方面的重視,《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修訂稿)》的發布不僅對中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有了更全面的指導,而且把音樂教育推進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也讓社會重新去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優秀的音樂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優秀的民族音樂,滲透著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獨特氣質,學習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例如,在學生們感受華夏音樂的博大和精深,放一曲古代編鐘音樂《凱旋》。學生聽樂曲的同時,筆者講述:編鐘同中國古代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一樣,是一個被世人矚目的偉大奇跡——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聆聽宏亮的鐘聲音樂,讓每個炎黃子孫為之自豪,為之振奮。再放一曲古琴曲《流水》,學生們無不被它淡泊致遠而積極進取的民族氣質所感染。這些優秀的民族民間的音樂語言,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有效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2、音樂審美中滲透德育教育
任何藝術,都是表現人類情感的,音樂則能美化人的靈魂,使人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
例如,講解古曲《春江花月夜》時,讓學生從音樂欣賞中獲得心靈上的享受,獲得美的享受,讓學生靜下心來聆聽、欣賞。首先用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來讓學生們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然后拿出一幅《春江花月夜》山水畫讓學生欣賞并討論,學生們的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接著讓學生聆聽音樂,并要求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一起討論每一個標題音樂的意境及其音樂形象,讓學生靜下心來感受樂曲的生動、凄美——不少學生為樂曲的旋律所打動,他們用身體的語言來表現此曲的感動與共鳴。大家都被這生動、優美的旋律(時而舒緩,進而急驟)所陶醉。從一曲《春江花月夜》可讓學生獲得心靈的凈化,道德情操的升華,拋棄了一切塵世雜念,達到崇高的境界,可以在音樂教育、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3、音樂活動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
大多數音樂活動,都是集體活動,音樂教學有利于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音樂課上的合唱、表演唱及課外的歌詠比賽等,大都以集體的形式出現,每個參加合唱的學生通過音樂藝術的實踐,訓練并形成統一的節奏,和諧的聲音,均衡的聲部,一致的速度與力度。每個人都要自覺地維護并保持合唱在旋律、情緒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形成具有統一要求和共同感情的集體。學生們都會自覺地接受紀律的約束,從而有利于培養他們遵守、協調統一的集體主義精神。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每一個中華兒女紛紛慷慨解囊獻愛心,患難見真情。此時我們也接到了上級下達的合唱訓練任務,筆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讓世界充滿愛》。講到地震令人感動的真人真事,訓練場地一得寂靜,偶爾能聽到一些學生的唏噓哭泣聲,我們一起帶著感動走進歌曲《讓世界充滿愛》,歌曲雖通俗卻增添了深深的感動,學生們的情緒悄然入歌。筆者還在合唱當中創設了一個心型,大家內心都充盈著深深的感動。
音樂教育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它引導學生參與演奏、演唱、律動、欣賞、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創編等活動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音樂是抽象的,它的非語義性和非具象性為學生感受、表現音樂和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空間,激發出無限的創造潛能。例如,在二胡曲《空山鳥語》的欣賞教學時,學生在聽到作品的標題后首先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大致的模糊的“空山鳥語”的情景,然后當他們聽到音樂時仿佛自己置身在空曠的山野中,聽到不同鳥兒或近或遠,或歡快或歌唱或吵鬧的不同情景……在這一系列的欣賞活動中學生在不同時期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每一種情景的聯想都是一種創造思維的體現,這些復雜的大腦高速運轉思維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把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出來。
4、音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學習個性
在音樂教學中,不管是音樂欣賞,還是音樂表演,對于同一首作品,每一個人在審美和表現美的過程中,都會有一定的差異,都帶著一定的主觀性和個性,從而使同一首作品產生的個體差異,即通常所說的“二度創作”。音樂教育的這一特點使其在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課堂中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實現教學目標。筆者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活動——即興表演,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和情感投入是衡量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要避免出現把學生管制得個個安分守己,不敢活動,如果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呆板,毫無情感體驗,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在音樂學習中營造一個和諧的音樂天地和學習環境,更不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因此,要鼓勵學生即興演奏和即興創作。
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處于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讓學生解放肢體,用身體語言做律動來表現音樂,通過音樂具有的動態特征,加強音樂運動與身體運動的聯系,音樂動態包括體態律動,視唱練耳和即興創作等,節奏感的培養必須通過學生的身體運動和體驗。
例如,在教學音樂欣賞廣東民歌《賽龍奪錦》一課中,筆者通過講解端午節龍舟賽的由來,讓學生感受樂曲激昂的情緒,讓學生要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再展示龍舟賽的彩圖,引導學生感受其節日群情鼎沸的氣氛,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要求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而融為即興創作。提問:討論①用什么樂器渲染氣氛(鼓、鑼、踏地)?②用什么作龍舟(凳子等)?全班同學都參與到熱烈的龍舟賽中。筆者播放音樂,隨著一聲開始,兩隊開始龍舟賽的即興表演。其他學生打擊鼓、踏地等助興,有些隊用手作劃船動作,邊劃邊向前行進,有的學生用凳子作龍舟,課堂氣氛非常活到,笑聲、鼓聲、音樂聲,飛出了課室,飛進的校園、飛進了每個人的心田。學生們在平等、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并在欣賞和表演中感受音樂魅力,在參與中培養集體觀念,促進團結協作,并養成相互尊重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所述說明音樂教育對人的發展,起著深刻而全面的作用,現在的音樂教育不僅僅重視音樂水平,而且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部在2000年新編的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地提出了音樂教育的幾項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情感體驗,培養審美意識,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使學生有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中,啟迪智慧、培養共處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由此可見,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實際上,音樂教育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素質教育。我會在音樂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讓音樂教學真正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音樂教育資源包括“硬件”和“軟件”兩大方面,硬件是學校教學設施的配備,如音樂教室、多媒體操作臺、音響設備、鋼琴和其他音樂教具等與開展音樂教學相關的設施配備;軟件是音樂教師文化素質、專業水平、技能、管理能力及學歷程度等方面的內容。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體現在各個方面,音樂教育資源也不例外。大多優秀的、學歷較高的音樂專業教師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理環境優越的地區,再加上學校規模、工資待遇眾多方面的落差,使得這些不發達地區的音樂教育水平成了“惡性循環”,差距也越來越明顯。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長期以來許多不發達中小城市、縣、區中小學一味追求升學率,嚴重忽視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的重要影響。片面認為只有升學率搞上去了,學校就辦好了,老師就教好了,學生也就學好了。音樂課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擺設”,可有可無,不僅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而且音樂課經常被主課占用,尤其是在期中、期末考試前夕,大部分學校音樂課直接被停上。
我們通過以上可以了解到音樂教學對學生的教學及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及意義,那么如何將這更好的運用到其中就是要按照更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導。《中國音樂》(季刊)創刊于1981年3月,是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音樂理論刊物。辦刊宗旨:"在音樂領域中,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和社會音樂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開展學術理論活動,聯系音樂工作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促進社會主義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理論建設和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以及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培養、鍛煉了一大批中青年音樂理論工作者,現已在國內擁有一支功底扎實、充滿朝氣的作者隊伍。在全國音樂理論刊物中,一直擁有最大的讀者群,在國內外均具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