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聲樂是以人的聲帶為主,配合口腔、舌頭、鼻腔作用于氣息,發出的悅耳的、連續性、有節奏的聲音。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異,可以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種人聲的音域,大約為二個八度。
關鍵詞:聲樂,音樂教育,教學論文發表
所謂“唱法”,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有的演唱模式,這種模式直接影響著演唱的外在表現風格。就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這三種唱法而言,因為唱法模式不同,故而風格也會有所不同。具體地說,三種唱法之所以在風格表現上有較大的差異,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三種唱法在歌唱發聲的原理運用上的不同所致。美聲唱法注重發聲的技巧性和規范性,強調聲音的共鳴和掩蓋,在生理上要求喉頭向下使喉嚨充分打開,追求具有強烈穿透力的“面罩集中點”以獲得高質量的聲音效果。民族唱法則注重歌唱發聲的自然性,強調行腔與咬字的有機結合,主張“字”正才能“腔”圓的基本觀點,追求“字清”而“韻正”的傳統格式。而流行唱法則更多的是注重“感覺”,強調樂感和摹仿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追求聲音的個性與特色,以及“口語化”式的演唱風格。由此可見,三種唱法從演唱模式到風格表現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周禮·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 晉潘岳《西征賦》:“隱 王母 之非命,縱聲樂以娛神。”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麒麟客》:“歌鸞舞鳳及諸聲樂,皆所未聞。” 清高士奇《扈從西巡日錄·康熙二十二年三月朔壬寅》:“妙妓雜樂,無不畢陳,云賀 藥王 生日。幙帟徧野,聲樂震天。”
聲樂(vocal music),是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聲樂包括: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2006年中國又出現了原生態唱法。通常聲樂指美聲唱法。
一、學習聲樂要有扎實的聲樂基礎
學習聲樂是一件艱難、辛苦的事,聲樂不像學數學那樣,只要多做題,便有道可行了。聲樂是一門科學,需要科學的方法去練習;它更是一門藝術,因為有許多很抽象的東西不能直觀的來表述,只能在實踐中理解。從聲樂藝術觀點來言,首先要發聲正確。共鳴嘹亮,用氣﹑力度掌握自如,音色變化豐富,咬字清楚,行腔自由,風格濃厚;還有發音清晰﹑準確,有穿透力,共鳴達遠,高中低聲區通暢一致,合乎生理上的自然要求,耐久、健康;其次,要有正確的歌唱氣息。古人云“:氣為聲之本”。又有“夫氣者,音之帥也,氣粗則音浮,氣弱則音薄,氣濁則音滯,氣散則音竭。”(陳汝衡《說譚》)。這充分說明氣息的運用與唱歌息息相關。現在最科學的是胸腹式呼吸,也叫橫隔膜聯合呼吸法。
再次是歌唱的發聲。發聲練習是發展聲音的技巧,穩定歌唱狀態,培養歌唱風格,鍛煉發聲器官的堅韌耐力,充分發揮歌唱器官潛在的生理功能的最基本的一種練習;最后是歌唱的共鳴。歌唱的共鳴是由人體的胸腔、口腔、頭腔三大共鳴腔體所組成的。其中在練習胸腔時先作打哈欠狀,發聲時下顎自然下垂把在硬腭上的聲波震動反射點轉移到下齒背上,讓聲波在喉嚨和氣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動,繼而引起整個胸腔的共鳴。
我們看到無數在歌唱方法上掌握了科學基本功的演唱家,他們的歌唱是有許多寶貴經驗的,但是像扎木蘇這樣的高齡,而仍然在舞臺上保持聲音的完美及感人的藝術魅力,是鳳毛麟角了。還有世界著名聲樂家紀列,在六十歲時舉行了一個告別音樂會,雖然聲音已有些減色,但仍然是世界上少有的財富,(據說意大利聲樂家巴拉到了六十八歲,1946年)還在熱亞那演了最后一場戲。草原歌唱家胡松華80多歲高齡還在舞臺上很活躍,他的《從草原來到天安門》讓人們看到他寶刀未老,而且在京劇方面也有很高的技藝。郭蘭英、王昆、馬玉濤等一批老歌唱家都是有力的證明。美國當紅歌唱瑪麗亞凱莉以其精堪的技藝折服了全世界的歌迷們,她不但能將通俗唱得出神入化,讓很多同行望而闋步,而且還有著深厚的“美聲”功底,其音域之寬世界少有,是世界歌唱者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所以“,用不到音樂學院來學習,隨便拿來唱就行了”這一說法,是很不科學、很不負責任的。現在的聲樂正健康、科學、迅速地發展著。要想有長久的聲樂壽命,必須是科學的發聲和正確的歌唱。
二、聲樂表演要有豐富的情感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難唱聲。欲說問君君不會,試將此語問楊瓊。”白居易對只唱聲音沒有情感的人如此慨嘆,所以唱歌不能只有悅耳的聲音,還要加以情感的抒發。“一唱凝閑云,再謠悲顧獸。”———皮日休《樵歌》“公子不隨腸萬結,離人須落淚千行。”———崔玨《和人聽歌》這些都是提到當時唱歌者唱得情深意盡。
白居易也有過贊頌當時歌者深情演唱的詩,如“一聲腸一斷,能有幾多腸。”《題家歌者》“,此是人間斷腸曲,莫教不得意人聽”《,桂華曲》。他對當時民間歌者的演唱的深情,贊揚備至“:唱到竹枝聲咽處,寒暗鳥一時啼。”其最著名的《琵琶行》中的幾處描寫歌女的音樂表現,深入刻骨,真摯感人: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說明當時的演唱演奏者是非常認真,情深的。我國戲曲聲樂更是如此,有聲有情,大部分曲子是有故事情節的。而在最初學外文歌曲時,有“唱歌難唱聲”。這種現象在音樂學院比較多,一是由于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太注重“聲音”,全唱了練習曲。還有許多人在演唱中,同行欣賞者居多,要求的多半是音準、聲音美、技巧如何等,很少有個人的表現。
當然,唱歌需有美好的聲音,因而用很多方法把自己的聲音訓練得優美,技巧純熟是我們所追求的。但作為聲樂表演藝術,就必須認真研究他所要表現的東西,這樣通過他的聲音和藝術技巧,把內容深刻地體現出來,以感動聽眾。
《樂論》中說:“凡人之性,心和欲得則樂,樂斯動。動斯蹈,蹈斯歌,歌斯舞,舞則禽獸跳矣”。《檀弓下》“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開弓于聲,聲成謂之音……歌之為享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爾知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牽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樂記》。“樂者無地之和也,溢于心而歌聲之,充乎體而以舞容之,詠歌之不足則不知手之舞之,則歌變樂之端,舞為樂之成”《樂書》。
所以歌聲最初不僅為情而發,而且為舞而伴,音樂不僅是聲音聽覺的世界,而且是一個故事情節的畫面展示。通俗音樂的火,不是在于其聲音有多優美,而是其情緒、表演的夸張感染了觀眾。
我們在演唱中,中國曲子容易把握其情緒的波動和情感的抒發。如迪里拜爾演唱的《一杯美酒》,她唱出了新疆人的熱情和奔放,更用新疆特有的節奏表現出其熱鬧的場面。再如戴玉強在《中華戀》中,淋漓盡致地表出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熱情及眷戀,以哭腔表達了其對祖國的真摯情感。
三、要把握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
通常所說的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形式的風貌、特色、氣質等,從歌唱藝術來說,是歌者的音質、音色、行腔走音的特點,以致共鳴、力度、語言、語法的應用以及揭示思想、主題的特點,對人物、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烘托、藝術作品的語氣等因素。布封說“:作風及即人,”這話和我國文學上所說的“文如其人”相符,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其特性,他的作品和他所具有的個性作風常常是一致的。清代文學家姚姬傳也說過“: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也是這個意思。
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文化領域內表現出不同的思潮,形成鮮明風俗,比如古典風格、巴洛克風格、浪漫風格、印象派風格、現實主義風格、超現實主義風格等,他們都有一定特征。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時代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所有文化藝術都和當時的社會政治、科學技術以及人的思想緊密相連。人們的思想意識,必然反映在作品和審美之中,這就造就了不同時代不同作品風格上的明顯差異,時代差異是不可抗拒的。因而在聲樂演唱中對作品的風格認識和表現,要聯系當時社會的時代特征,不能千篇一律地用相同的聲音,相同的表現手法,相同的情感來演唱,要研究不同時代作曲家作品的差異。
在聲樂表演中,我們要盡力運用聲音的技術妥協適當地表現不同的特征,歌唱與發聲的基礎是一致的,良好的共鳴和流暢的氣息等技術是歌唱的保證,我們要用最恰當的聲音和方法來表現出準確的風格,如意大利的熱情洋溢,使聲音噴薄而出;德國人的謹慎、理智,情感表現也受嚴謹的控制;法國人浪漫,典雅;俄羅斯的宏大壯麗;日本人的細膩、多愁善感;都應在其作品中充分地表現出來,我國民歌持點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東北的純樸,好客;四川的熱情;山東的豪爽,奔放;河南的細膩柔美;陜北的粗曠豪邁。
除此之外,個人性格和生理與演唱風格有著很大的關系,所以在聲樂表演中我們須要注意作品風格,時代背景,以致使我們的表演達到最佳狀態。
四、聲樂表演要注意語言的差異
歌唱是語言的藝術,是聲音對語言的表現,通過音樂和語言的有機結合,塑造各種藝術形象,表達各種情感,這就是聲樂藝術的初衷。因為有了文學語言,使得聲樂藝術成為所有音樂藝術中最容易把相對抽象的樂音與比較確切的思想感情表達結合起來的形式,成為最容易與聽眾交流的表演形式,所以歌唱語言是聲樂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
聲樂藝術是音樂和文學有機結合。語言是聲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的,語言直接準確地傳遞著情感和思想感受。因此,無論我們的聲音有多美妙,技巧有多高超,沒有語言的支持,就不能稱其為歌唱、不能稱聲樂為藝術。中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語言文字與歐洲語言文字在結構和發音上有很大區別,固而在演唱他們作品時,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只注意聲音而忽視了文字,發音,以致唱得含糊其辭,不知所云或是把字唱得像分解漢語拼音一樣,讓人感到吃力,以致破壞了音樂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在我們接觸的大部分外國作品中,意大利是最多的,這是因為它語言的特殊性:以元音結尾,輔音比較單純,音樂重音的位置和表達情感,說話習慣的夸張性。之所以產生藝術歌曲,是由于浪漫主義思想在音樂藝術中的影響———其歌詞具有高度的文學性。
中國是世界聞名古國之一,漢語言也是產生很久遠的語言之一,其經過了幾千年的文明演化基本成型,它與其它語系的語言文字不同。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所以漢字也是四方四正,發音講究字正腔圓,以顯示東方巨人的魅力,清代李汪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學唱之人,勿論巧拙,只看有口無口,聽曲之人,慢講精粗,先問有字無字,字從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無字,是說話有口,唱曲無口,與啞人何異哉?”中國傳統的民族聲樂,講究“字”的美,必須唱清每個字的字頭,弄清五音發聲的用力部位,還要注意韻母及聲調的運用。這是形成中國民族唱法的韻味,美感和風采的主要因素。
所以,我們在演唱中外作品時,要注意在語言上的差異,根據語言特征,對其作品注入相應的風格、特點。中國聲樂作品雖然吸收了西方音樂科學的元素,但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古典美學的差異也很大,在悠揚的旋律中唱出的是東方人的禮儀,唱出的是東方的秀美山川,唱出的是東方古國的聞名歷史。在研究字和音韻時,有人會忽略歌唱狀態空間的現象,這是必須注意的,在歌唱發聲狀態中也包含語言的歌唱狀態。這里要注意的是在演唱美聲作品時注意字韻的準確性。演唱民族作品時注意保持合理的歌唱空間和氣息。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