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黑格爾曾經說過:“按照席勒的看法,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把欲念、感覺、沖動和情緒修養成為本身就是理性的”。在席勒看來,理性與感性是處在對立面的沖突之中,而美感教育“所要做的”正是實現二者間“調停與和解”的要求。 .這一思想,相當有力地證明了我們在前面對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地位和功能的規定。席勒的這一見解,可以看作實質上是強調藝術教育是培養人的完整健全的心理素質的一種理論表述。顯而易見,把藝術教育局囿于“技巧”、“技能”的范疇內,是有有悖于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的。
關鍵字:藝術教育,綜合素質,素質教育
正文: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公司和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單一的看學歷,更多的是看人的綜合素質,唯學歷已經不能成為現代社會選拔人才的標準。現代社會更需要情商和智商較高的人來承擔主人翁的角色,而情商和智商的高低正是綜合素質的具體表現。從公司的人才招聘到中央的人才戰略,從幼兒園的小孩培養到全國的教育改革,都在強調人的綜合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不斷的推進社會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當務之急。
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健康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開拓思想視野,活躍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提高人格修養,促進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對于提高全民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藝術教育的內涵
藝術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的藝術家,不是單純地訓練吹笛子、彈鋼琴、畫畫、書法和跳舞的技術,它是要通過這種技能、知識和修養,提高審美境界,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勞、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大目標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代新人。如果偏離了這個軌道,那么所謂的激發創造力、啟發心智、促進形象思維、培養審美情趣和能力的藝術教育,也就失去了正確的方向。
藝術教育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歸結為技能教育。藝術教育說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簡明地說,是“修養”的教育,是“靈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藝術教育同素質教育一樣,同一般的文化教育、素養教育有聯系,但有區別。它們之間是有質的差異的兩回事。
如果把藝術教育看作是素質教育中的“特長”教育,一種專門的“本領”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導地位,放棄其特有的凈化心靈、提高精神境界、學會正確處世的功能,那么,藝術教育也就喪失了它的本質,走入“誤區”,甚至成為一種新的“應試教育”的變種形式。有些家長,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鋼琴旁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就是一個例證。
藝術教育看起來是對人的微觀行為的教導,是人的感情世界的東西,但它對人的宏觀方面的建樹和成長,對人的全身心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促進和補足作用。它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倫理教育、行為規范教育一道,互相配合又互相滲透地在人的整體心理和精神素質塑造方面發揮著功能。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卷八里就談到:“音樂應該學習,并不只是為著某一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教育,凈化,精神享受, 也就是緊張勞動后的安靜和休息。”
“音樂學習”也可以說是藝術教育,這里,顯然是把心理、精神領域的“教育”、“凈化”和“審美”的因素提到了顯著的位置。列寧有句名言:“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 這對我們理解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是有幫助的。正是藝術教育波及心靈的感情色彩,容易成為導引人們走向光明和美好的火炬。
強調藝術教育的精神內涵,一則是與藝術教育特質相吻合,一則也同黨的基本教育方針相一致。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關鍵是重視受教育者素質的提高,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九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美育”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即將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美育”將被正式列入教育方針。這就表明,藝術教育是教育方針的題中應有之義,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是為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歸根結蒂,是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已成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
當前藝術普及教育的現狀
藝術作為優秀文化成果,卻往往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人們的漠視,聯系到目前藝術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又何嘗不是呢?家長、社會、學校都是教育的重要資源,但他們最關注的莫過于發展精英教育,培養高分人才,以考名牌大學率作為對學校教育的評價,而對藝術教育關注甚少,學校藝術教育往往缺乏活力,缺乏強有力的支撐。不光是學校教育,在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做的也不盡人意,很多優秀的文化精華得不到流傳,市場的商業化已經取代了藝術本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