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只要是合格的學術論文,無論長短,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征:學術態度誠實;遵守學術規范;有創新點;有嚴密的分析論證過程;語言規范、簡明、流暢。在學術期刊編輯眼中,除了上述五點之外,還要加上一點,叫篇幅適中。給期刊投稿,就要寫為他們喜歡的篇幅適中的論文。換言之,編輯們審稿,常常注意這六個方面。
(一)學術態度誠實
所謂學術態度誠實,就是要講學術德行,就是講真話、實話,不講假話、虛話。搞學術,應以誠實厚道為本,以求真向善為的,不抄襲,不剽竊,不作假,有利于美的產生與傳播,有利于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我們應樹立誠實的科學研究與編寫態度。誠實厚道、求真向善,是人的優良品質和精神風貌。要寫出好的論文,必須學會誠實做人,具有誠實品質。誠實,是每個研究人員應該具有的基本的做人操守,不具備誠實品格的人不配搞科學研究。一篇論文,從頭至尾要一目了然地顯示出哪里是自己的,哪里是人家的。不含糊,不隱晦,不偷,不裝,不搶,敢講真話,不說假話、虛偽的話,不故弄玄虛,不嚇唬人。誠實的學術態度如同血液流淌在論文的字里行間,是保證學術論文具有生命力的第一要素。文如其人。人品、文品從來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要注意人品、文道的修養。
(二)遵守學術規范
所謂遵守學術規范,用當下流行一點的話說,就是恪守學術界的“游戲規則”。學術規范是學術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則的統稱,大體包括學術研究規范、學術評審規范、學術批評規范和學術管理規范等形式。其中,學術研究規范處于諸規范的基礎和核心位置。學術研究規范至少應包括下述內容:必須充分尊重他人的學術成果;必須給自己的研究成果定位;必須對自己提出的命題進行嚴謹的論證;語言規范、簡潔、流暢,無錯別字,無病句。學術規范具有明顯的層次性、相對性、發展性,若從學科角度考察,起碼分為兩個層次,一曰在各學科都通行的基礎規范;二曰在某一學科內使用的學術規范(趙景來:《關于學術規范與學風建設若干問題研究綜述》,《學術界》,2005年第2期,第268-278頁)。我國高校文科教師和研究人員要學習、執行《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養成遵守學術規范的好習慣。
(三)有創新點
所謂有創新點,就是有與眾不同的東西。在學術論文中,通常體現為觀點新、方法新或材料新,一般有七種表現形式。
1、提出新觀點,創立新理論。指經過學術研究提出了前人沒有提出過的新觀點,或在一系列新觀點、新見解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理論。這是學術創新最典型的形式,是對已有理論的突破。
2、形成新的理論體系。指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某一問題由分散的零碎的研究成果,通過歸納、綜合與整合及進一步研究,形成一種理論體系,使對問題的認識更為系統,更為全面。這是對已有成果的全面拓展與升華。
3、確立認識的新高度。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同一問題同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深化的成果,使認識有了新的高度。
4、開辟新視角。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從一個新的角度對同一問題展開研究,提出了科學的、富于真知灼見的見解,使研究對象能更全面更清晰地為人所認識。
5、提供了研究的新材料。對同一問題,對既有研究,雖然不能從觀點、視角上有所建樹,但卻找到了新鮮的材料,并借這些新鮮的材料,有利于對這個問題產生新的看法與認識。這是對拓展同一問題研究的錦上添花。
6、對新方法的運用。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種研究方法,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新的結論。
7、開創新領域。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方面是對未被研究的領域進行拓荒性研究,所獲得的科研成果填補了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對同一對象的研究范圍,給人開創認識該事物的新的空間。
(四)有嚴密的論證過程
學術論文都要有嚴密的論證過程,不經過論證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也是沒有說服力的。論文常見的毛病是教材化、講義化、公文化,中心不集中、不突出,最大的問題是缺少分析,花很大的篇幅去談一些ABC的東西。不同學科的論文,對此有不同的要求和規定。
舉例來說,針對近年來不時有人宣稱要建立某某經濟學的現象,《經濟研究》(2005年第2期)發表田國強先生的文章指出,這些所謂的經濟學研究往往只給出了觀點,既沒有明確的前提假設條件和分析框架,也沒有邏輯推理和嚴格證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數據作依據,又不引用基本的經濟理論,隨隨便便地就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并將“自己創新的觀點”的作用無限放大。田先生指出,一個規范經濟理論的分析框架要由五個部分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作者認為,經濟學研究的產品是經濟論斷和結論。一篇規范的經濟論文的編寫一般由下面三個部分組成:1、提出問題,給出重要性,確定研究目標;2、建立經濟模型,嚴格表達并驗證論斷;3、通俗表達論斷并給出政策含義。這就是說,一個經濟結論的產生,一般需要經歷三個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數學語言階段——非數學語言階段。第一階段提出經濟觀念、想法或猜想,這些觀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經濟直覺產生或根據歷史經驗而來,由于還沒有經過論證,人們可將它們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初等品。這一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論研究和創新的來源。第二階段需要驗證所提出來的經濟想法或論斷是否成立。這種驗證需要經濟學家通過經濟模型和分析工具給出嚴格的證明,只要可能,還需要得到實際經驗數據的檢驗。所得出的結論和論斷往往都是由數學語言或專業術語來表達的,非專業人士不見得能理解。這些由技術性較強的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可以類比為一般生產中的中間產品。第三階段就是將由技術語言所表達的結論和論斷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夠理解,用通俗語言的形式給出這些結論的政策含義、深遠意義及具有洞察力的論斷。這才是經濟學的最終產品。
(五)語言規范、簡明、流暢
一篇合格的論文應該規范地使用語言文字,語句通順、流暢,沒有錯別字,沒有病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運用各種科學公式、計量單位,不隨意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詞語。
(六)篇幅適中
如果用學術期刊編輯的眼光看,一篇合格的學術論文,是就某個學科的某個問題的研究成果而撰寫的。它有點像研究生寫的課程論文,也有點像為了表達研究某個專門問題的新收獲而編寫或為參加某個會議而編寫的專題論文。它主題鮮明單一,內容真實扎實;它論證嚴密,結構嚴謹;它語言規范,富有個性;它體例符合刊物要求,特別重要的是篇幅不大,五六千字,長也不過七八千字,最適合期刊發表。學術期刊的編輯,就喜歡這樣的論文。通俗點說,我們做了什么研究,研究中有什么與眾不同的收獲,把它如實記下來,并選擇自己駕輕就熟的表達方式,就成了一篇合格的受編輯們喜歡的論文。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