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文化遺產保護論文范文一:
有人將常書鴻先生尊為莫高窟的守護神。我認為此尊稱可更廣泛的用于一代接一代守衛在莫高窟的群體。他們在保護著已存在千年以上的文化寶庫,他們既是可敬可愛的“山溝溝”里的人,又是緊跟時代信息的現代人。他們以辛勤的努力、創新的精神,腳踏實地地取得一個又一個碩果。尤其在當前我國的一些重大遺產的綜合管理、保護相對滯后,甚至面臨嚴重威脅的形勢下,莫高窟的保護、利用和管理,為它們樹起了一面鮮明的旗幟。敦煌研究院近幾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在電視、報紙等媒體和各種國際、國內的會議中,都有大量報導,不必在此重復。
終究與敦煌莫高窟和“守護神”已結下四十多年的不解之緣,正好遇上《敦煌研究》出版百期之際,針對今后的莫高窟人如何面對挑戰的問題,再談點感想,很可能是隔靴搔癢,班門弄斧,不到之處,望讀者批評、指正。
從莫高窟總體保護規劃中,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莫高窟文化遺產保護,來自多方的壓力和挑戰。
一 惡劣的自然環境,脆弱的生態環境
沙漠、沙塵(暴)、地震、洪水、巖體穩定及風化酥堿等,依然對莫高窟構成威脅。有些災害可以預防,但還有不能預防的。如地震一旦來臨,我們先要有一套沉著的、充分的應對措施,將損失減到最低程度;再如莫高窟的生活用水,是從十多公里以外引來的,是否也有安全防范的問題;被戈壁、沙漠包圍的莫高窟綠洲,如何保持其生態的平衡,既要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也要為生活在此的人們與游客著想,營造出理想的生活與旅游環境,但又不破壞脆弱的生態環境。在保護規劃中已提出的有關綠化、樹種、灌溉、防蟲害、控制環境質量和環境容量等措施,都需落到實處;搶救與保護數量大、病害多的壁畫、彩塑,能否在保證修復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搶救的步伐。
二 面對各方社會需求,如何全面協調
鑒于莫高窟背景環境保護呈現的綜合性及其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程度,其整體保護的總體規劃如何與敦煌城市發展規劃進行有效、科學、合理的統籌協調,才能實現遺產價值的完整保護。如在全面落實建設控制地帶和緩沖區的各項要求中,除控制、約束外,是否還有共同對周邊環境的改善與治理的互動關系。例如,柳園至敦煌的旅游鐵路專線,通過莫高窟的緩沖區,事先是否與敦煌研究院協商或通告過,但在莫高窟的保護規劃中未能體現。今后能否主動為當地政府的決策及時提供有效的服務,從根本上緩解或解決遺產地所面臨的壓力,推動遺產事業的健康發展。
針對游客的需求,如何在以人為本的主導思想下,努力使遺產地更加貼近群眾,提升服務水平,優化和凈化窗口環境;如何滿足觀眾要求多看,看得清的愿望;對文化活動、精神生活、知識消費與知識更新的需求,與人們的休閑、娛樂方面的需要的結合進行研究等。
目前由于體制性障礙,社會支撐體系不健全,社會環境不完善所造成的困境,主要體現在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我們如何以實際行動去爭取、克服這種困境,使更多人明白:子孫后代,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永遠重于一個地區的利益,更重于一個部門、一屆官員任期的利益。在當前變革的時代,如何通過變革更好地管理與保護世界遺產,應是涉及遺產和各項工作的一個改革重點。作為世界遺產地的管理者,如何主動闡釋文化遺產保護和搶救的繁重任務,表明迫切需要來自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在實現文保新體制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渠道積極爭取,向有利于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方面轉變。
三 保護、利用與展示的可持續發展
在保護、利用、展示中,面對經濟發展全球化和無處不在的西方文化滲透,我們如何保護住莫高窟理性的、情感的、道德的和精神的文化特點和人文環境,要研究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對遺產保護有何需求。在我們的文物保護科學理念中,既要有現代自然科學發展規律的思想、方法,也應有傳統的、人文特性的哲學思想,形成人文特性貫穿于保護的科學理念和程序。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科學技術的認知,始終在進步和發展中,對遺產價值的評估標準、保護方法的提高也處于不斷發展中。我們在事業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必須為發展留有余地,在理念上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發揮遺產對現代社會生活的思維和文化溝通,要把人與敦煌莫高窟之間的共生環境作為保護內容。
如何保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首先,如何在保護修復和研究文物本體的過程中體現,如什么是歷史的真實性,過去已坍塌的前室是否可用電腦虛擬技術予以恢復;如何模擬當初制作壁畫、彩塑的傳統材料及工藝過程;對目前的附加構筑物“擋墻”,如何處理得既保證洞窟的安全又能還原石窟的原貌;唐代以來的地磚能否在參觀時踩踏,如何原地保護,什么情況下允許更換;唐宋窟檐與清代建筑的保護中,是否允許使用不可逆的化學保護材料等等。
價值評估是制定保護策略的依據,莫高窟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不同群體對文物價值認識的取向由于各自的歷史背景,文化發展的差異而不盡相同。為保護莫高窟的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應在認識價值的過程中,吸收學者、守護者、使用者、相關人群等不同類型參與者的意見,并用科學的方法深入研究,避免因認識上的局限造成對文物價值的損害。而且,不能以一成不變的標準來判斷價值觀和真實性。還要認識到這是一個宏觀的,長期協調和監控的過程,要通過展示和傳播其真實性和完整性。在貫徹“科學、適度、持續、合理的利用原則”時,是否應更確切地找出參觀與壁畫病害之間的關聯性,找出環境變化與病害活動的關系。小于20平方米的洞窟,能否利用現代技術,既不損害壁畫,又能與觀眾見面;對有病害的洞窟,如何在治理病害的同時,創造條件能讓觀眾看到修復保護的全過程。因此,要根據洞窟調查的結果,研究如何提高游客參觀的質量。
文化遺產保護論文范文二:
1 城市化建設進程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城市是一個結構功能比較齊全的生態系統,城市建設是伴隨著科技與經濟發展不斷更新與發展的相關因子,它是一個人與自然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城市建設的過程不同于自然界自然演替的過程,城市建設加入了太多人的因素,所以在漫長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居民創造了大量珍貴的城市歷史文化,現代化城市的建設應該立足于它的歷史文化基礎之上,中華民族有著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與燦爛的文化,我國大多數城市都具備寶貴的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然而某些城市建設項目時往往做了錯誤的取舍,以毀壞歷史遺跡為代價的建設得不償失。如何正確處理城市化建設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是當務之急,也是每一個公民內心自發所應承擔的一份責任。繼承、保護和發展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時代向我們發出的吶喊,其本身是推動城市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是我們社會文明晉升的一個階梯,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與現代文明發展的一個標志。
2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與城市建設的關系
2.1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城市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時間與歲月在城市里留下了痕跡,歷朝歷代的精髓就體現在歷史文化遺產上,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衍生與依托,是一種文化的沉淀與積累,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實際上就是在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文明發展的文化命脈。它不僅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個城市自身內涵高度提升的展現。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僅是要建造高樓大廈,建設繁華的商業區,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建設高性能的社會服務設施,更重要的是建設良好的生態園林與城市文化、社會文明。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形式眾多,保護文化遺產不是與城市現代化建設背道而馳,不是守舊,而是對我們祖輩先進的文化財富的繼承與發展。而且這勢必將會更好地宣揚一個城市,城市有其共性,而個性將會促使一個城市風尚的可持續發展,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構建其個性的必要手段,是打造一個城市特色的內在推動力。舍棄一個城市原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去增加大量的城市現代化符號,無疑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的。從這個角度講,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建設特色城市提供了一個內在基礎。
2.2 城市化建設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創造了更好的平臺
科技進步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進而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隨著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城市之間的競爭勢必將會由現代化城市符號的建設逐步向經濟、生態、文化各方面的綜合競爭,這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科學合理的走向??平膛d國、文化興城,文化發展是城市建設面向未來的一種戰略決策,在國際上許多城市的文化發展戰略做出特色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英國的曼徹斯特作為老牌工業城市,由于工業對資源的長期利用及工業發展的衰落導致城市發展變得也極其緩慢,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新世紀提出將其建設為創意文化之都的發展戰略。根據城市發展文獻的總結不難得出結論, 一般情況下,城市建設化進程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城市居民對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遺跡與歷史文化的追溯越發重視,在一定程度上這是一種情感需求,是當地城市居民對城市的一種歸屬感,而這正是歷史文化所形成的地方特色所提供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與城市建設具有一種相關性。從這一層次上講, 城市化建設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經濟基礎、發展條件和機遇。
3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
3.1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問題
目前,由于大規模的建設基礎設施,構建新型城鎮,舊城棚戶區改造等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的活動,導致全國各地的歷史文化名城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城市要發展就也要先修路,由于部分路段通路在規劃中需要通過一些歷史遺跡,導致大量歷史人文資源的破壞甚至喪失。究其本質原因,我們可以總結基本的4點:城市規劃設計對未來的前瞻性不足;各保護部門體制不健全與管理的混亂;保護力度不足與部分部門監管缺失;施工方保護意識淡薄與利益驅動。
3.2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未來管理辦法
(1)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現行管理方法通過嚴格的立法和科學合理規劃來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控制源頭;(2)尋求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交集點,通過創新尋求新的思路,如將原有歷史建筑加以修復或擴展來增大或保護其功能與整體性;(3)建立健全保護與管理體制,加強對有關保護領導部門的監管力度;第三增強公眾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與保護意識,提高全民自發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