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金課;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混合式教學
2018 年教育部提出對大學生要有效“增負”,把“水課”轉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同年教育部高教司吳巖提出建設線下“金課”、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五大類型“金課”,對“金課”的建設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如何合理提升學生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成為廣大一線教師考慮的重要問題[1-2]。
結合食品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及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的特點,圍繞“兩性一度”要求,從教學設計、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方面對課程建設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特點
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是河南農業職業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和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主要講授食品微生物檢測基礎、食品中衛生指標菌的檢測和食品中致病菌的檢測。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食品檢測及質量控制領域運用規范的理論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食品安全意識及創新思維等[3]。要求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不僅能對食品原輔料、加工流程、成品、儲運、銷售等環節進行正確規范的檢測,并且能對微生物造成的污染進行準確的溯源、分析、判斷及控制。這就需要高校培養出一批高技能、高水平、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綜合性時代新人,而人才培養的核心在于課程建設[4]。
二、提升課程內容的“高階性”
通過與本專業畢業生及實習學生訪談,并對食品加工公司及檢測單位進行調研,根據食品微生物檢測實際工作任務中對檢測人員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與企事業單位微生物檢測骨干人員共同分析了課程內容知識點層次,從檢測基礎、檢測指標和檢測項目三個方面確定了本課程內容。共設置了4個學習情境、10個學習項目、21個工作任務,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教學內容涵蓋了微生物檢測崗位所需的理論知識和必備的實踐技能,遵循了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引導式訓練到學生自主規劃設計的規律,學生通過真實或虛擬的工作任務強化訓練,逐步實現知識和能力體系的構建。工作任務既相互關聯又自成體系,面對不同專業、不同基礎的學生,教師也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選擇不同的工作任務。
基礎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微生物實驗室布局及設計;第二,對檢驗人員、環境與設施、檢驗方法、檢驗器材、培養基和試劑、質控菌株的要求以及生物安全與質量控制;第三,檢驗前的準備工作;第四,常見的微生物接種方法和微生物鑒別技術;第五,標準菌株的保藏和活化方法。通過這一單元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微生物實驗室的布局及要求,了解微生物檢驗的工作職責,能夠根據檢測對象正確查閱和解讀食品安全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能夠完成微生物檢驗準備工作和樣品的前處理,掌握常用的接種方法及微生物鑒別技術,能夠對質控菌株進行保藏和活化等。
第二單元和三單元既包括常規食品中衛生指標菌和致病菌的檢測,也包括特殊食品,如乳酸菌發酵食品中有益微生物的檢測和罐頭食品的商業無菌檢測,既有食品樣品(如飲料、餅干、蜂蜜) 的檢驗,也有食品加工過程中(如車間空氣和食品接觸面等) 的微生物檢驗。檢驗樣品的選擇上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樣品從液體(飲料、牛乳) 到固體(餅干、雞肉) 再到半固體(蜂蜜),前處理方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致病菌的檢測項目由于對檢測環境要求高、操作繁瑣、檢測成本高、有潛在安全威脅等特點,所以,利用學院的仿真實驗室建立了兩個最常見的虛擬仿真系統(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沙門氏菌的檢驗),讓學生對致病菌檢測流程、生物化學篩選及血清學鑒定有一定的了解。通過這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依據實驗室無菌操作規范和微生物檢驗方法標準完成常規微生物項目的檢驗工作,并能夠及時、正確記錄和分析檢驗結果,規范填寫檢驗報告。
微生物快速檢驗單元以快速測試片、顯色培養基和PCR法為例,介紹了食品微生物速檢測技術,讓學生對微生物檢驗新技術有了一定的認識,了解食品微生物檢驗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三、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式,體現課程的“創新性”
高職學生由于底子差、基礎薄弱,采用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往往對實踐技能掌握較好,但對概念性、原理性等理論方面的知識缺乏理解和獨立思考。結果學生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這么做的原因,出現問題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決,理論和實踐脫鉤,不利于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翻轉課堂教學方式既可以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但如何翻轉是關鍵[5]。
(一) 搭建課程,建設線上課程資源
依托國家資源平臺——智慧職教,在職教云中以知識樹方式搭建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設計好每節課所用到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引入資源庫優質資源,同時,根據本校學生特點和培養方案的要求,聯合企業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骨干人員制作微課,以課件、微視頻、動畫、模擬仿真等方式上傳至課程樹,作為已有線上資源的補充,使課程更具有針對性[6]。
(二) 建立云課堂,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根據所授班級的課程安排,以日歷表的形式新增課堂教學,教師根據課前預習、課中授課和課后分析三個環節,提前準備好教學活動。在課前預習階段,可根據教學需要提出課前預習要求,引入微課、作業和考試,設置問卷調查、測驗和討論等。本課程課前預習一般以微課、課前測驗和討論為主,學生在預習階段,可以對要求預習的微視頻等資源進行評價、糾錯和提問題,教師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并根據學生的課前測試和討論情況,進一步確定出本節課存在的難點,以便在課堂上進行強調;課中授課環節主要設置簽到、課件、作業、考試、測驗、投票、討論、提問、小組PK 和頭腦風暴等活動,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進行重難點講解、討論答疑,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針對性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課后環節除了常規的課件、作業、考試和問卷調查之外,還設置了評價、學生總結和學生表現等活動,教師通過學生總結、作業和考試情況了解學生對本次課的滿意度和掌握情況,根據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開展混合教學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各個教學環節的活動。學生在課下查閱資料、自主學習,課上積極互動、認真實踐,課后用心評價、認真反思,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四、改革評價方式,體現課程的“挑戰度”
為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本課程采用了過程考核(60%) 和終結性考核(40%) 相結合的方式,把考核重點向過程考核傾斜。
過程性考核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考核,采用線上考核和線下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線上考核主要通過云課堂后臺統計學生的課件學習(學習進度、評價、問答、糾錯和筆記)、課堂活動(考勤、參與、課堂表現分和測驗平均分)、作業和考試情況,每次上課前對上次課的學習情況進行公布,督促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線下主要是實踐能力的考核,包括實驗方案制定、實驗準備、操作規范、工作記錄填寫、檢驗報告及實驗室整理等,考核點貫穿食品微生物檢測工作的全部過程。
終結性考核采用線下考核,分為理論考試(50%) 和技能考試(50%) 兩部分,理論考試出題要難易適度,能考查出大部分同學對課程知識點掌握的真實水平;技能考核選取微生物檢測中最常見的菌落總數檢測、大腸菌群MPN法和大腸菌群平板法三個工作任務,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學生抽到其中一個任務進行展示。
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吃苦耐勞、溝通表達和誠信負責等職業素養,在課堂上將學生隨機分為不同的小組,在實踐技能訓練過程中重點考察小組成員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制定標準、填寫報告等環節;概述性知識和原理性知識采用線上小組PK的方式進行考核,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培養了學生作為一名團隊成員的責任感。
這種多階段、多形式的考核模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學生應付性突擊學習轉變為全過程持續學習,推動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本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真正實現將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貫穿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升。
結語
通過對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對課程滿意度較之前有了大幅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在頂崗實習階段能迅速適應企業和檢測機構微生物檢測崗位工作,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