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采用田間自然鑒定的方法,對江蘇地區109份避雨栽培葡萄種質進行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調查的種質資源中未見對白粉病免疫(I)的葡萄種質,歐美雜種葡萄對白粉病的抗性明顯強于歐亞種葡萄種質;高抗白粉病(HR)葡萄種質共有8份,分別為玫瑰露、金星無核、4倍體底拉洼、瑞鋒無核、京超、黃金香、白香蕉、威代爾,均為歐美雜種;高感白粉病(HS)葡萄種質為紅臉無核、紅寶石無核,均為歐亞種;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紫金早生葡萄白粉病抗性表現為抗(R), 而紫金紅霞葡萄的白粉病抗性表現為中等(M)。
關鍵詞:江蘇;葡萄;白粉病;抗性;種質資源;避雨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在龐大需求市場的驅動下,江蘇葡萄生產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優勢區域逐步形成[1],并成為江蘇水果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種植規模穩定在4萬hm2左右,其中,避雨栽培面積約占江蘇葡萄總面積的60%。葡萄白粉病[Uncinula necator(Schw.)Burr.]是葡萄生產上危害相對最為嚴重的真菌性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葡萄的嫩葉、新梢及幼嫩果穗等,進而會嚴重影響樹勢生長、葡萄產量及品質[2]。通過對近5年江蘇避雨葡萄白粉病的發生情況跟蹤調查發現,江蘇避雨葡萄白粉病已在許多園區常態化發生,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江蘇葡萄穩定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
針對葡萄白粉病的防控,除主要采取生物、化學藥劑[3-4]外,抗病育種是防治葡萄白粉病及葡萄現代化栽培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而利用高抗白粉病葡萄品種作親本進行雜交育種可有效提升后代抗病性[5]。不同葡萄品種對白粉病的敏感度存在差異,鑒定和篩選出對白粉病高抗的葡萄親本材料,這對葡萄抗白粉病育種具有重要的意義[6],而對葡萄白粉病抗性采取田間自然鑒定往往可以表明葡萄真正的抗性程度[7],在當前仍有試驗報道和應用[5,8]。本研究以基地引種或選育的‘紫金早生’‘早亞寶’等109份葡萄種質為試材,采用田間自然鑒定法,一方面以期篩選出高抗白粉病種質,為葡萄新品種的選育提供抗性親
本;另一方面鑒定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自主選育的葡萄品種‘紫金早生’‘紫金紅霞’對白粉病的田間抗性,為其生產推廣應用奠定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基地概況
葡萄種質資源保存于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溧水植物基地內,2010年定植建園,連棟鋼架大棚避雨栽培,種植株行距為2 m×3 m,2016年對主干進行高截重發,將原先“H”整形改變用“一”字整形。目前,園區保存的每份葡萄種質多不少于4株,田間肥水管理基本一致,樹體長勢中庸。在對葡萄白粉病開展抗性調查年份,僅在葡萄絨球期噴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外,全年不采取任何針對葡萄病蟲害的化學藥劑防控措施。
1.2 調查方法
對109份葡萄種質的白粉病抗性調查于2019—2020年分2年進行,采取田間自然鑒定方法,在每年6月底前后葡萄白粉病發病高峰期開展調查,每份種質隨機調查2株3個以上枝條中上部葉片及所有果穗,調查發病的葉片數及果穗數,同時,在參考王躍進等葡萄白粉病分級方法[7-9]的基礎上,根據調查葉片和果穗的發病嚴重度,將其分為6級,分別為:0級,無病葉(果);1級,病斑面積小于整片葉面積或病粒數小于整穗果粒數的5%;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或病粒數占整穗果粒數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或病粒數占整穗果粒數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或病粒數占整穗果粒數的26%~50%;9級:病斑面積大于整片葉面積或病粒數大于整穗果粒數的51%。
1.3 統計分析
采用Excel 2010軟件統計每年葉片或果穗的白粉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計算公式分別為:發病率=病葉(果穗)數/調查葉片(果穗)數,病情指數=∑[病級×相應發病級別的葉片(果穗)數]/[調查總葉片(果穗)數×最高病級]×100%。在此基礎上,參考王躍進等對葡萄白粉病的抗性級別分類[7-9],將調查葡萄種質的白粉病抗性級別分為6類,詳見表1。并對相應抗性級別進行0~5賦分,統計2年的抗性評價均分值,對調查葡萄種質的白粉病抗性做出整體6級評價,分別為:免疫(I),均分值為0.00;高抗(HR),均分值≥0.01、≤1.00;抗(R),均分值≥1.01、≤2.00;中等(M),均分值≥2.01、≤3.00;感(S),均分值≥3.01、≤4.00;高感(HS),均分值≥4.01、≤5.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歐美雜種葡萄種質資源的白粉病抗性
對50份歐美雜種葡萄種質的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由表2可見,2019—2020年,不同歐美雜種葡萄種質的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存在明顯差異,葉、果病情指數和發病率抗性級別完全一致的種質僅有1份,為白香蕉;50份歐美雜種葡萄種質中,未見對白粉病完全免疫的品種;高抗白粉病的葡萄種質有8份,分別為玫瑰露、金星無核、4倍體底拉洼、瑞鋒無核、京超、黃金香、白香蕉和威代爾,其抗性均分值在0.50~1.00;相對最感白粉病的歐美雜種葡萄種質為巨優,其抗性均分值相對最高,為4.00;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自主選育的葡萄品種紫金早生對白粉病抗性綜合表現為抗,其抗性均分值為1.13。
2.2 歐亞種葡萄種質資源的白粉病抗性
對59份歐亞種葡萄種質的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由表3可見,2019—2020年,不同歐亞種葡萄種質的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也存在明顯差異,沒有葉、果抗性級別完全一致的種質,也未見對白粉病完全免疫或高抗白粉病的葡萄品種;高感白粉病的葡萄種質為紅臉無核、紅寶石無核,其抗性均分值分別為4.25、4.50;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自主選育的葡萄品種紫金紅霞與紫地球、紅乳、葡萄園皇后這3個品種的抗性表現相對一致,其抗性均分值為2.88,對白粉病表現為中等。
2.3 不同類型葡萄種質白粉病抗性比較
由表4可見,歐美雜種、歐亞種葡萄種質的抗性總體均分值分別為1.96、2.61,歐美雜種葡萄種質對白粉病的抗性明顯強于歐亞種;歐美雜種葡萄種質多為白粉病抗性品種,占比為42.00%,而歐亞種葡萄種質多為中等抗白粉病品種,占比為50.85%;在調查的109份葡萄種質中,歐美雜種中沒有高感白粉病的品種,而有3.39%的歐亞葡萄種質高感白粉病。
3 結論與討論
葡萄白粉病是起源于北美洲的一種世界性真菌病害,現分布于世界所有種植葡萄的國家和地區[10]。董華芳等研究認為,相對于露地栽培而言,避雨栽培棚內相對濕度較低,局部易形成干旱條件,有利于葡萄白粉病的暴發。江蘇是一個葡萄次適宜栽培區,隨著避雨設施的推廣應用,江蘇葡萄產業得到長足發
展。但同時也帶來葡萄白粉病高發的風險,而加快抗白粉病葡萄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應用,將是實現江蘇葡萄高質量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加快避雨栽培條件下抗白粉病種質的篩選,并作為育種親本材料,將會為抗白粉病新品種的快速選育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田間自然鑒定法是葡萄乃至農作物抗病性鑒定的一種常見方法,實用性強,簡單易行,至今在實際生產中仍有研究和應用。王躍進等研究認為,開展葡萄抗白粉病鑒定時,在白粉病害流行年份,田間自然鑒定的結果可以表明葡萄真正的抗性程度。本研究采用田間自然鑒定的方法,對江蘇地區109份避雨栽培葡萄種質進行白粉病抗性鑒定,結果表明,根據1年生葡萄的葉、穗白粉病發病率和病情指數各自給出的白粉病抗性鑒定,其相互間差異較為明顯,甚至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根據綜合給出的抗性結論還是能反映出一個葡萄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情況;在調查的葡萄種質中,歐美雜種葡萄種質對白粉病的抗性明顯強于歐亞種葡萄種質,未見對白粉病完全免疫(I)的種質,這種抗病性的差異可能與各品種微效抗病基因的數量有關[11];高抗白粉病(HR)的葡萄種質共有8份,均為歐美雜種,分別為玫瑰露、金星無核、4倍體底拉洼、瑞鋒無核、京超、黃金香、白香蕉和威代爾,高感白粉病(HS)葡萄種質為紅臉無核、紅寶石無核,均為歐亞種;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紫金早生葡萄白粉病抗性表現為抗(R),而紫金紅霞葡萄的白粉病抗性表現為中等(M)。
須指出的是,趙偉等通過田間自然鑒定認為,夏黑、克瑞森無核(緋紅無核)、秋紅寶葡萄對白粉病抗性分別表現為抗、中抗、高感[5],而本試驗結果分別為中等、感、感;周思泓等研究認為,威代爾是一個高感白粉病的葡萄品種[11],Cadle-Davidson等指出,威代爾對白粉病的抗性在不同地區報道并不一致,在德國報道表現高抗,但在紐約卻高度感病[12],而本試驗結論是威代爾為高抗白粉病葡萄品種。這種不同研究者給出的不同抗性結論,可能會有3個原因導致,一是病情分級、抗性鑒定分級標準及調查方法的不一致,每個研究者多會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調查和判定標準;二是葡萄種質栽培方式和栽培環境的不一致,進而導致發病嚴重程度也會存在很大差異;三是不同地區的白粉病菌致病性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在開展葡萄種質白粉病抗性乃至其他農作物抗病蟲鑒定時,應建立一套更為嚴謹、科學的抗性鑒定評價體系,其中可包括在評價體系中引入2~3個參照品種,以校正調查鑒定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