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國內外食品安全體系對比及借鑒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物科學時間:瀏覽:

  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制度的滯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出。本篇食品安全管理的論文借鑒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管理的成功經驗,探索我國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管理方法,以提高我國食品企業生產質量水平,提高全球化食品地位。

  推薦期刊:《食品工程》1973年創刊,前身為《山西食品工業》,季刊。2006年更名為《食品工程》。國際刊號:ISSN1673-6044國內刊號:CN14-1336/TS。是山西省唯一的食品專業技術類期刊,在省內具有較很高的知名度。作為科研人員與企業的交流平臺,設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藝技術”、“食品分析”、“企業風采”等欄目,并與全國多家科研單位、大專院校、食品企業、新聞出版機構保持著信息交流、技術合作。

食品工程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經驗

  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一體化的發展,食品安全成為世界性問題,各國政府都積極加強調控以防止出現食品問題。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已較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也較健全,其成功經驗為中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有益的示范。通過對國內外食品安全監管措施的分析和總結,從中探尋健全中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道路。

  一、國外的成功經驗

  職能整合、統一管理是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的顯著特征,許多國家都成立了專門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并注重部門間的協調,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

  1.美國:多部門合作 美國負責食品安全的機構主要有4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食品安全檢驗署、國家環境保護署、國家海洋漁業署,分別對不同類別、不同生產階段的食品安全實施監管,農業市場署、動植物衛生檢驗署、疾病防治中心也是美國食品安全的重要監管部門(表1)。這些部門的工作范圍互不交叉,一個部門獨立負責一個或數個產品的監管工作,實行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跟蹤。

  由于執法機構眾多,為避免出現分工不明、權責不清的現象,美國于1998年成立了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協調各機構工作。該委員會成員由農業部、商業部、衛生部等多個部門的負責人組成,委員會主席由農業部部長、衛生部部長、科學與技術政策辦公室主任共同擔任,目的在于促進各部門間的溝通和協作,避免出現監管真空。這種分散與統一結合的機構設置模式,既可以給予各部門充分的執法權,涵蓋不同類別的食品監管,又能夠促進部門間的合作和協調,對整個食品行業進行全方位管理。

  2.歐盟:一體化管理 近年來,瘋牛病、口蹄疫等疾病相繼在歐盟各國蔓延,但各成員國的食品安全法規不完全一致,加大了疫情的控制難度。為統一監控食品安全,2002年成立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FSA),主要職責在于建立成員國之間的合作網絡,與消費者就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對話,向歐盟委員會提出決策建議等。

  在FSA的督導下,歐盟成員國對原有監管體系進行了調整,通過合并、重組將食品安全監管職能集中到一個部門,由其全權負責食品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的質量安全,以提高組織效率和監管力度。FSA還向成員國提供必要的風險支援。各成員國相關機構定期將本國食品安全情況向FSA匯報,由FSA對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風險進行評估,為各成員國制定政策提供參考。當發生食品安全危機時,歐盟理事會將成立危機處理小組,FSA則為該小組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應對方案。

  歐盟食品與獸醫辦公室是FSA下屬負責監督各成員國執行食品安全法規情況的機構,并監管歐盟進口食品安全。起初其監督范圍僅限于家畜類食品,隨后逐漸擴大到飼料和非動物食品,以及對食品行業各項收費進行核查。該機構每年都會到各成員國實地考察,以聽證會、產品抽查等方式調查各國食品安全實施狀況,并將調查結果、意見或建議向歐盟委員會、相關國家及社會公眾報告。

  3.日本:多方協同制衡 日本食品安全管理機構主要有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和食品安全委員會。各機構分工不同,農林水產省主要負責農產品生產環節的安全管理,包括監督農藥、化肥、飼料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檢查本國生鮮農產品及粗加工產品,對農產品品質和標識進行認證等;厚生勞動省負責加工和流通環節的監管,主要是食品加工企業的資質認證和經營許可,制定食品加亡衛生標準,調查處理食物中毒事件等。在食品抽樣檢查程序中,二者的執法權限不同。農林水產省只抽檢本國食品,旨在分析產品安全性以指導生產,而厚生勞動省可對本國和進口食品進行抽查,主要檢驗細菌污染和寄生蟲繁殖情況,檢測食品中添加劑、農藥、獸藥、重金屬的殘留量,對大豆、玉米、番木瓜等食品進行轉基因檢查。其抽查結果可對外公布,并對違規企業實施處罰。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也有合作,如兩個部門共同制定農藥、獸藥殘留限量標準。食品安全委員會則對二者的工作進行協調,負責評估食品安全風險,確定風險程度和等級,對存在安全風險的企業,督促農林水產省和厚生勞動省采取措施,并監督實施情況。

  二、中國的積極探索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先后發生了多起食品安全事故。盡管中國已頒布800多部(篇)關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及各種規范性文件,但執法體系仍有許多不完善之處。為此,中國部分地區開始探索新型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1.北京:建立全程控制體系北京城市人口眾多,食品消費量大,50%以上的蔬菜、肉類等農產品由其他省市供應,食品安全監管難度較高。圍繞構建安全消費環境,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水平,北京建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體系,以預防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為目標,重點實施食品安全科學評估、信息收集與發布、市場準人、監測抽查、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制度,明確食品生產者、經營者、食品監管部門各自在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中的責任。新的食品安全監控體系最大的特點在于市場準入和追溯制度。北京21家農產品批發市場都與大型食品生產企業和無公害蔬菜基地簽訂了定向經營協議,進入市場銷售的肉制品、蔬菜、水產品等 25個類別的食品,都必須提交產地證明和檢測報告,農貿市場還利用快速檢測儀隨機檢測農藥殘留量。所有產品在銷售前都要進行電子信息登記,對生產、加工、銷售信息進行記錄,并加貼條形碼,一旦發現問題可迅速追蹤到責任人,以便采取措施制止問題產品繼續銷售。2003年,北京成立由工商、衛生、商務、質監、農業等15個部門組成的食品安全領導小組,負責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統一調度。由工商局、衛生局、質量技術監督局、商務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城管局和藥品監管局等7個部門匯總全市食品安全信息,每月發布一次,內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監測和抽查結果、處理意見;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總數、類型、與上年同期的對比分析;突發食品安全事件調查;食品消費預警信息等。同時采取備案、抽檢、下架、退市等措施,加大對不合格食品及其經營者的懲戒力度,確保食品質量安全。

  2.上海:監管部門職能平移目前,中國食品安全監管主要采取分段管理模式,多個職能部門并行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和聯動,往往造成職責不清且浪費公共資源。上海不斷改革現有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積極探索高效的監管組織設置和執法方式。2004年,根據食品行業的發展現狀,上海對原有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作出重大調整,將由衛生部門負責的食品流通、消費環節的監管職責劃歸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而除保健食品以外的其他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職責,則劃歸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自此,各部門分工更加明確,職責更加清晰。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管理食品流通和消費環節,保健品、化妝品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依法查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除保健品以外的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農業委員會負責指導、監管初級農產品的生產;工商局負責管理食品企業經營活動,取締無照經營,衛生部門則不再負責食品安全管理。重新調配監管部門職能的目的在于逐步實現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由一個部門監管,形成綜合化、專業化、體系化的監管模式,使食品安全監管更趨統一和高效。

  三、國內外食品安全監管的啟示

  1.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有效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前提 歐盟、美國、日本都非常重視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歐盟為在各成員圍間形成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督體制,先后制定了20多部食品安全法規,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在此基礎上,各成員國根據歐盟的要求,相繼制定了涵蓋所有食品類別及環節的法律制度。2006年,歐盟開始實施新的《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進一步強化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在歐盟內部實行更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陸續頒布多項與食品有關的法律,其中《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禁止銷售未獲批準的食品和藥品,以及拒絕對規定設施進行檢查的廠家生產的產品。所有食品、藥品、生物制品、化妝品、醫藥器械、儀器、有放射性的電子產品在進出口時均需接受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的檢查。這是此后出臺的《食品質量保護法》、《公共衛生服務渤、《聯邦肉類檢查》等法律的基礎,還有針對添加劑、嬰兒食品等特殊食品的專門法規。這些法律規定了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和具體操作程序,使食品監管、疾病預防和事故處理都有法可依。

  《食品衛生渤和《食品安全基本法》是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兩大基本法律。《食品衛生法》于1948年頒布并經多次修訂,明確規定政府、食品行業機構和人員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2003年又出臺《食品安全基本法》,強調食品安全預警處理和風險應對,并成立隸屬于內閣的食品安全委員會,推行新的食品安全行政執法體系。完備的法律制度為監管部門的執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監督體系打下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2.預防為主的執法理念是有效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邏輯起點發達國家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的理念,注重從源頭上防范食品安全問題,從而大大減少了爆發食品安全危機的幾率。HACCP制度被認為是當今確保食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其要求關注食品行業全過程,對原材料生產、食品加工、流通、消費的每個環節中的危害進行分析,按照相關標準實施產品控制,以防止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日本政府于1995年建立全面的HACCP體系,通過對食品生產的全程分析,發現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確定關鍵控制點并在生產中嚴密監控,一旦出現問題,立即采取控制措施消除隱患。采用HACCP體系,既能全面監控整個生產過程,使食品由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都在統一規范下運行,又能減少食品安全控制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歐盟的《食品安全白皮書》明確提出要加強食品安全預警能力,2002年建立的歐盟快速報警系統,就是將信息管理體系應用于食品質量安全預警和應急。該系統收集來自所有成員國的食品安全信息,一旦發現存在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食品問題,就立即通報給各成員國相關機構,由各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危害進行評估,并迅速啟動應急機制,采取終止或限定問題食品的銷售、使用等緊急措施,確保食品安全。

  3.統一的執法機構是有效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組織保證 統一的執法機構進行集中監管是保證監管成效的重要手段,加強食品安全管理部門間的協調是目前國際上普遍的做法。主要有兩種類型:①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模式。將原有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合并為一個獨立的監管機構,對食品生產、流通、貿易和消費全過程進行統一管理,徹底解決部門間協調性差的問題。德國將食品、農業和林業部改組為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對全國食品安全進行統一監管。丹麥將農業部、漁業部、食品部合并為食品和農業漁業部,形成全國食品安全統一管理機構。法國設立了食品安全評價中心,荷蘭也成立了國家食品局。②以美國為代表的“分散一統一”模式。雖然食品安全管理權仍分屬多個部門,但由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實行垂直管理,不同種類的食品劃歸不同部門管理,使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通過緊密協作實現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有效運行。

  4.科學完整的檢驗體系是有效進行食品安全監管的技術基礎食品檢驗檢測是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判斷食品安全及衛生的主要手段,對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生產水平有著重要作用。歐盟非常重視以公共實驗室為依托的檢驗檢測體系。丹麥建立了生產者自檢、官方檢查、一般檢驗、口岸檢驗相結合的檢驗體系,形成了“種植一收獲一運輸一加工一零售”的全程監測程序,以利于監控疫情,降低食品安全風險。德國的食品安全檢驗標準嚴格,檢測體系規范統一,官方與民間的多層次檢驗機構保證了德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高效、有序。①企業自我檢測。德國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及違規處罰條例,促使企業重視并加強自我檢測。②中介機構檢測。這是介于企業與政府間的完全獨立的技術檢測機構,受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委托從事食品檢驗。③政府免費檢測。德國政府定期對市場上銷售的食品進行抽樣檢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控制事態進一步惡化。

  北京通過應用食品檢測車、檢測箱等流動檢測設備,增強食品快速檢測能力,建立起食品安全監控平臺,實現了食品安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按食品經銷企業信用度實施分級管理,并制定對信用度差的企業的懲戒措施。高效、權威的檢測體系是實施食品安全預警的重要信息來源,也為食品安全信息的獲取和發布提供科學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州市| 东光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镇远县| 资阳市| 元氏县| 蒲江县| 淅川县| 甘德县| 光山县| 星座| 伊金霍洛旗| 蒲江县| 博乐市| 娄底市| 大石桥市| 常熟市| 二手房| 宣恩县| 五指山市| 高雄县| 涟水县| 宁都县| 霍邱县| 宁安市| 邵武市| 平阳县| 隆林| 南川市| 阿克| 南投市| 喀什市| 虞城县| 黎平县| 灯塔市| 新干县| 汉寿县| 吴堡县| 重庆市| 瑞金市|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