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論析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物科學時間:瀏覽:

  論文摘要: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

  論文關鍵詞: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家庭農場

  黑龍江農墾現已是我國耕地規模最大、機械化水平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目前,墾區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3%,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職工人均生產糧食34噸,高于15個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糧食25噸的水平;糧食生產能力達到226億斤,提供商品糧超過200億斤,商品率近90%。黑龍江墾區被譽為國家抓得住、調得動、費用少、能夠應對突發事件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國家“直屬糧倉”。 進入新世紀以來,墾區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推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5年在中國企業500強中位列第149位,居農業行業首位,2007年北大荒集團已經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前百名行列。在新的歷史時期,黑龍江農墾仍然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因此研究新時期黑龍江農墾的農業經營體制對于其今后的更好、更快發展意義重大,對于其他農墾及農村的農業經濟體制創新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制的發展及現狀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墾區經濟社會進入了改革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變革經營管理體制,實行“財務包干”,突破統收統支制度,打破了農場吃國家“大鍋飯”的問題,從1981年開始,農場對生產隊實行“整體承包,統一核算,利潤分成,虧損受罰”的承包責任制。

  1984年,借鑒農村改革成功經驗,墾區開始興辦職工家庭農場。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墾區農業改革完成了第一個飛躍,興辦了近20萬個家庭農場,逐步建立起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兩自理”(生產費自理,生活費自理)和“四到戶”(土地到戶,農機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為標志,大農場套小農場、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徹底打破了“國家出錢,職工種地,負盈不負虧”的傳統經營機制。

  1997年,以九三分局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共青農場頒發規范的《職工家庭農場證書》為標志,墾區拉開了農業實現第二個飛躍的序幕,使農業改革由家庭承包階段走向規范的、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新階段。

  2006年墾區開始實行“兩田制”,并作為土地承包經營基本制度,長期堅持。2006年,綏化分局農場對管理區體制進行了創新,即管理區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并實現管理區辦公司的公司化改革。這一輪改革的開先河者為綏棱農場第八管理區,后在全場乃至全分局推廣。管理區辦公司是農場雙層經營體制的進一步細化與延伸,是農場基層組織的一次擴大開放和與市場的全面對接,是農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擴大。

  二、黑龍江農墾農業經營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墾區的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實現了多方面的突破,但在所有制結構、經濟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仍有很多弊端。

  (一)所有制結構單一

  雖然墾區已經改變了原來的單一國有的所有制結構,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但所有制結構單一的問題仍沒有徹底解決,一股獨大的現象仍很嚴重。多數墾區企業集團的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

  (二)經濟結構單一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發展,墾區已經打破了單一糧食種植結構,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種植;打破了“原字號”農業經營方式,發展農產品加工;打破了“小而全”的自我服務體系,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初步形成了比較健全的農業產業體系。但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在三次產業結構中,二三產業的比重仍然偏低,發達國家的二三產業的比重已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0%以上,農墾不足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票市| 石家庄市| 吉首市| 宁河县| 上高县| 南溪县| 乳源| 通山县| 开阳县| 太仆寺旗| 深水埗区| 葵青区| 威信县| 和田县| 北流市| 深泽县| 鹤庆县| 区。| 新余市| 龙泉市| 康乐县| 介休市| 阿图什市| 涪陵区| 军事| 镇原县| 齐齐哈尔市| 宁城县| 商水县| 西吉县| 探索| 密云县| 西贡区| 南宁市| 洪雅县| 张家口市| 巴中市| 秀山| 无极县| 汝州市|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