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近郊區小學周邊空間環境適宜性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態學時間:瀏覽:

  摘 要: 為解決近郊區小學周邊空間環境質量與使用需求間與日俱增的矛盾,對天津市津南區小學周邊空間環境進行適宜性影響因素分析。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及根據不同建校時期、不同圈層區位關系,界定和選擇研究區域與對象。通過詞頻分析甄選相關文獻中析出的影響要素,結合不同職業、不同身份人士對小學周邊空間環境需求的見解,厘清小學生通學的空間需求。通過李克特量表問卷的篩選統計,提煉出街道空間、道路交叉口空間等是影響小學周邊空間環境適宜性的十項主要因素。利用因子分析量化出的影響因子,其權重依次遞減,安全性是最突出需求、健康性次之、便捷性位列第三;小學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與校園建設時期無關,呈現圈層特征。提出空間環境適宜性提升措施:主客觀協作,倒逼不良空間整改;完善教育空間供給,以科技創新引領工業發展;細化空間設計,滿足代際共享需求。

  關鍵詞:城市近郊區;小學周邊;空間環境適宜性;因子分析

環境工程論文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礎教育建設的供需矛盾也位列其中。現今各城市基礎教育的教學質量正穩步有序提升,而校園周邊空間環境質量卻差強人意,交通空間混亂、街區空間臟亂嘈雜等問題已愈發突出[1]。城市近郊區作為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大規模快速過渡的轉化地,產業結構與發展建設水平所形成的城市面貌明顯落后于中心城區,小學周邊空間環境質量亦不及城區,進而影響校園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適宜”在《城市形態》中有明確闡釋, “一個聚居地的空間和當時的肌理與其居民的行為及習慣相符,也就是說,是行為空間與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的相符。”所以,校園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程度即校園周邊空間環境的營造與小學生心理、行為需求的契合程度。小學階段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仍非常薄弱,身心成長極易受周邊環境影響;且當前對空間環境適宜性建設的忽視,早已引起了家長對學生通學路程中身心安全的擔憂,從而引發了“中國式接孩子”現象的泛濫,部分城市小學階段家長接送平均比例已高達80.77%[2],城市新增擁堵點位約50%與中小學相關[3];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臧志軍也指出,家長全程護送孩子上下學很可能導致兒童獨立性的缺失,幼兒時期缺乏與社會的直接接觸與交流,成年后將缺失必要的社會識別和社交經驗,呼吁改善少年兒童日常通學的空間環境,以保障兒童的安全獨立出行。

  對于校園周邊空間環境的分析,國內外的研究重點基本可以概括為對交通空間的研究,包含通學路徑安全性與出行方式健康性兩大方面。在通學路徑安全性研究上,實踐規劃有1976年丹麥推出的“上學安全路計劃”、1995年韓國首爾的“校園地帶改善項目”、1997年美國紐約的“安全上學路計劃”、2004年荷蘭代爾夫特的“兒童安全增進計劃”以及2016年我國長沙的“校區周邊交通優化計劃”等;學術研究有基于兒童步行過街交通特性對學校區域交通安全進行的研究[4]、基于兒童友好理念的學校周邊道路安全評價及改善研究[5]以及基于中小學生通學行為特征研究不同交通方式的安全性等[6]。在出行方式健康性研究上主要為學術研究,如空間環境對兒童體力活動[7]、肥胖[8]以及對兒童積極通學出行方式的影響[9]等。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發現對校園周邊空間環境的研究存在空間單一、需求單一以及行為單一三大特征。現有研究多從動態通學行為出發,以交通空間安全性與健康性為研究視角,影響因素也多為出行方式選擇、道路交通管理標示設置、道路交叉口設計等單一層面的道路空間研究,然而僅是促進兒童獨立出行這一單一目的就不僅僅是改善交通空間環境就能夠實現的,還需考慮通學路徑中有無不良娛樂場所誘惑以及街道治安等復合空間的影響[10]。

  因此,在城市雙修契機下,以動態通學與靜態在校兩種行為方式作為研究視角,明確小學生對校園周邊空間環境的復合需求,借助因子分析法厘清影響小學生行為需求的空間環境要素,有針對性地進行社區修補建設以契合兒童的學習成長需求,同時為治理當下“城市病”、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供較為有效的建設途徑。

  一、研究基礎

  (一)研究范圍

  十九大報告中“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提出,強化了民眾對兒童成長環境的重視,也提升了民眾對兒童成長環境的要求; 《2018年天津統計年鑒》顯示,2017年津南區DGP僅779.09億元,經濟發展在天津市四個近郊區中最為落后,因而其城市建設與空間環境質量最需規范與改善,小學周邊空間環境的供需矛盾也最為突出。鑒于此,本研究以津南區小學的校園周邊空間環境作為研究區域,根據不同建校時期[11]、不同圈層區位關系(圖1)選取津南區12所小學作為研究樣本(見表1),上述兩個甄選條件決定了小學周邊的建設條件以及后續周邊空間環境的發展完善程度,從而保障調研數據的全面性與準確性,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與普適性。

  小學周邊空間環境適宜性是指與小學生生活學習及通學行為相關的各類空間環境能夠滿足其行為需求的程度。對“小學周邊”范圍的界定,沿用美國紐約“安全上學路計劃”及韓國首爾“校園地帶改善項目”等建設方略中對“校區”范圍的界定,重點研究校園周邊300米范圍內空間環境的適宜性影響要素。

  (二)研究方法

  主觀賦權法與客觀賦權法是眾多權重系數確定的兩大研究方向,以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為代表的主觀權重計算方法依賴決策者的經驗與偏好,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以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等為代表的客觀權重計算方法完全基于客觀數據,對專家的經驗信息有所忽視[12]。但是,因子分析在本研究中能夠消除各研究變量之間存在的多重共線影響,實現對研究變量的降維處理[13],進一步提煉出空間環境適宜性的影響因子主成分;繼而根據各主成分貢獻值,計算出各影響因子權重,最終得出各學校綜合量化數值,明確各學校周邊空間環境的優劣以及近郊區校園周邊空間環境質量特征。而且,因子分析作為客觀賦權法所存在的弊端,本研究也作出了相應改進,在問卷設計與篩選過程多次經過專家指導,相對彌補了因子分析忽視權威專家意見這一缺點,保證了研究數據的質與量。

  推薦閱讀:環境論文可投稿期刊有多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哈尔滨市| 星子县| 景谷| 大渡口区| 瑞丽市| 吉隆县| 阜康市| 怀宁县| 江孜县| 浦县| 辰溪县| 锡林郭勒盟| 昭苏县| 水城县| 乌兰浩特市| 九龙县| 宁强县| 上高县| 绥滨县| 镇巴县| 阿荣旗| 灵寿县| 堆龙德庆县| 贺兰县| 武威市| 鄂尔多斯市| 临夏县| 文登市| 庆阳市| 池州市| 仙居县| 遂昌县| 宜都市| 靖宇县| 石林| 新疆| 商南县| 孝感市| 通渭县| 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