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與基礎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這一建設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當前正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除了應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立足生態向度的道德建設同樣不可或缺。道德建設不僅要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還要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道德問題”。首先,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調節,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人際關系的公平與和諧;其次,踐行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加強生態美德培育,有德之人才能知其善并行其善,具有生態美德的人才能真正踐行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后,生態道德建設還必將倡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幸福,主張從追求物質享受、唯金錢論的傳統幸福觀轉向追求多元化的物質享受與精神愉悅共存的生態幸福觀。生態文明時代急需一種合乎生態文明時代的道德精神。立足生態向度的道德建設,不僅是新時代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任務。
關鍵詞:生態道德;生態公平;生態美德;生態幸福;生態文明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立足當前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的國情背景,良好的生態環境毋庸置疑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與基礎保障。習近平同志還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1]當前正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時期,我們除了應在政治方面積極推進相關政策制定,經濟方面加大投入相關建設事業,乃至科技方面大力支持環境治理改善,而立足生態向度的道德建設同樣不可或缺。人際關系問題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是內在聯系的,道德建設不僅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也要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換言之,生態環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道德問題”,一個與道德相關的問題。習近平同志在一次講話中提到:“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2]159生態文明時代急需一種合乎生態文明時代的道德精神。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推進生態向度的道德建設,這既是新時代的使命任務,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根本要求。
一、生態道德建設之時代必要性
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歷史演進過程中出現的兩種文明形式,各自又有著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農業文明低效、工業文明會帶來環境污染等。鑒于此,我們需要積極開創一種新的文明形式,這種新的文明形式既要能夠克服農業文明的低效,還要能夠應對工業文明導致的環境問題,而這種文明形式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人類活動順應自然規律,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這一建設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人類既要努力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生命的延續,還要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于生態文明的建設并不是突然出現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中,十九大報告則對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生態文明建設也成了21世紀的主旋律。在新時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依舊是我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不容樂觀的生態現狀促使人們要形成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所以,推進生態道德建設正是順應了時代要求,亦是大勢所趨。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但伴隨經濟迅猛增長的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唯金錢論的價值觀,即認為只要能夠創造經濟利益就是值得認可和贊許的;在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中,唯GDP論也往往成為首要標準。人們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惜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不顧及自身的長遠利益,更不會考慮到未來后代人的利益。在這樣一種片面價值觀的影響下,人們的行為充斥著對金錢利益的崇拜和渴望,肆無忌憚、貪得無厭地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此外,人們出于對動物的喜好抑或為了增添生活樂趣,飼養動物作為陪伴的現象日漸增多。當旁人與陪伴動物(寵物)產生沖突時,不少寵物主人以保護動物為由,引發人際的沖突,更有甚者,以一種極端暴力的方式來處理沖突問題,這顯然是欠妥的。所以,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協調處理諸多人際沖突背后的價值觀偏差也亟須不斷推進道德建設工作。
從道德哲學的視角來看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正是我們基于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諸多難題和困境的反思,從而站在更高維度來審視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實踐活動。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等理論,告訴人們需要用一種生態整體觀的系統思維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人類作為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是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解決的首要任務。同樣,生態文明建設還要解決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問題,正如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打贏藍天保衛戰”等理念。從這些理念既可以看出我們黨和國家對于現存生態環境問題的清晰認識,也可以看到黨和國家對于解決這些問題的明確思路與堅定決心。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習近平同志提出既要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要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當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期,也意味著正是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機遇期,而生態向度的道德建設將為我們抓住這一最佳機遇期提供有力保障。
二、生態道德建設之公平意蘊
生態環境問題雖然看似屬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問題,但是,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人與自然是無法分割的整體,并且在這個整體中,人際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所以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調節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人際關系的公平與和諧。習近平同志曾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3]而現實問題在于我們不僅缺乏美好的青山、藍天等自然環境,人際的不公平現狀更是導致了個體享用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權利不公平與承擔應對生態危機、環境問題的責任不公平。近些年來,我國不少地區霧霾暴發、水源污染、化工廠爆炸等公共環境問題頻繁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粗放型的資源利用方式、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等忽略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所導致的。這些公共事件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其所引起的公眾討論與集體憂慮,也成為威脅社會和諧、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的隱患,甚至是直接引發更加惡劣的公共事件的導火索。這些頻發的公共事件,實則暗藏了社會不公平問題。以霧霾為例,“在霧霾問題面前,人們雖然擁有共同的目標,但人人并非平等。霧霾暴發時,有人可以呆在室內不出門,利用高端的空氣凈化器,依然衣食無憂;而更多的普通人為了維持生計,卻不得不穿梭于霧霾之中,忙碌奔波”[4]21。因此,有學者總結道:“我們確實擁有同一個地球,但卻生活在不同的世界。”[5]而為了應對霧霾問題,讓所有人承擔同等的生態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
推薦閱讀:生態脆弱性相關文章可以投哪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