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世界主要城市生態環境發展趨勢及對北京的啟示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態學時間:瀏覽:

  摘 要:世界城市的生態環境既有相似性也有特殊性,因此解決方案既有共通性也有局地性。在分析世界主要城市的典型生態環境發展現狀基礎上,總結發展趨勢,并提出對北京的啟示,以其對北京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態環境 發展趨勢 城市 啟示

生態環境論文投稿

  一、倫敦全方位的綠色發展規劃與環境管理措施

  (一)城市綠色空間格局優化與綠色交通

  應對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是倫敦最大的挑戰之一。倫敦交通局(TFL)探索多種可持續發展舉措,目的是將出行方式從汽車轉移到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上。制訂了非常嚴格的停車收費標準以限制私家車的使用。倫敦交通擁堵費方案,旨在通過對駕駛特權的收費減少擁堵。自2003年開始,除少數的公交車、出租車、警車、救護車外,一個區域內所有車輛每天必須支付49.68元的擁堵費。在方案實施的第一年,交通流量減少了21%,擁堵減少了30%,自行車交通增加了43%,并減少了事故,收費的12、42億元用來改善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也是倫敦交通局綜合交通的核心,因為向這些方式的轉型將釋放交通網絡的容量。倫敦交通局開發的一套復雜步行工具——“易讀倫敦”,來鼓勵步行并支持尋路。基于“心理地圖”理論,它幫助人們連接地區、區域以及交通系統。獨特的“圖標”將顯示步行方向、步行時間、知名地標以及將信息提供到手機上的“抬頭顯示”導航地圖。

  (二)垃圾治理與回收利用的新舉措

  倫敦的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85%的垃圾在倫敦市內被處理,減少運送到填埋廠的垃圾量。規劃還要求減少建設垃圾生產量,特別是在建筑業中,要提高垃圾再利用、再循環及成肥率。新技術的產生使垃圾中的再生能源生產成為可能,特別是在垃圾處理產品作為燃料方面,如生物燃料和氫。對于“垃圾”的看法也有了新的變化,以出售作為最后的手段:減少、再利用、再循環。倫敦垃圾場(London Waste)是倫敦最大的再循環和可持續垃圾處理場,目標是實現垃圾填埋場的“零排放”。其生態公園致力于尋找閉環解決方法:有機肥在12周內變成堆肥;將沒處理過的木材粉碎成小木條,做成新的木制品或燃料;不能被循環利用的垃圾送到能源中心焚燒,將產生的熱量用于發電,每年可為66000個家庭提供充足的用電量。倫敦Wembley市建設了一種地下真空管道網絡,用以收集4200戶的廢棄物,垃圾通過完全在封閉的地下真空管道系統以每小時80.5km的速度自動輸送到中央收集站。此項目比傳統垃圾回收每千米將減少90%的垃圾車,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減少400噸。

  (三)分散能源管理

  倫敦一直在探索分散式能源供應,如收集工業生產過程中過剩的熱量以非常低的成本實現碳減排。倫敦發展署正在開發一個位于倫敦泰晤士河河口熱網的試點小區的供熱項目,熱水傳輸網絡將連接現有的和新發展的低碳或零碳熱源。從巴金發電廠(Baking Power Station)發電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會被收集在熱水里并通過地下管道運到集中供熱點中,并在這里取代傳統鍋爐,被用于生活熱水和中央供暖系統。多達12萬的家庭學校房屋,通過23公里的網絡可以滿足其供熱需求,每年減少近10萬t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終的目標是要使用來自多個不同點的低碳或零碳熱源,形成遍布倫敦的多個本地區區域供熱網絡。

  (四)可持續住宅

  可持續住宅即綠色建筑,一直是倫敦綠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貝丁頓零碳社區(BedZED)由英國百瑞諾公司(BioRegional)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創立,是倫敦第一次低碳住宅的試驗性探索。倫敦在十項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基礎上發出了全球倡議:零碳、零垃圾、可持續交通、本地可持續材料、本地可持續食品、自然棲息地和野生動物、文化和遺產、公平交易、健康和幸福。格林威治千禧村從一個不可持續的棕色地帶被設計成了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典范,這是一個2700戶規模的混合功能項目,包括社區、商業用地、學校、健康中心、開放空間及生態公園,項目設定了很高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終生目標(2000年基準):減少80%的基礎能耗、減少50%的儲藏能量、減少50%的建筑廢棄物、減少30%的用水量。

  二、紐約的彈性可持續城市建設

  紐約彈性城市建設和氣候適應項目早在2007年《更蔥綠,更美好的紐約》就已提出,直到2013年6月,綜合應對氣候變化的彈性城市計劃《更加強壯、更富彈性的紐約》規劃了一個10彈性城市建設項目,該項目耗資200億美元,共包括257個適應基礎設施系統建設的子項目,該計劃目標是在桑迪颶風災害之后建成一個最具抗擊能力、堅實的城市社區。近幾年,紐約市在大氣環境治理方面,通過減少建筑能耗和使用低碳電力措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19%;空氣質量達到過去50年來最干凈的狀態。在美國的各大城市中,紐約市的空氣質量已從過去排名第7位上升到第4位。在土壤治理方面,總面積超過260萬平方公里的100多塊棕地已經被清理和修復,其中2015年修復的23塊棕地創造了420個新就業崗位,550戶保障性住房和1.62億美元的稅收收入。

  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城市生態調節溝、雨水花園、透水路面、綠色屋頂也有助于減緩暴雨帶來的洪水并防治城市污水四溢入城市河道。然而,尚未得到治理和有效利用的環境污染物仍然對人身健康和生活產生慢性的不良影響。2012年大約有千分之四的紐約市青少年(5-17歲)因哮喘入院;人口壓力也使得紐約市到2030年要增加14%的供熱來源和44%的能源消費;平均每天產生的2.5萬噸生活垃圾中只有15.4%的廢棄物能夠被循環利用。

  在建筑綠色建筑方面,首先從分析每一類建筑的排放量開始,研究每一類建筑中能源利用情況。研究不同類型和大小的建筑物中空間如何分布,對于舊樓考慮其更新改造的周期。其次,將政府和公共機構部門作為減少碳排放量的重點領域,其產生的城市建筑排放超過18%。全紐約致力于10年內在這類建筑物上實現30%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其他方面主要解決住宅和商業部門的建筑,采取加強監管、及時更新、基礎創新等方法進行有效減排。

  三、東京發達先進的水資源基礎設施建設

  自1992年開始,日本斥資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億元),耗用14年時間,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排水系統——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又稱“G-Cans計劃”。整個系統處于地下50米深處,是一條總長為6300米直徑10.6米的巨型隧道,全程使用計算機遙控,并在中央控制室進行全程監控,堪稱世界最先進的排水系統。它位于日本琦玉縣,連接著東京市內長達15700公里的城市下水道,從里面看,感覺整個排水系統充滿了工程的嚴謹性與藝術感,被稱之為日本的“地下神殿”。排水系統是隧道通過5個約70米深、直徑約30米的立坑連通地面的河流、河溝,作為分洪入口。隧道的末端是一個大型蓄水池,這個蓄水池有4臺,由燃氣輪機驅動的大型水泵,地面上的水流入小河溝后,會排入立坑中,當立坑中的水儲存到一定程度,就會排到調壓水槽中。調壓水槽存儲一定的水量滯后,水泵會被打開,將水以200立方米/秒的速度排入江戶川。在這個排水系統建好之后,日本暴雨季節受洪災影響的房屋,從1年的41544家減少到了245家,浸水面積也從以前的27840公頃減少到65公頃。

  四、西雅圖的可持續發展項目

  可持續西雅圖是美國首批示范城市之一,通過現有城市中的案例對城市的可持續及相關發展做出定位。西雅圖是全球首個可持續城區組織,如今僅在美國的華盛頓州就有50多個可持續城區組織。20013年,在美國的170個可持續發展項目中有90個項目以可持續西雅圖作為參考模式。自始至終,西雅圖堅持系統思維、合作、責任、區域化視角。在制定40項可持續發展指標的過程中,可持續西雅圖吸納了當地居民的意愿和想法,得到了大眾的理解、支持與關注。

  五、世界主要城市生態環境發展趨勢及對北京的啟示

  (一)在城市自然區域的空間原則方面,高密度區域與低密度區域混合建設

  城市區域具有建設完整的市中心區,周圍是具有內外結構的各個環區。在當今世界主要城市的生態建設中發現,低密度地區擁有大型斑塊,而高密度景觀是不同小型用地的混合。低密度支持特殊化,如城市里的劇院、藝術博物館或熊類及野生貓科類動物的保護區,但是獲取不同的資源需要更長的旅行時間和成本;而高密度的城市消除了特色,卻造就了周邊土地利用多樣化,城市用地功能更加復雜。因此,為了保留兩種景觀類型的益處,混合高密度區域的低密度區域對人與自然是最佳選擇。給予了土地資源比較大的靈活度,減少了交通時間和成本,減少了污染區域的面積,為多功能用地、多樣化和城市特色等提供了便利。

  (二)基于生態安全的城市基礎設施生態化建設

  目前,對于資源緊缺的戰略性認識,迫使世界主要城市開始關注城市基礎設施的生態化建設,并在基礎設施的空間和社會技術配置方面利用了諸多新形式。倫敦、紐約、東京這三個世界最大的城市均開始以三種方式重新塑造城市本身以及城市與資源和其他空間的關系——保護、自給自足和全球新的基礎設施系統的集合。一是保護城市免受氣候變化和資源短缺的影響。通過加大對綠色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應對氣候變化。倫敦市政府聲明中央政府應該負責投入倫敦在203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如洪水威脅等后果的資金;二是自給自足滿足水和能源的供應、人員和物資的流動以及廢棄物處理。傳統理念上,城市的繁榮需要在更遠的地方尋求水源和排污口,但現在這個方法已經不再適用。因為城市在努力通過減少其對于國際、國家和區域范圍內基礎設施的依賴,通過資源在城市內部循環和廢棄物再利用,使大城市變得更加自給自足。紐約提出了能源自主的策略,倫敦也推出了分散管理能源目標。可見,世界主要城市正在嘗試通過節約水和能源、加大廢棄物利用等項目,減少對于外部資源的依賴性;三是集中建立新的城市流動系統群。在關乎城市內部資源的同時,城市還要通過創新機制,如價格、交通信息化以及基于氮氣、生物燃料或者復雜混合物的新能源系統來保證城市內部和世界城市之間的流動性。

  (三)生態城市建設思維的轉換,基于使用者創造的生態城市

  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是通過技術規劃,以資本密集的形式,根據對外的利用價值來塑造城市空間。生態城市建設的思維模式轉換,應是以人群、過程和地點來建設城市,即為使用者創造的城市化。如把配給的車位變成臨時的停車位,通過簡單的兩小時介入,將停車位變成有創造性的社會交流、活動和公共參與性高的場所。公共空間項目在舊金山開發了一種新市場——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間(POPOS)。在杰羅爾頓紐約市項目的引導下,研究者在舊金山進行了一系列POPOS探索,把這些場地開發為有創造力的使用空間,探索公共和私人空間的合理界限,并以此改變人們對其進行規劃、建設和利用的模式。草坪也不再是簡單的綠化作用。舊金山市民中心將3048平方米的草坪移走,變成了可使用作物的生產園地,在數百個社區志愿者的幫助下,項目為舊金山貧困人口生產了455公斤的食物,并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勝利花園項目的重啟。

  (四)對北京的啟示

  北京與其他世界城市一樣,也經歷了超限制擴張導致私家車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城市碳足跡的永久增長等問題,最終導致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市外界支持系統壓力超過了城市承載力。綜合以上世界城市在土地利用、資源環境等方面的發展經驗和趨勢,提出對北京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1.要重視生物多樣性。屋頂綠化增強了生物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城市里的生物容納量;2.推動城市代謝。主要指城市代謝流和城市最低能量消費,通過海綿城市(社區)建設和雨水收集存儲利用,或者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的收集和相關設備安裝,共同構成城市能量的高效率系統。城市中的物質循環和廢棄物管理的層級(再降解、再利用、再循環)都應在城市化區域的設計規劃中考慮周全;3.增強流動性和功能性。提升交通出行效率,構建日常交通方式的網絡,提高公共交通運輸系統的效率,減少地面不同交通換乘的阻力;4.重新認識公共空間場所。對于公共空間的使用要提倡混合化,提升城市建設賦予市民的尊嚴感,一些為停車和交通設置的場所可以在不干擾城市系統功能性的前提下,摒棄原來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韓慧,李光勤.大倫敦都市圈生態文明建設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5,(4).

  [2]曹徐齊.領先城市的官網漏損控制策略、技術和經驗:東京的案例分析[J].凈水技術,2017,(6).

  [3]肖烈桂,高峻,徐海賢.大倫敦地區的環境保護[J].城市問題,2004,(7).

  [4]李見玲.北京生態城市建設策略研究[J].河北學刊,2015,(11).

  [5]夏光,李麗平,高英楠.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與啟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多县| 福贡县| 永顺县| 黑河市| 高淳县| 阿克陶县| 平江县| 平罗县| 望奎县| 周口市| 青阳县| 南城县| 上栗县| 阿拉善右旗| 东丽区| 贺兰县| 乳山市| 宁国市| 金昌市| 威信县| 永安市| 长阳| 阿鲁科尔沁旗| 平陆县| 宿州市| 长兴县| 正阳县| 开封县| 建湖县| 嫩江县| 定日县| 习水县| 河南省| 铁力市| 沧源| 平湖市| 正定县| 大田县| 蕲春县| 金川县|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