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濕地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綜合體。同森林和海洋一樣,濕地被認為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體系之一,在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健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擁有6594萬公頃的濕地(未包括江河、池塘等),約占世界濕地的10%,其中天然濕地約為2594萬公頃,具有類型多、絕對數量大、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
濕地是水資源的“凈化器”,具有強大的水文調節和循環功能,可以有效的儲存、滯留降水和地表徑流,并補助地下水。我國濕地維持著2.7億噸淡水資源,占全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濕地還具有強大的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的功能。經試驗證明,劣五類水質流入濕地,流出后被凈化為三類以上水質。在淡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保護好濕地的意義更為重要。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的發源地,無數種類的植物和眾多的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以及無脊椎動物依賴其生存。此外,濕地在抵御洪水、減緩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等方面有著其他生態系統不可替代的作用。濕地因具有強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環功能,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它在發揮巨大的生態功能的同時,也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從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我們便可以看到,濕地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它們作為多種瀕危動植物棲息地的意義,已經成為影響生態環境改善及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濕地對于我們這顆星球的健康至關重要,保護濕地、實現濕地的可持續發展已是刻不容緩。
-
寧夏濕地概況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濕地保護和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寧夏濕地面積25.6萬公頃,是國土面積的5%以上,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2個百分點,位居我國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之首,寧夏首府銀川濕地面積達到4.7萬公頃,大小自然湖泊近200個。寧夏濕地可分為河流濕地和湖泊濕地兩大類八種類型。河流濕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季節性或間歇性河流濕地、泛洪平原濕地等三個類型,總面積10.4萬公頃,占全區濕地面積的43.5%。湖泊濕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濕地、季節性淡水湖濕地、永久性咸水湖濕地、季節性咸水湖濕地、水庫濕地五種類型,總面積15.2萬公頃,占全區濕地面積的56.5%。寧夏濕地類型、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多樣性,形成了寧夏濕地的植被、水禽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數量較多的特點,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引黃灌區,這里地勢平坦,溝渠縱橫,林木成行,盛產稻麥,水潤魚豐,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盛譽。
3 寧夏濕地的保護與開發
-
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
2002至2009年,國家及自治區共投資10多億元,實施了退耕退塘、還湖還林等一系列的搶救性保護,相繼實施了8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國家級、地方級濕地自然保護區4處、濕地保護與恢復示范區5處、濕地公園6處、濕地保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19處。2006年銀川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正式開始,閱海、鳴翠湖按照生態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保證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健康推進。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寧夏將黃河濕地版圖擴張的重點區域鎖定在黃河金岸沿線,并已著手重點開發中衛濱河、青銅峽鳥島、吳忠濱河、銀川水系、平羅天河灣、石嘴山星海湖等6大濕地,努力打造都市天然“氧吧”。
3.1.1 黨家岔(震湖)濕地自然保護區
寧夏黨家岔(震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西吉縣西南部的蘇堡鄉境內,總面積為410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為570公頃,緩沖區面積為2130公頃,實驗區面積為1400公頃。水域由黨家岔堰、蘇堡堰、河灘堰及堡玉堰四個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及另七個小堰組成。濕地水域面積為254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
黨家岔水堰系1920年12月海原發生8.5級強烈地震,大地震造成規模巨大、數量極多的山體滑坡,將西吉縣濫泥河分段阻截形成的堰塞湖。黨家岔水堰為最大的堰塞湖,當時湖泊長達5km,寬度約250m。這里棲息有大量鳥類,特別是水禽、涉禽、水生動植物、濕地生物及半干旱草原植被等。
3.1.2 沙湖自然保護區
沙湖自然保護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北56km,平羅縣城西南19km處的國營前進農場境內。總面積4247公頃,其中:湖泊水體895公頃,占總面積的21.1%;半流動荒漠沙丘面積1515公頃,占總面積的35.7%;沼澤面積1837公頃,占總面積的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