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森林指的是由喬木、直徑1.5cm以上的竹子組成且郁閉度0.20以上,以及符合森林經營目的的灌木組成且覆蓋度30%以上的植物群落。文章發表在《河北農機》上,是生態農業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森林資源,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森林生態補償法》
森林與所在空間的非生物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生態系統。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環。
一、引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資源短缺、水早災害嚴重。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森林的興衰與生態環境的好壞密切相關。
根據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我國現有林業用地面積26329.47萬公頃,森林面積15894.09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24.88億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12.6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6.55%,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8個百分點;全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為0.128公頃,相當于世界人均面積的1/5;人均蓄積量為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積量72立方米的1/8。我國森林資源狀況和森林環境問題不容樂觀。
二、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現狀
森林除了具有經濟效益外,還具有以下生態效益:美化環境、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防、科研、教育等,這些目前是不能通過有形市場交換的,也不能給生產經營者帶來收益,森林的這種外在經濟性得不到應有的補償使森林的建設和保護喪失了經濟動力,不利于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雖然我國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還處在研究、審定、個別實施的初步階段,國家尚
未出臺正式的《森林生態補償法》,但有關森林生態效益的經濟補償問題在國家的相關政策中已有所體現。
時間 頒布機關 政策名稱 主要內容
1992 國務院批準國家體改委文件 關于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的通知 要建立林價制度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實行森林資源有償使用
199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外交部、國家環保局文件 關于出席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情況及有關對策的報告 按照資源有償使用的原則,要逐步開征資源利用補償費,并開展對環境稅的研究
三、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條件分折
1、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使建立補償制度成為可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增長較快。199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7650億元。提前五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7~8%左右,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我國加入WTO以后,為經濟發展打開了國際市場,國民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這為國家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提供了物質條件。
2、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我國的發展日趨成熟
從上文(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有關森林生態效益的經濟補償問題在國家的相關政策中已發展,這表明黨中央和國務院已經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問題給予重視,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2001年11月開始,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在河北、遼寧、黑龍江、山東、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廣西、新疆11個省(區)的685個縣(單位)和2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展開,涉及0.133億hm2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
3、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理論的不斷發展
在我國,對森林生態效益進行補償的政策理論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出現高峰,21世紀初期仍然是人們研究的熱點。研究的重點包括了:森林生態效益計量評價和計量模型、生態效益的交互作用及疊加效應、森林生態效益的社會和法律特征、補償對象、補償原則、資金來源、補償依據、補償標準、補償范圍、補償辦法以及基金管理方法等方面。這些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對于中國全面實施森林生態補償制度意義非常重大,促進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施行。
四、建立和完善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設想
根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實踐,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應當根據“收益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原則,制定一部《森林生態補償法》。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 明確森林生態補償的依據。森林資源除了具有經濟效益,還具有生態環境效益,森林的建設和維護,需要有一定的費用投入。森林的生態環境效益具有外部性,把這種外部性內化,就需要對森林生態進行經濟補償,這樣才能保證森林資源的持續發展。
2、 明確森林生態補償資金籌集的途徑。森林生態補償資金除了國家出資以外,應當根據“誰收益誰補償”的原則,明確其他主體包括個人、企事業單位、其他組織的應繳份額,從而體現了生態效益的社會共享共擔原則。
3、 明確森林生態補償的對象和范圍。重點防護林、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以及其他重要的森林生態資源區,應當作為森林生態補償資金重點補助的對象和范圍。
五、結束語
江澤民同志指出“破壞資源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資源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認識到森林資源的環境價值遠遠超過其經濟價值,森林是保障生態安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向社會提供森林生態服務的寶貴資源。在當前的形勢下,制定一部《森林生態補償法》的時機已經成熟,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才能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建設,實現《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出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主要目標,保證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農業評職稱論文范文投稿:《河北農機》雜志是由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主辦的農機科普雜志,多次被評為國家、華北地區和河北省優秀期刊,2002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她以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為辦刊宗旨,向廣大讀者宣傳國家有關農機化的方針政策,介紹各種農機具的正確使用、安全操作、故障排除及維修保養知識,推薦各種新型農業機械、畜牧機械、飼料機械、加工機械、中小型工程機械等及新技術,傳播農村致富信息,是廣大農機管理人員和機手管好、用好農機的良師益友,是幫助農民致富的好參謀。
參考文獻:
王煥校,常學秀. 環境與發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彭珂珊,王繼軍.中國退耕還林(草)的發展歷史階段與對策探討.水土保持研究(vol.11,No.1) 2004,3.
國家環??偩? 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報告. 環境保護,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