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農民工市民化,指農民工在身份上獲得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會權利的過程,最明顯的標志是獲得所在地的城市戶口及相應的社會權利。從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看,中小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加強對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協調,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2008年底,全國99%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也超過了60%,更吸納了70%以上的新增就業人口。所以說,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中小企業在發達的沿海地區分布密集、數量多;行業范圍很廣,幾乎涉及所有的競爭性行業和領域。近年來,隨著企業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民工進入城市、各類工礦企業,為城市的發展、企業的振興做出了較大貢獻,農民工市民化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農民工市民化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農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對進城務工農民實行什么樣的政策措施,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待遇安排,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程度和發展趨勢。近年來,中央政府從戰略高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進城務工農民市民化開綠燈。但實際工作中對農民工市民化存在著重堵輕疏,重管理輕服務,重義務輕權益,重城市就業輕農民工安排的政策現象,存在的這些問題客觀上對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也造成了很大障礙。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于2002年6月通過并從2003年1月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法》,以“改革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為主要目標,不斷改進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國家應當制定中小企業基本法,規范中小企業的基本范圍、政策目標和政策手段,頒布反壟斷法,完善破產法,保護產權和契約,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制定中小企業投資法和市場準入法,放開競爭行業的市場準入制度,逐步開放壟斷行業,指導中小企業的投資和發展。政府通過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就業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城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讓中小企業在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既獲得充足、穩定的人力資源,也獲得了寬松、有效的政策環境。
總之,在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通過強化宏觀調控、消除制度阻隔、加快法制進程、倡導人文關懷等措施,保障農民工的國民待遇的落實。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將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打破戶籍壁壘,促進社會的民主化、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農民工市民化有利于轉變中小企業發展的思想觀念。長期以來,一些企業存在著發展誤區。對企業來說,農民工的到來帶來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企業不愿承擔農民工醫療、工傷、住房等方面的保險支出,不少企業對由農民工轉化而來的新產業工人缺乏起碼的尊重和保護,導致農民工的收入長期被拖欠。而給予農民工平等的競爭權則意味著企業要提高勞動成本,產品將失去市場競爭力。由于農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業就業,企業主為減少企業成本,通常以口頭協議代替書面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比較普遍,發生勞動糾紛后,調查取證比較困難。
農民工從進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始打工的。首先是就業范圍的限制,具體表現在就業范圍限制、工資水平低下、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過長、勞動環境較差、工傷事故得不到有效解決等等。其次是經濟權益的歧視,農民工的各項經濟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別是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現象較為突出。再次是管理收費的歧視,存在各種各樣門類繁多的收費項目。“但是農民工以其能吃苦、肯出力、勤奮進取、任勞任怨而又廉價,獲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站住了腳跟,以后逐漸擴展。”在很長時間內,人口眾多、勞動力便宜、市場容量大,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特點,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地域去向是城市,職業去向是非農業,農民進城的條件是獲得穩定收入的就業崗位。從現實情況看,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就業機會少,國有企業改革正被冗員和失業困擾。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現實選擇是城鎮中小企業和自行創辦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有利于吸收農業勞動力。
因此,中小企業應轉變思想觀念,對企業員工和農民工一視同仁,充分認識到農民工已成為新產業工人階層。企業員工和農民工的同臺競爭,不僅使企業員工增強了危機感,也使農民工增強了主人翁意識,農民工與企業風雨同舟,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為此企業應努力充當新時期合格的企業公民。“企業公民”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盛行的用來表達企業責任的新術語,其核心觀點是,企業的成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企業在為社會提供經濟價值的同時,需要向社會顯示他們應當承擔的責任;企業在獲取經濟利益的時候,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回報社會。“企業公民”建設的目的是尋求企業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契合點,達到互惠與雙贏。因此,要善待企業職工(特別是農民工),企業要尊重和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了增強農民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企業政工人員和管理人員也應利用各種手段,采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幫助農民工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提高主人翁意識,增強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