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高職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簡稱,說起高職這個概念,此詞匯可謂是我國的專利,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其淵源并不是很早,大概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短期職業大學興起的產物。
教師職稱改革如火如荼進行中,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我國實現“人才強國”戰略和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技術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承接世界制造業向中國轉移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期刊VIP職稱投稿網了解到:在2005年11月份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指出,當前我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兩個大的變化,社會勞動力就業需要加強技能培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培養更多的高級技工,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提高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要深化教學改革,注重學以致用,搞好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訓練。
職業教育要面向企業,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要提高職業教育水平,關鍵要有一支師德好、技能強、素質高的教師隊伍,要培養和造就這樣一支素質過硬的高等職業技術師資隊伍,首先要改革現行的一些不合理制度。目前就要改革現行職稱評審中的一些不合理現象,保證職稱評審制度的合理、客觀、公開、公正,使職稱評審成為提高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一個有力的手段。目前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改革。
1.改革現行的職稱評審體制,與普通高校教師職稱分開評審,采用不同的評審體制、不同的評審標準、不同的評審條件。那種與普通高校“一刀切”“一個模式”的做法不可取,只會助長高職院校的教師為了評上高級職稱也去放松教學,整天忙于拼湊論文,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很不滿意。
只有實行分開評審才能真正體現這兩類學校在辦學方針、培養目標與教學方法上的差別,也才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目前對兩類學校實行的統一評審的體制對高職院校來說是很不公平的,也體現不出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普通高校,在評審時可以注重理論與科研方面的要素,但對高職院校來說則是完全沒有必要,或者說不應該以此為主要依據。
2.改革現有的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的標準與條件。在評審標準中增加能反映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的內容,減少或剔除與高職院校辦學特色不相符的科研成果與論文的要求,加入能反映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操作與技能方面的素質考核內容。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操作型的應用人才,不是培養研究型和理論型的創新人才,所以在評審職稱時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拿出一定質量和數量的文章,實在勉為其難,只能助長學術腐敗,對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并無好處。凡是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說,他之所以沒有發表論文,是因為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教學上,為學生答疑、補習占據了他的大量業余時間。
3.改革現行的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名稱或稱號。實行相關行業的職稱名稱或稱號,以強化技能特色,營造職業技術氛圍。現行高職院校的教師職稱沿用普通高校教師職稱的名稱,分別是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這種名稱更多的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衡量的,并不能或完全沒有反映出教師所應掌握的專業技能操作水平與熟練程度。
如果是普通高校,由于對教師沒有這方面的素質要求,所以用這些純理論性的名稱稱呼是恰當的,而對高職院校來說就不合適,因為高職院校的教師更強調的是具備行業技能操作水平與技能,對理論性素質要求相對來說較弱一些,所以用這些稱呼與其對教師的要求并不相融。相反如果用相關行業的職務資格名稱則更相稱一些,也能反映高職院校的職業性特點,比如會計師、審計師、工程師等,而會計學教授、審計學教授、物理學教授等對高職院校來說顯得有些不協調。
4.改革現行的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審與管理的機構。由目前的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委會改由相關行業里的技術能手與行家里手或行業協會組成的評委會來組織評審。評選的方法也由看論文、審科研項目改由現場操作演練,看技術掌握程度與熟練程度,看故障的排除技巧與技術改進等實踐環節的方法來進行測試評審。
如此評選出來的高職院校教師才是真正的懂技術、會操作的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才是真正的雙師型教師;由這樣的教師培養出來的高職學生,才是真正的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實現學生零適應期的就業,才能實現學生“進得課堂、下得車間”。
5.改革現行的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管理辦法。徹底廢除職稱終身制制度,采取目前相關行業執業資格準入制度和定期年檢制度,實行每兩年或一年考核或年檢一次的做法。以督促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和技能水平,避免躺在老本上面吃老本而跟不上技術變化與更新的要求。對取得了高職教師資格卻長期不執業的教師注銷其職稱資格,如要想重新執業就必須重新取得教師職稱,以避免知識老化、技術陳舊所帶來的無形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