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瑕的,這就應該給人們批判的權利,這樣才不至于當局者迷。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夢境當中,更不能以權利高自居當一個權限狗,只允許人們夸獎自己,友善的批判聽不進去。這是獨裁,獨裁沒有好下場。
批判我國現行職稱論文發表評審制度弊端
1.陳舊過時的評審手段,變相鼓勵造假。目前不少單位的職稱評審領導小組,依然按照實行了多年的條條框框進行評審,要求參評者有論文、有著作。實際上,就是評審領導小組的成員,對于申請評定職稱的人,他們應該是了解的,要考核他們的真實能力、水平,并不是很困難。
可是,假論文拿來了,假著作拿來了,居然還都能派上用場。原本知道某些人不該評上中、高級職稱,為什么不堅持評審原則呢?道理很簡單,評職稱和用人是兩回事。你說張三的論文是花錢買的,不該評上副高職稱,那張三就會舉報李四的著作是假的,李四就該評上正高職稱嗎?這樣一來,也許連評審委員會一幫人的“老底”也會被揭發出來,大家臉上都不好看。還是全都睜只眼閉只眼吧!于是,造假之風日盛。
2.職稱變成了“待遇”,與使用人才嚴重脫鉤。不少單位的職稱評審,不是嚴格按照職稱評審條件進行嚴格把關。他們屈從于“官本位”的高壓,對于能夠擔任中層領導職務者,一般全可以享受副高職稱。以此類推,高級行政領導,一律全享受高級職稱。
沒當上官的工作人員,熬夠了年頭給個中級職稱就算混得不錯了。職稱評審的領導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要求他們公平公正,那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簡單,他們占著高級職稱本身,就是典型的不公正。職稱一旦和職務緊緊掛鉤,就失去了職稱存在的意義。這樣做,職稱的貶值是不言而喻的。因為,即使是稱職的領導,甚至各方面評價都不錯的高級領導,絕對和獲得高級職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讓行政領導頭頂高級職稱的“帽子”,是職稱評審的悲劇。
3.職稱的“近親繁殖”讓職稱評審走進了死胡同,最終無路可走。絕大多數單位的職稱評審,不是優中選優,更不是寧缺毋濫。他們居然怕浪費了“名額”,以“破格”的名義,降低職稱評審標準,把根本不夠標準的人,突擊拉進中、高級職稱隊伍。
趁此機會,一些評審“要員”大搞權錢、權色交易。不少庸人、弱智、低能者紛紛獲得了中、高級職稱。除了在同學聚會的飯桌上有了吹噓自己的“資本”,社會上增加了許多遭人“白眼”的冒牌貨色。職稱幾年評審一次,評上的人素質卻越來越差,可就是這樣,仍是照評不誤,職稱評審能不走下坡路么?
4.中高級職稱淪為“低能者”的代名詞,是這個時代的悲哀。誰也不否認,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才輩出應該是社會的正常現象。如果人們發現,那些有高級職稱的人,全是一些“吃嗎嗎香,干啥啥不行”的主兒,而沒有高級職稱的人,既是實干家,又是飽學之士。那這樣的職稱評審結果,就不是很可笑的事情了,那將是極其可憎了。社會不公真的到了那樣的程度,那將是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