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春小麥新品種銀春10號(原代號SPYC8-1)為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春小麥銀春8號搭載我國首顆航天育種衛星“實踐八號”,經太空誘變,多年選育而成。2014 — 2015年參加甘肅省西片水地春小麥品種區域試驗,2 a 10點(次)平均折合產量為7 979.7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8.57%。 2016年參加甘肅省西片水地春小麥生產試驗,5試點平均折合產量為7 701.3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6.72%。銀春10號屬春性普通小麥,生育期94~103 d,株高85~96 cm,平均穗粒數38粒,平均千粒重48.6 g,容重830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45.1 g/kg,濕面筋293.0 g/kg,沉淀值31.5 mL。輕感條銹病、白粉病,豐產、穩產性好,適應性廣,品質優良。適宜在甘肅沿黃灌區、河西灌區及生態條件相似的春麥區種植。
關鍵詞:春小麥;新品種;銀春10號;高產優質;選育
推薦閱讀: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經濟管理問題與對策分析
小麥是甘肅省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33.3萬hm2[1 - 3 ],近年來由于種植結構的調整,壓糧擴經、壓夏擴秋及玉米制種面積的增加,加之小麥種植效益較低,小麥播種面積不斷壓縮,已低于100萬hm2[4 - 5 ],對全省主糧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在小麥播種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提高單產是彌補小麥播種面積下降的重要途經[6 ]。甘肅小麥單產近年來基本穩定在2 775 kg/hm2左右,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有較大的提升余地[5 ]。努力提高小麥單產,選育高產、優質高效的小麥新品種是育種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對促進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經多年研究,選育出了高產、穩產、優質、適應性廣的春小麥新品種銀春10號。 2017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銀春10號,審定編號為甘審麥20170004。
1 選育經過
銀春10號是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春小麥銀春8號搭載我國首顆航天育種衛星 “實踐八號”,經太空誘變,多年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2006年由白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提供種子,通過中國農業科學院航天育種中心審查,搭載于我國航天育種衛星“實踐八號”,衛星在軌運行15 d(9月9日至9月24日),于2006年9月24日在四川遂寧成功返回,搭載種子順利回收。2007年開始地面選育,在變異群體中選擇變異單株,形成選種群體,以后繼續進行單株選擇,直至選擇出穩定品系,開始參加品鑒試驗、品比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具體選育經過如下。
2006年:銀春8號種子衛星搭載。
2007年:開始地面SP1代選擇。從YC8中選擇變異單株形成選種群體。
2008年:開始地面SP2代選擇,代號SPYC8,形成選種群體。
2009年:開始地面SP3代選擇,代號SPYC8-1,表現優良,形成穩定株系。
2010年:開始地面SP4代選擇,對SPYC8-1進行株系觀察,表現優良,形成穩定品系。
2011 — 2012年:參加品鑒試驗。
2013 — 2014年:參加品比試驗。
2014 — 2015年:參加甘肅省西片水地春小麥品種區域試驗。
2016年:參加甘肅省西片水地春小麥生產試驗。
2017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
2 產量表現
2.1 品鑒試驗
2011 — 2012年在白銀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場進行的品鑒試驗中,銀春10號2 a平均折合產量6 736.95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20.2%。其中2011年平均折合產量6 706.5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20.45%,居54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2012年平均折合產量6 767.25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19.94%,居28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
2.2 品比試驗
2013 — 2014年在白銀農業科學研究所試驗場進行的品比試驗中,銀春10號2 a平均折合產量6 872.4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8.67%。其中2013年平均折合產量6 789.0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9.24%,居12個參試品種(系)的第1位;2014年平均折合產量6 955.65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8.14%,居11個參試品種(系)的第2位。
2.3 區域試驗
2014 — 2015年參加甘肅省西片水地春小麥區域試驗,銀春10號2 a 10點(次)有9點(次)增產,1點(次)減產,增產點率為90%;平均折合產量7 979.7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8.57%。其中2014年平均折合產量8 263.95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10.90%,居13個參試品種(系)第1位;2015年平均折合產量7 695.45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6.18%,居11個參試品種(系)第5位。
2.4 生產試驗
2016年參加甘肅省西片水地春小麥生產試驗,銀春10號5試點折合產量5 370.15~ 9 049.5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3.70%~10.55%;平均折合產量7 701.30 kg/hm2,較對照品種寧春4號增產6.72%,居5個參試品種(系)的第3位。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學特性
銀春10號屬普通春小麥,幼苗直立,葉色深綠,生育期94~103 d,株高85~96 cm。長芒、白穗、長方穗形,穗長8.5~9.6 cm,穗粒數35~42粒,平均為38粒。籽粒橢圓形,白色、角質,千粒重42.60~55.26 g,平均48.60 g。熟性適中,株型緊湊,穗層整齊,成熟期落黃好,綜合性狀優良。
3.2 抗病性
2015年經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蘭州溫室進行苗期混合菌接種鑒定和甘谷小種圃成株期分小種鑒定,銀春10號苗期對混合菌表現感病,成株期除對貴22-14免疫,總體抗病性表現感病,但嚴重度均在20%以下,病情相對較低。
3.3 品質
2016年經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測定,銀春10號容重830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45.1 g/kg、濕面筋293.0 g/kg,沉降值31.5 mL。經粉質儀分析,吸水量61.9%,形成時間7.9 min,穩定時間7.0 min,弱化度121 F.U,粉質質量指數118 mm,評價值66,最大拉伸阻力425 E.U,延伸性167 mm,能量92.6 cm2。品質指標達到國家優質中強筋小麥質量標準,適宜加工面條、餃子、饅頭等食品。
4 適種區域
適宜在甘肅沿黃灌區、河西灌區及生態條件相似的春麥區種植。
5 栽培技術要點
5.1 平衡施肥, 施足底肥
播前施足底肥,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氮磷鉀配合。一般施N 225~270 kg/hm2、P2O5 90~135 kg/hm2、K2O 60~75 kg/hm2,同時配施優質農家肥30 000~45 000 kg/hm2做基肥。
5.2 適期早播, 控制播量
早播早發芽,有利于幼苗根系生長。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4 °C左右時可頂凌播種,沿黃灌區3月上中旬播種,河西灌區3月中下旬播種,播后及時鎮壓保墑。適宜播量為634.5萬~702.0萬粒/hm2,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后期管理被動。播種時每種植8~10行小麥留1寬行,有利于光合作用和通風透光,也便于后期田間管理。
5.3 節水灌溉, 合理灌水
適當控制灌水,實施節水灌溉,可降低生產成本,又有利于防止倒伏,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育期灌水3~4次,分別在3葉1心期、拔節期、抽穗灌漿期和乳熟期。灌苗期水時(3葉1心)視苗情追施N 48~70 kg/hm2。適時灌好麥黃水(乳熟期),確保千粒重的提高。
5.4 病蟲害防治
及時防治雜草和病蟲害,并且注意用藥劑量,以防對小麥產生藥害。蚜蟲用10%吡蟲啉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噴霧防治。條銹病和白粉病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黑穗病播前用種子量的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拌種防治。
5.5 適期收獲
蠟熟后期及時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防止霉變。
參考文獻:
[1] 楊文雄,楊長剛,王世紅,等. 甘肅省小麥生產技術發展現狀及建議[J]. 中國種業,2017(10):14-18.
[2] 楊文雄. 中國西北春小麥[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3] 楊祁峰,柴宗文,李 福,等. 甘肅省優質專用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 甘肅農業科技,2008(7):45-47.
[4] 化青春,楊文雄,袁俊秀. 甘肅省小麥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J]. 甘肅農業科技,2016(5):64-66.
[5] 劉效華,虎夢霞,王世紅. 甘肅小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 甘肅農業科技,2010(7):48-49.
[6] 馬小樂,李葆春,孟亞雄,等. 春小麥新品種甘春26號選育報告[J]. 甘肅農業科技,201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