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近年來,中國的理論界和學術界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該文主要是梳理了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演變,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對策建議的研究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綜述
《農民科技培訓》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鄉風文明、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而高素質的農民則是“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前提。因此,加強農村干部、農民和新型主體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
1 新型職業農民相關概念的演變
“新型職業農民”一詞于2012年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當時國家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并將其納入國家系統工程,以解決現代農業人力資源支撐問題。2013年的“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新型職業農民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它主要包括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專業農民。”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相關政策文件來看,期間經歷了農民、職業農民、新型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4個概念。每個概念的產生都離不開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背景和發展需要,新型職業農民是對原始概念的繼承和超越。提到“農民”一詞,更多的把它與身份相聯系,即“傳統農民”“身份農民”,這一概念是基于國家戶籍管理體制的改革背景下提出的。職業農民也可稱為“專業農民”,是在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專業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它不受地理和戶籍的約束,打破了城鄉界限;自主選擇、甘愿為農、以農為榮;具有強烈的市場意識,能借用科學文化知識和信息技術的力量。新型農民是在國家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背景下提出的另一個概念,指“從事現代農業的農民”,所指的是比職業農民更大的范圍。而新型職業農民是專業農民和新型農民二者的結合。在對相關概念演變的梳理中,筆者更傾向于2個80%的說法,即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是指80%的時間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80%的收入來源于農業收入。
2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綜述
近年來,學術界對新型職業農民問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內涵、培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對于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學者們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訓體系不完備;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不符;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化;資金投入不足、不均衡。在管理和體制問題方面,主要集中在缺乏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監管機制和評估體系不完善等問題上。如韓娜等認為:在培育過程中主要存在農民素質不高、數量少、思想落后;培育機制不健全;培育內容缺乏針對性等問題[1]。陸曉偉等主要從培育對象、培育機制和政府扶持力度3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認為培育中存在對象不明確,參與程度不高;培育基礎薄弱,缺乏長效機制;政府的支持不足,政策實施不到位[2]。喬一凡從政府、社會和培養體系3個方面探討了培育中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政府對培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欠缺聯動和補償機制;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認識不夠,加上嚴重的城鄉社會問題導致其素質不高、數量少;培訓規模小,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師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3]。
雖然現有的研究已經討論了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關鍵問題,但方向性不夠,缺乏深度。目前,學術界尚未對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因素和培育體系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對于這一特殊人群而言,仍然缺乏有效的調查,特別是在研究遇到的實際問題,研究對象和培養方式,職業農民的道德體系,職業規劃和就業等都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的振興,農民素質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鄉村振興的水平與質量,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中堅力量,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能夠有力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因此,該問題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3 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對策建議的研究綜述
針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學者們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首先,應建立政策扶持的長效機制,提倡示范引導,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不斷創新培養模式,完善培養體系。再次,擴大培育對象的范圍,發掘返鄉創業人才、青年大學生、退伍軍人以及有志于從事農業的群體等潛力股。如侯孝愛從農民自身及外部環境出發提出:農民應該轉變傳統觀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政府應增加資金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允許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在法律框架下進行。此外,還應創新培育的模式,在培育內容的安排、培育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上結合農民的實際需要[4]。周意堅等認為:政府首先要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完善土地流轉制度,規范準入制度,完善保障機制;其次建立政府、學校、企業三位一體的培育體系,創新培育方式;再次,明確培育對象,科學合理地制定培育內容,構建一支多元化且具備豐富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5]。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我國學者從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創新資金支持機制、加強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觀點:首先,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學習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政策、法律和網絡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加資金投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確保有法可依。相關部門一方面要大宣傳力度,積極的引導,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另一方面,通過搭建教育平臺,改善教育條件,加強對農民的基礎教育,幫助農民學習相關知識,加深對政策的理解,鼓勵農民與相關部門建立雙向溝通,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鼓勵農業研究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其次,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對培育資金使用的監督和管理,加強資金運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資金在培育經費、補貼、基礎設施、師資費用、農業機械和種子費用投入等方面的合理分配。再次,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和專業農民監督評估制度,完善績效考核制度以及戶籍、社保、金融等保障制度。最后,完善跟蹤服務,搭建信息橋梁,使得農民充分了解市場信息,為其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繼續創新培育模式和內容;學習和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積極構建教育、研究、推廣相結合的教育體系。通過加強基礎教育為農業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通過科學技術研究,為農業提供先進的機器設備、種植技術,促進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不斷地提高生產率。除此之外,在培育時間的規定上要體現靈活性和時效性,內容的安排上要體現實際效果和針對性。加強3類新型職業農民的共同開發,積極創新和培育。在科技信息時代,尤其要注重探索“互聯網+培育”的新模式,利用視頻進行面對面的教學以及遠程操控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高效的利用網絡資源和教師資源,節約時間,減少中間環節,及時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有采用科學的方法,明確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因素,構建影響因素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每個因素的權重和形態進行理論研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
4 結語
綜上所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可以深化農村改革,保障糧食供給,還能增強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而農民從身份屬性到職業屬性的轉變過程中,教育投入首當其沖。從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上看,側重點在于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方面。而以著眼長遠的角度、從塑造“職業人”的目標出發,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應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培育內容應涵蓋農民在從業領域中所應具有的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等素質。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使農村居民的生活富裕,特別是使農村農民富裕,富裕的前提是工業繁榮,這需要“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管理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動“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聯系”。為此,今后必須充分發揮人才的主導作用,而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學習現代技術和管理方法,樹立現代商業理念,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使其成為未來農業的建設者和主力軍。
參考文獻
[1]韓娜,楊宏.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綜述[J].遼寧經濟,2012(11):94-96.
[2]陸曉偉,周愛軍,邵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J].現代農業科技,2016(12).
[3]喬一凡.新型農民培育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5.
[3]侯孝愛.關于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文獻綜述[J].山西農經,2015(2):38-40.
[5]周意堅,李甄,謝光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職教與經濟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