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機械工程師論文發表了糧食生產企業農作物種植情況和對策,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人們的物質追求已從溫飽逐漸轉變到對高水平生活的追求, 對于綠色農業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論文探討了糧食生產的基本情況以及存在問題。
關鍵詞:機械工程師論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服務體系;政策扶持
為全面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近年來,東海縣以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為主要對象,以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為重點環節,加快推進農機科技創新,培育壯大農機服務主體,重點突破水稻集中育供秧機械化種植、秸稈處理、高效植保、糧食產地烘干等薄弱環節,促進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經營與管理相協調,切實增強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1糧食生產基本情況
1.1 農機裝備情況
截至2017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52.15萬kW。擁有拖拉機18975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768臺,小型拖拉機14207臺;插秧機2940臺,其中高速乘坐式插秧機420臺;聯合收割機10249臺,其中玉米聯合收割機813臺;秸稈還田機4074臺;植保機械5214臺(包括靜電噴霧機);播種機4903臺,其中大型拖拉機配套的播種機3679臺;糧食烘干機700臺。有農機合作社294個,從業人員41022人。
1.2 糧食作物種植情況
全縣有22個鄉鎮,有120多萬人口,其中,農業勞動力19.05萬人。現有耕地122.35khm2,小麥種植面積76.57khm2,水稻種植面積64.62khm2,玉米種植面積14.81khm2。1.3 主要作物分布情況該縣西部10個鄉鎮為丘陵地區,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為主;東部12個鄉鎮以小麥、水稻輪作種植為主。
2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現狀
2.1 小麥生產機械化
全縣小麥機耕面積76.57khm2,機播面積73.5khm2(包括撒播),機收面積76.48khm2,總產量45.14萬t。機耕、機播、機收、機烘干水平分別達到100%、95.9%、99.9%、10%。
2.2 水稻生產機械化
全縣水稻種植面積64.62khm2,機插秧面積13.33khm2,機收面積64.55khm2,總產量57.32萬t。機耕、機播、機收、機烘干分別達到100%、95.9%、99.9%、10%。
2.3 玉米生產機械化
全縣玉米種植面積14.81khm2,機耕面積14.81khm2,機播面積9.63khm2,機收面積10.36khm2。機耕、機播、機收、機烘干分別達到100%、65%、70%、35%。
2.4 社會化服務情況
截至目前,在該縣工商部門注冊成立的農民合作社有294家,有21家合作社為國家、省、市示范社。共有合作社成員2850人。
3存在問題
3.1 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
雖然農機擁有量在不斷增長,全縣85%的農戶家中都購置一些中小農機具,但裝備結構配置不合理,新型、復合型高科技農業機械偏少,小型農機具重復購置現象嚴重。
3.2 機具利用率不高
農機具配套率較低,作業量不飽和。機具閑置時間長,造成資源浪費,嚴重影響了農機作業效率。
3.3 農機服務體系不健全
縣鄉兩級農機推廣服務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明顯不足,農機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機制還沒有形成。具備營業資格的維修網點少,且分布不合理,農機具配件供應不及時,發生故障時,得不到及時維修,影響和制約了農機具作業的正常發揮。農機大戶,農機專業服務隊、農機協會、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剛剛起步,在制度建設、內部管理、財務規范等方面存在不足。
3.4 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不高
一是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偏低。目前,全縣水稻機插秧面積只有13.33khm2,距離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基本要求(46.67khm2)還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小麥機條播技術有待提升。目前全縣小麥機播有相當一部分是撒播。撒播時種子種的有深有淺,會導致種子出苗率不高、不齊、不旺。三是玉米機械化種植、收獲水平不高。四是高效植保水平較低,高效植保機械嚴重不足。
4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奮斗目標和發展建議
4.1 奮斗目標
到2020年,全縣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達到80%,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六大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5%、80%、90%、95%、70%、80%,糧食種植、產地烘干和高效植保能力大幅提升。
4.2 發展建議
4.2.1 加大工作推進力度應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考核內容,并將工作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各鄉(鎮)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強化行政推動和督查工作力度。要結合目標任務和存在的問題,對標找差,逐項分解落實工作責任,按照既定的時間節點,倒排時序進度,加大工作督查考核力度,確保如期順利完成示范縣創建各項目標任務。
4.2.2 加強業務指導縣農機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工作指導力度,幫助各示范鄉鎮推廣應用薄弱環節農機裝備技術,合理規劃布局糧食產地烘干中心建設,研究探索新型農機經營服務主體培育和發展模式,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步伐。要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和作業標準,加快新農機、新農藝的試驗示范與推廣應用步代。要適時開展集中育秧、機插秧、秸稈還田、高效植保、烘干等關鍵生產環節技術培訓,幫助機手解決各類技術難題,提高農機作業的質量和效率。
4.2.3 注重富民增收農機部門要注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作業成本與效益分析,關注糧食市場價格走勢,及時調整相關補貼政策,讓廣大農民群眾能夠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過程中真正得到實惠,享受到政策紅利,提高農民群眾的滿意度。
4.2.4 提高水稻機插率一要大力宣傳推廣機插秧技術,提高廣大農戶對機插秧的認知率。二要實現工廠化育秧,解決一家一戶育秧容易出現的秧苗不齊、不壯、超高等方面的問題。三要做好技術指導。機插秧作業技術要求:田間水深<2cm;漏插率<5%;相對合格率>90%;傷秧率<3%。農機技術人員要跟蹤做好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工作,確保機插秧推廣取得成功,機械化技術得到應用。
4.2.5 強力推進小麥機條播在與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的旋耕機(或秸稈還田機)上,安裝小麥播種機及肥料箱,可同時完成秸稈還田、施肥、播種一條龍作業。目前,該縣共有4000臺大中型拖拉機,按每套機具每年作業36.67hm2計算,每年能完成146.67khm2小麥播種任務。
4.2.6 大力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目前,該縣玉米機播主推旱茬復式播種施肥技術。該技術具有省種、苗齊、苗壯、耐澇、抗風、高產等特點,使用效果好,農戶認可度高。
4.2.7 加強農機人才隊伍建設最近幾年,高性能插秧機、烘干機、植保機械發展迅速,農機化逐步走上“互聯網+”發展軌道。但目前該縣真正能夠全面掌握農機化技術的農機人員只有20人左右,農機修理人員嚴重不足,只有加大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
4.2.8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圍繞糧食種植、產地烘干、高效植保機械化等薄弱環節,完善農機作業補助政策,引導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
4.2.9 增加農機化基礎設施投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創建不僅僅是農機部門的事,需要農業、水利、農業開發、扶貧辦等多部門的通力配合。要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為規模化的農機作業創造條件。要支持農機合作社興建農機具庫棚,加快農村機耕道路、橋梁建設步伐,加強農機維修網點等配套設施建設。
4.2.10 培育新型農機化服務主體積極培育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服務主體,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扎實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設,著力培養一批農機操作能手。積極參加全國、省、市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培育一批依法運行、管理規范、設施配套、服務高效的農機合作社,推進訂單式、托管式、聯耕聯種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到2020年,力爭農機合作社作業服務面積占全縣農機作業面積的70%以上,發揮農機合作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主力軍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煥文.農業機械生產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2]張瑞宏.農機化運用實務[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3]朱亞東,馬建軍.大型復式播種機械的研制與運用[J].農業機械,2011(1).
[4]伍林海.小麥種植機械化技術[J].南方農機,2010(6).
作者:孔現川
推薦閱讀:《糧食與飼料工業》是國家糧食局主管、國家糧食儲備局武漢科學研究設計院主辦的集糧食與飼料工業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術期,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用刊,并獲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技術類一等獎、原國內貿易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湖北省優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