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轉化的物質(礦物質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氣環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文章發表在《能源與節能》上,是能源工程師工業期刊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能源,能源管理,管理機構改革
“能源”這一術語,過去人們談論得很少,正是兩次石油危機使它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各國都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
目前關于加強能源管理機構,流傳著三種說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員會,由一位國務院副總理牽頭;此外,還有可能在國家發改委之內將能源局升格為副部級單位,以加強能源管理工作的協調。
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提出,中國煤炭產量不要超過10億噸為宜。當年,煤炭產量最后的統計結果是9.98億噸。2003年,中國煤炭產量已經達到16.67億噸。2004年,預計產量將達到19億噸.但是,在煤炭產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2004年中國出現了能源嚴重短缺現象。
能源短缺這一問題實際從2003年下半年已經開始出現,到2004年則發展得更為明顯和尖銳。總的表現是缺電、缺煤、缺油,媒體稱之為“煤荒、電荒和油荒”。一時間,“中國是否出現能源危機”成為熱門話題。對此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認為,中國還沒有出現能源危機,但是出現了能源危機的征兆和早期的現象。
之所以說,不能稱之為能源危機,是因為能源問題還沒有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的影響,生產和生活雖然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主體經濟活動還在正常進行,經濟仍然高速增長,我們并沒有出現崩潰式的景象,而是一種短缺性的情形,而這一問題是可以得到解決的。如果能源危機出現,則經濟會陷入蕭條。
如上所述,盡管中國煤炭產量進一步提高,煤炭出口與日俱增,但因為國內需求旺盛,2003年中國煤炭出口量已經加以控制,有可能比去年還要降低。然而,從GDP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上半年只有9.7%(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那么理論上能源供應應能滿足經濟需要。但實際情況確實出現能源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我估計,中國經濟增長可能遠遠高于9.7%。實際上,各省的增長速度都遠遠超過9.7%。
在GDP數字后面,我們要看到,一些重要的、高耗能產品的增長速度驚人,高達20%乣30%,如鋁材、電解鋁、鋼材、鋼等。因此,對能源需求顯得很急迫。而這是造成今年能源短缺的真正原因。
那么,這是能源沒有作好規劃的問題嗎?恐怕并非如此,而是經濟增長過快,導致能源增長無法跟上經濟發展速度。能源供應增長受到種種條件約束,不可能無限增長,一是國內新增供應有限,二是國際供應無法控制,而經濟增長必定受到能源增長制約。因此,2003年中央出臺的一些宏觀調控政策,一定程度上及時緩解了能源供求矛盾。
針對能源緊張問題,中央的解決思路是:首先調控經濟增長速度,同時對高能耗產品增長速度和出口要嚴加控制,一些出口退稅政策被取消。在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后,鋼材、電解鋁等產品增長速度下降,但之后又有一定反彈。因此,2005年需要繼續貫徹中央宏觀調控的精神。2004年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再次強調了這一問題。
2004年的能源短缺問題,也引起中央政府開始注意到能源管理這一個重要問題。自從新一屆政府上臺以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聽取能源工作匯報已經不下三次。而這是前所未有的。中央也意識到加強能源管理機構的重要性。目前,關于這方面流傳著種種說法:第一,成立能源部;第二,可能成立能源委員會,由一位國務院副總理牽頭;此外,還有可能在國家發改委之內將能源局升格為副部級單位,以加強能源管理工作的協調。
可喜的是,中央對于保證石油供應安全已經給予很高重視。今年,國家領導人出訪,多數時候帶有開拓能源供應相關人員,可謂前所未有。但是,要從國外獲得更多的石油資源并非輕而易舉,比如安大線經過多年談判,最終變成一條支線。類似這種問題相信還會繼續出現。
此外,國際政治風云變幻,也可能影響中國已經獲得的一些石油資源。比如中國在蘇丹的石油開采工作比較順利,但假如美國對蘇丹制裁,則中國的石油供應會受到影響。各國民族主義的出現也是值得警惕的風險。對以上問題需要中國及時應對,這也離不開一個強力領導機構的支撐。
2005年,預計中國能源供不應求的情況還會持續存在一段時間。2003年以來,由于電力短缺,電力裝機容量上馬很猛(中國的訂單到處飛,全球發電設備制造商滿心歡喜),一年投產機組在5000萬乣6000萬千瓦左右,需要新增發電用煤9000萬乣1億噸。但由于煤炭產量提高不僅僅是一個開采的問題,還牽扯到運輸能否保證的問題。因此,預計2005年電力供應還會有一段時間的緊張,但估計到下半年就會有所好轉,因為在今年裝機容量投產5000萬的基礎上,明年預計還會有幾千萬裝機容量投產,預計到2007年電力供應短缺情況基本緩解。
但是,電力問題緩解的同時,能源問題并不會就此消失。2003年,中國進口石油9000萬噸,今年可望達到1.2億噸。而石油消費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有力政策措施,供需矛盾問題還會進一步加劇,因為交通運輸用油問題很難一時緩解。因此,這需要一定的產業政策來加以控制。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源工程師工業期刊發表須知:《能源與節能》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山西能源研究會,山西節能研究會共同主辦、以及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大力支持的優秀能源綜合科技類學術期刊。該刊創刊于1996年,2011年由原《山西能源與節能》雜志更名,本刊堅持科學發展觀,關注我國能源經濟現象,報道能源與節能領域最新科研成果,探求我國該領域的方針 、政策和發展戰略,積極普及節能知識。同時為從事教學、管理、科研、以及廣大一線工作的技術人員就能源、環保及節能等相關問題提供了一個政策研討、理論交流及節能和環保等新技術推廣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