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可持續發展與建筑節能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能源時間:瀏覽: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與環境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并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組織和輿論的極大重視。
1989 年“聯合國環境發展會議”(UNEP)專門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 認為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戰略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1)走向國家和國際平等;(2)要有一種支援性的國際經濟環境;(3)維護、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資源基礎;(4)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和考慮。
總之,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
1.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根本區別,發展是集社會、科技、文化、環境等多項因素于一體的完整現象,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
(2)發展的可持續性,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3)人與人關系的公平性,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4)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人類必須建立新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與之和諧相處。
1.3可持續發展戰略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中國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紀議程》等文件的莊嚴承諾。1994年3月25日,《中國21世紀議程》經國務院第十六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首次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定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
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2、建筑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1建筑節能的概念
建筑節能,是指建筑在規劃、設計、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通過采用新型墻體材料,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加強建筑物用能設備的運行管理,合理設計建筑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風、給排水和通道系統的運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動。
與建筑相關的能源消耗包括:建筑材料生產用能、建筑材料運輸用能、房屋建造和維修過程中的用能以及建筑使用過程中的建筑運行能耗。建筑運行的能耗,即建筑物照明、采暖、空調和各類建筑內使用電器的能耗,將一直伴隨建筑物的使用過程而發生。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建筑材料和建造過程所消耗的能源一般只占其總能源消耗的20%左右,大部分能源消耗發生在建筑物運行過程中。因此,建筑運行能耗是建筑節能任務中最主要的關注點。按照節能建筑分類,建筑分為工業建筑和民用建筑,其中民用建筑又分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由于工業生產用建筑的能耗在很大程度上與生產要求有關,并且一般都統計在生產用能中,本文僅討論民用建筑(既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運行能耗。
2.2建筑節能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
近30年來建筑節能已成為建筑領域的世界性大潮流,這一潮流的直接原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而更深刻的原因則是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建筑熱環境的改善等社會需要。目前,世界平均建筑能耗占總能耗的37%,其中,包括采暖、通風、空調、照明在內的民生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80%以上。
改革開放后,我國建設事業發展迅速,尤其是近年住房制度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住宅產業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每年新建房屋17億~18億平方米(城鎮居住建筑4億~5億平方米,公共建筑4億~5億平方米,鄉村居住建筑7億~8億平方米),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約兩個百分點,并極大地提高了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增長迅猛。
建筑能耗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照明、炊事、家用電器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調能耗約占60%~70%。目前我國建筑的能耗占到整個社會能耗的30%左右,公共建筑能耗又是居住建筑能耗的十倍,每年我國新建幾十億平方米的建筑,我國90%的存量建筑都是高耗能的建筑。我國的單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氣候條件下發達國家高出兩到三倍。
目前,我國的能源形勢是相當嚴峻的。我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0%,已探明的煤炭儲量只占世界儲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氣僅占1.2%。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能源生產國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不到1噸標準煤,不足世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2.4噸標準煤的一半,僅為發達國家的1/5~1/10,但是建筑用能比例顯著增加。建筑節能的核心是減少建筑耗能,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所居住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建筑能耗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視,節約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關注,在我國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能源問題將成為目前的熱門話題,我們必須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出發,使建筑盡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資源,降低對外界環境的污染,并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適、與自然和諧的工作及生活空間。所以降低建筑能耗,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2.3可持續發展理論對完善建筑節能技術具有指導作用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人們選擇了建筑節能;反過來,為了實施好建筑節能,必須利用可持續發展理論,協調處理建筑節能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建筑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在能源危機陰影的籠罩下,各發達國家建筑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能大有提高,采暖、空調和照明的設備與技術日益進步,人們越來越能夠在更為優裕和舒適的室內環境中生活與工作,人類建筑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由于對可持續發展和建筑科學技術認識掌握的局限性,人們未曾料到,與這種文明與進步相伴而來的是一系列嚴重的負面影響:
①在一些密閉的建筑物的空氣中,含有塵埃和細菌以及從建筑材料、家具和辦公用具中釋放出來的千百種揮發性有機物,使人體器官受損,影響公眾的健康和生命;
②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幾千萬棟建筑,要消耗掉幾十億噸林木、磚石和礦物材料,造成森林的過度砍伐(目前世界森林覆蓋率只有22%,而且很不均衡),材料資源的大量開采,帶來土地的破壞,植被的退化,物種的減少和自然環境的惡化;
③住宅與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調、照明和家用電器等設施消耗了全球約1/3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而這些化石燃料是地球經歷了億萬年才形成的,它將在我們這幾代人中間消耗殆盡;
按照可持續發展理論,節能建筑的設計思想應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環境的自然能源和條件,在盡量不用常規能源的條件下,創造出人們生活和生產需要的室內外環境。節能建筑的設計關系到三方面的研究內容:當地氣候特征,室內環境的設計要求,以及建筑物的結構特征。
當地氣候特征指當地一年四季室外氣象條件,如空氣的溫濕度、風速和風向、日照率、降雨量、積雪等。在冬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可以考慮太陽能的利用,如被動式太陽房、太陽能集熱器。夏季日照率大的地方則要考慮建筑物的有效遮陽措施。夏季晝夜溫差大的地方,可以利用建筑物的蓄冷特性進行自然冷卻。
室內環境的設計要求包括對室內空氣溫濕度的要求。傳統的設計方法要求空調建筑的室內環境必須維持在一個比較狹窄的溫濕度范圍,如溫度在25~28℃之間,相對濕度在50%~70%之間。空調設備的容量是根據維持整個空調要求的溫濕度值來決定的。近年來大量空調建筑的使用已帶來所謂空調建筑綜合癥的問題,那長期生活在空調建筑中的人出現的某些癥狀,如鼻塞、頭昏、打噴嚏、耳鳴、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癥狀,以及一些皮膚過敏的癥狀,如皮膚發緊發干、易過敏、皮膚變差等等。這是由于空調建筑的室內環境比較穩定,空氣溫濕度變化小;另一方面由于空調建筑的密封性好,室內空氣品質差,人們得不到足夠的新鮮空氣。
目前各國都在極力提倡Free Cooling Building等利用自然冷卻的非空調建筑,通過合理設計和使用管理,某些氣候地區完全可以不使用常規能源而維持建筑環境達到設計要求,這種建筑就是所謂的“零能源”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s)。室內環境的設計應建立在對人體熱舒適性研究的基礎上。有關研究指出在室溫不超過30℃房間,完全可以通過風扇提供的動態風來維持人體的熱舒適。即使需要空調的房間,也可以采用區域空調的辦法來維持人體所在工作區的熱舒適性,而沒有必要維持非工作區的溫濕度。可見采用區域性動態空調的方法會大大降低建筑物空調的能耗。
建筑物的結構特征指建筑物的造型、朝向、圍護結構保溫情況,外墻外窗的遮陽情況,以及建筑空間的通風換氣情況。合理的建筑結構應該在夏季有效地組織通風和防止太陽照射,減少室內過熱和潮濕;在冬季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對外墻外窗進行保溫,提高室內溫度;在過渡季有效地利用室外空氣進行通風,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有關調查指出,位于同一地方的相同類型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結構的不同會導致能耗指標相差超過一倍。
 建筑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及應用為建筑節能多因素協調提供了可能。建筑自動化指建筑設備系統(如供熱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運輸系統、消防系統、保安系統、辦公系統、通訊系統等)的監測、管理、運行和控制的自動化。智能大廈的基礎是通訊自動化系統CA、辦公自動化系統OA、大樓自動化管理系統BA、消防自動化系統FA和信息自動化系統MA的有機統一。建筑自動化要求建筑設備系統的合理設計、有效使用以及運行控制過程中的能量節約,以保證建筑設備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環境的同時,達到初投資、運行費和維修服務費最小的優化目標。
建筑自動化不僅是實現低能耗建筑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建筑安全、舒適和適應性的保證。隨著建筑物規模的增大,對整個建筑物的規劃、設計和管理越來越像是對一個城市的規劃、設計和管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建筑自動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
由此可見,節能建筑應是一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建筑,應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這樣的建筑節能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實質要求。
 
結論
節約能源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落實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因此,建筑節能是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正確運用可持續發展理論來指導建筑節能的實施,是建筑節能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根本保證。我國建筑節能處于跨越式大發展的轉折年代,面對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生態破壞、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峻問題,建筑節能工作者肩負著艱巨的歷史重任。建筑節能工作者應充分理解運用可持續發展與建筑節能的關系,按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高尚的科學倫理觀念為指導,研究建筑節能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拓進取,積極促進建筑技術的進步和建筑產業的發展,為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1994.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530號. 《民用建筑節能條例》。
[3] 鮑健強 等編著.《自然辯證法導論》.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8.9。
[4] 韓英 編著.《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測度方法-當代建筑節能理論與政策論叢》.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1。
[5] 遼寧省環境科學學會 編.《節能環保與可持續性發展》.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7。
[6] 楊維菊 編著.《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筑與節能技術》.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8。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望城县| 呼玛县| 高密市| 泰宁县| 永平县| 红河县| 开鲁县| 平度市| 元朗区| 浦城县| 象州县| 奉化市| 柘荣县| 大同县| 巴中市| 宁陵县| 崇仁县| 普兰店市| 济宁市| 天台县| 元氏县| 富民县| 于田县| 左云县| 长宁县| SHOW| 苏尼特左旗| 德兴市| 平度市| 洛宁县| 高要市| 深州市| 论坛| 石阡县| 会理县| 鱼台县| 张北县| 洪湖市| 嵩明县| 兰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