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長慶油田開采區域位于鄂爾多斯盆地,我部主要礦權區域位于吳起縣和定邊縣,屬于典型的超低滲透區塊。在滾動建產過程中存在區塊小、邊遠、注水井數量較少、油井液量不足、征地困難、建設費用高、周期長等一系列問題,建產前期是否建設常規的注水站、集油站等存在較大的變數。因此,采用橇裝裝置非常有必要。
關鍵詞:數字化橇裝;超低滲透;地面建設;
Abstract: There is a block of small, less remote, the number of injection wells, the well fluid volume, difficulties in land acquisition, construction costs, long life cycle and a series of questions in rolling to buil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 is a big variable in whether to build the prenatal perio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water injection station and gathering station. Therefore, the use of skid-mounted device is necessary.
Key words: digital skid mounted; low permeability; surface construction
一、存在的問題及提出的方案
我部地處黃土高原,油區內溝壑縱橫,地形極其復雜,油田開發難度較大。在油田滾動開發過程中,存在著部分邊遠小區塊,注水井數較少,配注量低;受地形地貌限制,原油無法集輸,且液量較低,井口回壓較大,建設常規增壓點、注水站存在風險。通過調研和計算,我部開始大量采用橇裝裝置集輸、注水、降回壓,解決了上述一系列問題。自2009年至今,陸續建設了橇裝增壓集成裝置5套,井口降回壓裝置3套,智能橇裝注水裝置12套。
二、橇裝增壓集成裝置的應用
傳統的常規標準增壓點站內通常布置有加熱爐、外輸泵、分離緩沖罐、氣液分離器、進油總機關、收球筒等主要設備,并且需要建設配套的主體建筑和值班室、宿舍等,各設備功能單一且特點各有不同,設備之間的距離需要嚴格的遵循場站設計相關防火規范安全距離進行布置,占地較大,約2300㎡。同時由于設備較多,需要的操作人員為6-8人;采用集成橇裝裝置,將加熱、緩沖、分離三合一設備、輸油泵、儲油罐以及控制系統4部分集成于一個很小的橇裝結構上,實現了對油氣混合物加熱、緩沖、分離、增壓等常規增壓站應有的功能(如:圖1),并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多種工藝流程一鍵式切換。該裝置結構緊湊,造價較低,使油田生產流程得到簡化、優化,減少了由于管線連接多個設備造成的中間熱能損失。模塊化構造,操作和檢修程序得到簡化,而且便于標準化建設,有效縮短建設周期,提高工程建設質量。
以劉一增橇裝集成增壓裝置為例,目前堡子灣南耿312區塊10個井場41口油井的流程接入進該增壓橇,單井平均日產液2 m³/d,全天液量約80m³/d,橇裝裝置設計外輸能力為120 m³/d,該橇裝裝置即滿足了該區塊的生產需要又為將來滾動建產留有余量,同時該集成裝置可以滿足多種工況要求,配有遠程終端控制系統(RTU),集成井站通過實時數據采集,電子巡井,危險預警、生產指揮等功能,對裝置及所轄井場生產情況完全實現了實時監測和數據上傳。同時通過油氣混輸使伴生氣的利用最大化,節約了能源,減少了排放,保護了環境。與原有的常規增壓點相比,節省占地約1050㎡(如圖2),工程造價降低20%,工期由常規增壓點的45天縮短至25天,同時在生產運行中節省人力4人。實現了以集成化、數字化、橇裝化為特點的一級半布站,降低了工程投資,節約了寶貴的土地資源。
三、智能橇裝注水裝置的應用
隨著油田不斷滾動擴邊開發,注水井數量較少的開發實驗小區塊和注水干線未到達的邊遠區塊越來越多。針對這個現狀,我部采用臨時橇裝注水設施進行配注,一般情況下,一套橇裝注水裝置可以滿足10-12口注水井的配注任務。目前已經陸續引進了十余套橇裝注水裝置,主要集中在新255、塞265、新71等偏遠小區塊。
橇裝注水裝置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為設備成橇(含注水泵、喂水泵、加藥裝置、配水閥組、控制箱),水罐單置;第二種為水箱、注水泵、水處理、控制系統;第三種為增壓注水橇。三種設備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種型式的橇裝注水裝置,水罐搬遷困難,注水量,水源井來水不容易控制,智能化控制程度底;第二種型式的智能橇裝注水裝置整體設計為一個橇,可以一車拉運,整體搬遷,實現智能控制,達到無人值守的目的(如圖2);第三種型式的增壓注水橇采用高進高出增壓注水。
我部在2009年基本采用普通的橇裝注水站,主要用于吳410區塊,2010陸續引進智能化的流動注水橇,主要用于耿245區塊,解決了上述區塊的注水問題。智能橇裝注水整個流程為密閉流程。水源井來水經喂水泵喂水、精細過濾器處理達標后,通過注水泵進行升壓,由注水干線計量、調配輸送至注水管網。
同時,針對堡子灣南羅52區塊、耿230區塊、耿123區塊由于位于注水干線末端,注水壓力高、注不進等現象,高壓水輸送距離較遠,壓力損失較大,高壓水到達注水井口時的壓力不能滿足配注要求。引進了增壓注水橇,采取高進高出的模式,其流程如下:注入水由注水站直接供給,在井場增壓后通過智能穩流配水閥組控制、計量和配注單井。增壓注水橇置于井場上,有效的節約了占地面積并降低了工程投資。通過利用增壓注水橇,壓力平均提高至21.3MPa,解決了上述區塊10口長期注不進水井的配注,日均增加配注量216m³/d。
三、井口降回壓裝置的應用
在日常的生產中,通過單量液量與報表液量對比,存在部分井液量誤差較大,此現象主要集中在耿83區塊南部和吳410區塊北部,且單量液量大于報表液量。通過分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進流程井口回壓高對產量的影響。通過降低井口回壓,提高油井的產量,是集輸系統優化的重點工作。引進橇裝井口降回壓計量裝置,該裝置具有降低井口壓力,提高輸油壓力,達到油井增產的目的。具有井口油量、氣量、產液量、溫度、油壓等參數進行綜合測試功能。該裝置自動化程度高、測試精度高,操作簡便等優點。該裝置主要由翻斗計量系統、增壓系統、油氣分離系統、自動控制系統、輔助系統、數字化控制單元等模塊化結構,易安裝,維護方便。 設置靈活、管理方便、實用性強。搬運靈活、安裝方便、結構緊湊、安全可靠。一次性投資小,運行、維護費用低。投入使用后,綜合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3.1油氣分離及增壓流程
該裝置安裝在加熱爐后面,井組來油通過混輸管線進入降回壓裝置的進口,通過螺旋式離心油氣分離設備,氣體分離出來到該裝置上部空間,當含有原油小顆粒的氣體通過該裝置上部吸附式油氣分離設備時,原油小顆粒被吸附,凝結成液體流到該裝置下部空間,下部空間的原油通過柱塞泵增壓向輸油管網集輸。而被分離出的氣體通過排氣管線,流入計量管線外輸到計量站回收利用。
3.2計量流程
該系統的計量是通過翻斗計量和流量計核對來實現的,計量的單井來油通過計量管線進入該系統的翻斗計量裝置,翻斗計量的斗數通過翻斗軸上的霍爾傳感器傳感到電器柜的計數器上并累積記錄,通過對每一翻斗重量的標定值折算出單井產量。翻斗計量分離裝置是一套密閉計量裝置。以自身分離氣體為動力源,所計量的原油靠分離出的氣推動進入降回壓裝置和混輸原油一起外輸。
井組數字化降回壓計量橇裝式裝置,設計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強大,可以滿足井口降回壓、井口計量和井組數據傳輸顯示的設計要求,由于是油氣混輸泵輸油,輸油能力強(壓力能達到6.3MPa),是一套適應現場生產的油田地面工藝配套裝置。
項目部吳410區塊北部,引進兩套井口降回壓裝置,日均處理原油260m³,且生產運行平穩。
四、結束語
長慶油田部分區塊屬于典型的超低滲透油藏,根據低產量、快速滾動的特點,在產建地面工程建設過程中將集輸、供注水系統有機結合,整體優化,同時在地面產建工程中全面推進標準化設計,模塊化建設,使用橇裝設備,使地面工程建設達到適應油田建設,適應滾動開發,提高生產效率,提高建設質量,降低安全風險,降低綜合成本。
參考文獻:
【1】董巍,林罡,王榮敏,商永濱,《智能移動注水裝置的研制》,石油工程建設;
【2】何茂林,郭亞紅,王文武,徐東,《橇裝增壓集成裝置的研究、應用與展望》,石油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