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斷裂構造對山區地熱的控制作用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能源時間:瀏覽:

  摘要:地熱能是指貯存在地球內部的可再生熱能,一般集中分布在構造板塊邊緣一帶,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巖漿和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目前這些地熱能的開發應用技術已經逐步成熟,而且對從干燥的巖石中和從地熱增壓資源及巖漿資源中提取地熱能的有效方法進行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地熱能的應用潛力,但是目前地熱能的勘探和提取技術還有待改進。本文從地熱資源的形成的機理入手,詳細的闡述了不同的地理結構對地熱的不同影響,希望對相關人員的研究和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斷裂 地熱 控制

  Abstract: Geothermal energy is stored in the earth's interior renewable heat, gener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tectonic plates along the edge, originated in the earth's molten magma and radioactive decay.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rm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mechanism proceed with, elaborated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tructure of geothermal effect, I hope the relevant personnel of research and work help.

  Key words: fracture geothermal control

  全球地熱能的儲量與資源潛量十分巨大,每年從地球內部傳到地面的熱能相當于100PW/h,但是地熱能的分布相對比較分散,因此開發難度很大。由于地熱能是儲存在地下的,因此不會受到任何天氣狀況的影響,并且地熱資源同時具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所有特點,隨時可以采用,不帶有害物質,關鍵在于是否有更先進的技術進行開發。目前地熱能在全球很多地區的應用相當廣泛,開發技術也在日益完善。對于地熱能的利用,包括將低溫地熱資源用于浴池和空間供熱以及用于溫室、熱力泵和某些熱處理過程的供熱,同時還可以利用干燥的過熱蒸汽和高溫水進行發電,利用中等溫度水通過雙流體循環發電設備發電等,例如法國也在根據熱干巖石的原理建造發電站,并生產出巨大的電能以滿足經濟發展與生活的需求。在地熱能源的開發和技術轉讓方面未來的發展空間與潛力巨大,但由于利用地熱能源進行發電的成本較高,因此亟需進行更多的技術研究以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相信隨著對地熱資源的不斷開發與研究,地熱能源必將成為繼水力、風力和太陽能之后又一種重要的新能源。

  一、地熱的形成機制和原理

  地熱資源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據測算,地球內部的總熱能量,約為全約煤炭儲量的1.7億倍。每年從地球內部經地表散失的熱量,相當于1000億桶石油燃燒產生的熱量。地球本身象一個大鍋爐,深部蘊藏著巨大的熱能。在地質因素的控制下,這些熱能會以熱蒸汽、熱水、干熱巖等形式向地殼的某一范圍聚集,如果達到可開發利用的條件,便成了具有開發意義的地熱資源。 地熱資源按溫度可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類。溫度大于150℃的地熱以蒸汽形式存在,叫高溫地熱;90℃—150℃的地熱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叫中溫地熱;溫度大于25℃、小于90℃的地熱以溫水(25℃—40℃)、溫熱水(40℃—60℃)、熱水(60℃—90℃)等形式存在,叫低溫地熱。高溫地熱一般存在于地質活動性強的全球板塊的邊界,即火山、地震、巖漿侵入多發地區,著名的冰島地熱田、新西蘭地熱田、日本地熱田以及我國的西藏羊八井地熱田、云南騰沖地熱田、臺灣大屯地熱田都屬于高溫地熱田。中低溫地熱田廣泛分布在板塊的內部,我國華北、京津地區的地熱田多屬于中低溫地熱田。關于地熱的來源,有多種假說。一般認為,地熱主要來源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放熱能,其次是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以及重力分異、化學反應,巖礦結晶釋放的熱能等。在地球形成過程中,這些熱能的總量超過地球散逸的熱能,形成巨大的熱儲量,使地殼局部熔化形成巖漿作用、變質作用。現已基本測算出,地核的溫度達6000°C,地殼底層的溫度達900-1000°C,地表常溫層(距地面約15米)以下約15公里范圍內,地溫隨深度增加而增高。地熱平均增溫率約為3°C/100米。不同地區地熱增溫率有差異,接近平均增溫率的稱正常溫區,高于平均增溫率的地區稱地熱異常區。地熱異常區是研究、開發地熱資源的主要對象。地殼板塊邊沿,深大斷裂及火山分布帶等,是明顯的地熱異常區。

  二、 斷裂構造對地熱資源的控制

  地熱資源類型劃分有多種方法,中國地熱專家黃尚瑤、陳墨香等沿用國際地熱界地熱系統劃分的原則和思路,在對中國地熱資源的形成、地熱地質背景及典型地熱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地熱系統的基本類型,將中國水熱型地熱系統分為兩類:即構造隆起區熱對流類和構造沉陷區熱傳導類;五型,即:火山型、非火山型、深循環型、斷陷盆地型、拗陷盆地型。

  (一) 地熱資源形成的地質背景

  地熱資源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質構造特點和其在全球構造所處部位的控制。全球性的地熱帶一般都出現在地球表面各大板塊的邊界附近,低溫(小于90℃)和中溫(90~150℃)地下熱水的出露和分布,與板內的一些活動性深大斷裂和沉積盆地的發育與演化有關,高溫地熱田則是特定構造部位的產物,它與巖石圈板塊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不少都與近期的巖漿活動有關??砷_發利用的地熱資源,僅賦存于一些特定的地質構造部位。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認為:中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部,中國大陸主體受印度板塊(包括緬甸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夾持,在上述板塊的碰撞和俯沖機制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青藏高原隆起、塔里木及準噶爾等斷陷大盆地和以華北為代表的新生代斷陷伸展構造及許多復雜而有序的板內斷裂格式。這一構造格局,對中國地熱資源的形成與分布有重要影響,形成了藏滇及東南沿海兩個明顯的地熱帶和高熱流值分布區。就我國來說,地熱資源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一是在構造隆起區(淺山區),沿主要斷裂構造出露并受其控制的地熱溫泉;二是賦存于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的地下熱水。 前者主要以熱泉的形式直接出露地表,可開發的地段限于在地表有地熱顯示及其相關構造分布的地區,其分布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地熱資源靠循環于斷裂帶中的地熱水所提供,稱對流型地熱田;后者埋藏于地下深處的各熱儲層中,地熱靠地球內部的傳導熱提供,通過開采熱儲層中的地熱水得以利。

  (二)山區地質構造對地熱資源的控制

  前已述及,中國地熱資源以賦存于構造隆起區裂隙帶中的熱水和賦存于沉積盆地深部熱儲層的熱水兩種形式存在,兩者的形成與分布有各自的規律,但是對于山區而言,其地熱資源主要集中于隆起區,簡述如下:

  構造隆起區的地熱資源狀況,可以其熱泉天然露頭的多少、放熱量的強度及露頭出露的條件來揭示,依據地熱溫泉天然露頭分布的統計資料,地熱活動強度隨遠離板塊邊界而減弱中國西部的滇西地區及東部臺灣中央山脈兩側,分別處于印支板塊與歐亞板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邊界及其相鄰地區,均是當今世界上構造活動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具有產生強烈水熱活動和孕育高溫水熱系統必要的地質構造條件和熱背景。靠近此帶,地熱活動強烈;遠離此帶,地熱活動逐漸減弱。我國西南部的地熱活動呈南強北弱、西強東弱;東部區的地熱活動呈東強西弱之勢,明顯地反映了這一特點。

  結束語

  地熱資源與太陽能、風能及潮汐能合稱為“四大可再生資源”,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環保與健康意識的增強,社會對改善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的要求與日俱增,無論作為清潔能源還是保健資源、水資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單一的開發利用不僅浪費資源,而且經濟效益也不理想,我們應根據資源條件,貫徹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的方針,從單一的粗放型利用向綜合的集約化利用發展,不僅能取得較好的資源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會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地熱資源綜合利用模式研究:以貴安地熱為例 《資源開發與保護》 1991年03期

  [2] 青海西寧城南新區杜家莊地熱田地下水的地球化學特征 《現代地質》 2007年01期

  [3] 金星非單調冷卻熱演化歷史分析 《地球物理學報》 2007年01期

  [4] Free Radicals in Organic Matter for Thermal History Reconstruction of Carbonate Succession 《地質學報:英文版》 2007年04期

  [5] 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研究進展:回顧與展望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7年04期

  [7] 郯廬斷裂中段兩側坳陷的新生代構造-熱演化特征 《地球物理學報》 2007年05期

  [8] 海拉爾盆地地溫分布及控制因素研究 《地質科學》 2007年04期

  [9] 東濮凹陷現今地溫場分布特征 《地質科學》 2007年0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平市| 延庆县| 海淀区| 靖远县| 澄城县| 舞阳县| 汉阴县| 都兰县| 大安市| 怀远县| 深圳市| 睢宁县| 来安县| 大方县| 新津县| 分宜县| 枞阳县| 兴义市| 固阳县| 达孜县| 登封市| 永兴县| 鸡泽县| 靖宇县| 如东县| 若羌县| 米脂县| 开鲁县| 札达县| 瓦房店市| 静安区| 东平县| 洛浦县| 四会市| 英德市| 喜德县| 泰安市| 东安县| 民勤县| 天全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