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能源論文范文研究當前油藏建設管理的新發展模式及意義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能源時間:瀏覽:

  摘要:采油工程是油田開采過程中根據開發目標通過生產井和注入井對油藏采取的各項工程技術措施的總稱。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它所研究的是可經濟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井產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項工程技術措施的理論、工程設計方法及實施技術。

  關鍵詞:油藏采油,采油工程,能源建設論文

  采油工程面對的是不同地質條件和動態不斷變化的各種類型的油藏,只有根據油藏地質條件和動態變化,正確地選擇和實施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工程技術方案,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果。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掌握各種工程技術措施的基本原理、計算與工程設計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對比分析。

  1概況

  陸梁油田呼圖壁河組底水油藏(K1h23-4)具有層薄、幅度低、滲透率高的特點,與國內外常見的厚油水層底水油藏相比,差異較大[1-4]。隨著油藏的深入開發,油井底水嚴重錐進,產量明顯遞減。為了改善開發效果,陸梁油田開展了排水采油工藝礦場試驗,應用效果較好,但對于如何篩選排水采油井、確定排采工藝參數認識不清,急需加強相關理論研究指導生產。K1h23-4油藏頂面為東西向短軸背斜,構造幅度變化不大,閉合度為8~10 m。部分井點儲層存在鈣質單一薄夾層,平面基本呈透鏡體展布。油層孔隙度30.12%,空氣滲透率522.9×10-3μm2,原油密度0.883g/cm3,40℃時原油黏度49.7 mPa?s。截至2009年5月,K1h23-4油藏累計產油量為82.59×104 t,累計產液量為210.23×104 m3,累計注水量為170.29×104 m3,采出程度為17.72%。

  2模型建立及歷史擬合

  根據K1h23-4油藏地質研究成果、流體高壓物性實驗以及生產動態數據,結合排水采油機理[5-6],依次建立了油藏的構造模型、屬性模型、流體模型及生產動態模型,從而構成了完整的油藏數值模擬模型。構造模型采用角點坐標,劃分網格為160×80×10,平面上網格大小為41 m×39 m,縱向網格大小根據地層厚度變化劃分。Fetchovich水體計算速度快、范圍比較廣,因此采用Fetchovich水體模擬底水。基于上述油藏數值模擬模型,以壓力、累計產油量、累計產水量和綜合含水率為擬合指標,對K1h23-4油藏43口生產井進行歷史擬合,效果較好。為了提高排水采油模擬計算精度,滿足排水采油影響因素研究的需要,截取K1h23-4油藏模型排水采油井LU2180周圍663 m×615 m區域建立單井模型,并進行局部網格加密,平面網格尺寸為5 m×6 m,縱向為1 m。3排水采油技術影響因素

采油技術管理措施及意義

  3.1油藏地質參數

  3.1.1垂直水平滲透率比薄層底水油藏垂直水平滲透率比值(Kv/Kh)越大,其垂向滲流能力越強,底水的錐進速度加快,水平方向原油的滲流能力降低。Kv/Kh值由0.01增大到0.50時,排水采油增油量(排水采油累計產油量與不實施排水采油開發的累計產油量之差)減小0.73×104 m3,即油藏Kv/Kh值越大,排水采油效果越差。

  3.1.2底水能量反映油藏底水能量的參數主要有底水體積和水侵系數。相同的生產壓差下,底水能量越大,底水錐進越快,底水體積由實際水體體積的50倍增大到500倍,對應水侵系數從900 m3/(d?MPa)增加到9 000 m3/(d?MPa)時,排水采油增油量減小0.98×104 m3,因此,排水采油技術對于底水能量較小的薄層底水油藏有較好的控錐增油效果。

  3.1.3隔夾層位置和大小K1h23-4油藏存在鈣質薄夾層,研究隔夾層位置與半徑對排水采油開發效果的影響規律,有利于根據隔夾層的發育情況合理篩選排水采油井。本文研究了隔夾層距離油水界面位置分別為7.5,4.5,0.5,-0.5,-1.5,-2.5,-3.5,-5.5,-7.5 m(“-”表示隔夾層位置在油水界面下方),隔夾層半徑分別為55,105,155,205,225 m的排水采油開發效果。采油井和排水井的射孔位置距油水界面分別為9.5,-2.5 m。

  3.1.3.1隔夾層位置由模擬計算結果可知,不同隔夾層半徑下的累計產油量和累計增油量隨隔夾層距離油水界面位置變化趨勢基本相同,以隔夾層半徑為105 m時為例詳細說明(見圖1、圖2)。圖1累計產油量與隔夾層位置關系圖2累計增油量與隔夾層位置關系由圖1、圖2可知,隔夾層的位置對排水采油的影響較大,不同區域,影響規律不同。當隔夾層位于區域Ⅰ時,隔夾層位置越靠近排水井射孔位置,其抑制排水井以下底水錐進的作用越明顯,且排水井通過排水使得隔夾層到油水界面區域內的壓力降低,較好地平衡了由于采油而產生的壓降,由此,隔夾層和排水井的共同作用使得排水采油的累計產油量和增油量緩慢增加。當隔夾層中部位于距油水界面-3.5 m時,排水采油累計產油量和增油量最大。當隔夾層位于區域Ⅱ時,隔夾層位置越靠近排水井射孔位置,其阻礙底水向排水井滲流的作用越強,使得排水井無法起到排水、抑制水錐的作用。排水采油的累計產油量和增油量迅速減少,開發效果逐漸變差。當隔夾層位于區域Ⅲ時,隨著隔夾層位置遠離排水井的射孔位置,其對排水井的阻礙作用逐漸降低,排水采油的累計產油量和增油量逐漸增加,但隔夾層位置越靠近采油井的射孔位置,即使不采用排水采油,隔夾層對底水錐進也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排水采油的增油量逐漸降低。

  3.1.3.2隔夾層半徑由圖3、圖4可知,當隔夾層中部位于距油水界面-3.5,-5.5,-7.5 m時,排水采油的累計產油量和增油量隨著隔夾層分布范圍的增大而增加,這是由于在排水井射孔位置以下時,隔夾層范圍越大,底水向上錐進的難度越大,有利于改善排水采油的開發效果。圖3累計產油量與隔夾層半徑關系圖4累計增油量與隔夾層半徑關系當隔夾層中部位于距油水界面-2.5 m(排水井射孔位置)時,由于隔夾層阻擋了排水井的排水通道,起不到增油的作用。當隔夾層中部位于距油水界面-1.5,-0.5,0.5,4.5,7.5 m,即隔夾層位于排水井射孔位置以上時,隨著隔夾層分布范圍增大,排水井排水產生的壓降很難向上傳播從而平衡采油井采油產生的壓降,使得底水錐進到采油井,累計產油量減少,但隔夾層分布增大到一定范圍后,隔夾層對底水錐進的抑制作用逐漸增強,緩解了由于排水增油效果下降所帶來的損失,因此累計產油量又逐漸增加。對于排水采油的增油量,由于隨著隔夾層分布范圍的增大,不實施排水采油生產井的累計產油量也不斷增加,因此,排水采油增油量不斷降低。綜上所述,隔夾層對薄層底水油藏排水采油的影響十分復雜,加深對油藏隔夾層分布的認識程度,處理好隔夾層與采油及排水射孔位置的關系,可以得到較好的排水采油效果。底水錐進嚴重、底水部位隔夾層發育的生產井可作為排水采油井,排水井射孔位置在隔夾層以上1 m左右,可以獲得最佳的排水采油效果。

  3.2排采工藝參數

  3.2.1采油井射孔位置及打開程度射孔位置越接近油水界面,排水形成的壓降傳播至采油井井底所需時間越短,因此排水采油增油量增加。油藏上部打開25%的排水采油增油量比油藏下部打開25%增加0.30×104 m3;但受排水能力的限制,容易導致底水快速錐進,導致排水采油累計產油量減小,油藏上部打開25%比油藏下部打開25%排水采油累計產油量減少0.26×104 m3。因此,底水油藏油井的射孔位置并不是距離油水界面越近越好。油層射孔打開程度從16.7%增加到100%時,排水采油累計產油量減少0.09×104 m3,增油量增加0.12×104 m3。主要原因在于,增大射孔打開程度,容易導致底水快速錐進,造成油井含水率上升,產油量降低,油井見水時間早,開發效果差。但隨著射孔打開程度的增加,排水采油增油量先增加后減小,因此,射孔打開程度并不是越大越好。綜合考慮含水率和產油量,當油井射孔打開程度50%時油井排水后的增油量最大,因此,最佳射孔打開程度在50%左右。3.2.2排水層位排水層位距離油水界面越遠,排水采油累計產油量和增油量越低,排水采油效果越不理想,排水層位頂面距油水界面6 m的排水采油增油量比距離為1 m時減少0.09×104 m3,因此,排水層位不宜距離油水界面太遠。

  3.2.3排水速度排水采油井排水速度的提高,可以在下部水層中產生較大的壓降,從而平衡上部油井產油造成的壓降,起到抑制底水錐進、降低油井含水率的作用。由模擬計算結果可知,排水速度由15 m3/d增加到60 m3/d時,排水采油增油量增加3.58×104 m3,但排水速度不宜過大,否則會導致油層原油向下倒灌,形成倒錐。當以排水速度為15 m3/d生產時,底水錐進嚴重,油井含水上升快;當排水速度為60 m3/d時,排水井產油量大幅增加,形成倒錐。因此,排水速度存在一個最佳范圍,確定時應綜合考慮采油井的產液速度、底水能量和經濟等因素。3.2.4產液速度同一排水速度下,采油井產液速度越大,產油量越高;但油井產液速度過高,會導致底水錐進,含水率快速上升。產液速度由10 m3/d增大到35 m3/d時,產油量增加15 271 m3,含水率增加30.57%。因此,排水采油井產液速度存在一個合理范圍。由研究結果可知,產液速度為15 m3/d時排水采油增油量最高,再增大產液速度,會導致采油井產油量降低,含水率急劇上升,因此,最佳的產液速度為15 m3/d左右。

  4結論

  1)薄層底水油藏垂直水平滲透率比與底水體積越小,排水采油效果越好。隔夾層位于油藏不同區域時,對排水采油開發效果的影響規律不同,底水錐進嚴重、底水部位隔夾層發育的生產井可作為排水采油井,排水井射孔位置在隔夾層以上1 m左右,可以獲得最佳的排水采油效果。2)采油井射孔位置越接近油水界面,排水采油增油量越大,產油量越小,合理的射孔位置應綜合考慮經濟等因素加以確定;隨著射孔打開程度的增加,排水采油增油量先增加后減小,LU2180井最佳射孔打開程度在50%左右。3)排水層位距離油水界面越遠,排水采油控錐增油效果越差;提高排水采油井排水速度可以增加排水采油增油量,但速度過大會導致油層原油向下倒灌,形成倒錐,確定排水層位合理范圍時應綜合考慮底水能量、經濟等因素;采油井產液速度越大,產油量越高,但速度過大會導致底水錐進,含水率上升,LU2180井最佳的產液速度為15 m3/d左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丰县| 化德县| 同心县| 彭阳县| 封开县| 弋阳县| 化德县| 特克斯县| 东阳市| 江川县| 如东县| 清远市| 缙云县| 武穴市| 屏东县| 衡山县| 洛宁县| 秦安县| 磐安县| 洪洞县| 平江县| 绥滨县| 新宁县| 德庆县| 麻城市| 仙游县| 胶州市| 巧家县| 江达县| 尖扎县| 东方市| 衡南县| 嘉荫县| 宜阳县| 嘉禾县| 嘉义县| 临泽县| 沭阳县| 谷城县| 镇沅| 南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