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服務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專業 高端讓您使用時沒有后顧之憂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發布時間:2021-07-22瀏覽:次
摘要:區域義務教育評價的重點應轉向優化教育生態。良好的區域教育生態應體現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和公平發展。結構型質量,整合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從教育均衡、優質和公平的三個維度,反映區域內教育資源配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以及發展狀態的可持續性。評價區域的結構型質量,有利于縮小區域內公民辦和城鄉教育差異,縮小貧寒家庭子女與普通家庭、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差距,實現區域教育質量的優質、均衡和公平發展。
關鍵詞:區域教育評價;結構型質量;優化教育生態;貧困家庭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增加了對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的評價、對社會用人評價的關注,從僅僅關注教育系統內部的評價發展為教育系統內外部評價的整體考慮,積極回應了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重要關切,牽住了破解教育評價問題的牛鼻子。
基礎教育階段,主要存在唯分數、唯升學的問題,其癥結有學校不全面的育人觀、不科學的教學觀的影響,也有操作技術層面的局限,但更主要的在于區域層面“學業成績政績化”的潛移默化,在于“經濟模式”教育質量管理機制的簡單移植。"要打破"唯分數、唯升學”的這一局面,還得從改變區域教育評價的現狀入手,改革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區域教育評價的技術和方法,端正教育質量觀,引領全社會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態。
一、當前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現狀剖析教育質量評價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一直以來,對教育質量的概念、內涵的理解存在分歧,對不同層面教育質量的評價重點和評價主體缺乏清晰的認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的頒發,統一了縣域義務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這三個教育質量的核心概念,明晰了三個教育質量各自的評價主體和評價重點,教育部等六部委2021年初發布《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研究縣域義務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的關鍵表現,指導各層面切實改進教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這其中,縣域義務教育質量的評價最為困難。一方面,縣域教育質量的評價主體大多是地方黨委政府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改變這兩類主體的評價難度很大。另一方面,義務教育的行政主體是縣級。但現實中除了縣(市、區)這一實際存在的責任主體外,還存在類似主體如經濟開發區、設區市的市轄區等,也享有同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評價權。區域教育評價能囊括對縣域及其他行政主體的教育工作開展的評價。當前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區域教育質量評價的概念理解不全面很多地方未能正確理解區域義務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與學生發展質量這三個層面教育質量的內涵,直接將狹義的學生發展質量等同于區域教育質量。有些地方片面理解黨委與政府在區域教育質量中的責任,只重視地方黨委和政府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組織領導和條件保障,忽略了對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教育評價應重點考察“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導向、組織領導、條件保障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等"。《方案》所提出的“三不得一嚴禁”的做法,在不少地方領導的認識中,并非是違反相關制度文件的負面行為,而是理所應當的"正確"措施。
(二)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重點不凸顯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涵蓋價值導向、組織領導、條件保障以及反映區域教育的均衡水平。當前,區域教育評價多以考核方式開展,對照要求核驗達標程度,或采用綜合性的指標體系進行考核。要么指標體系求全求多,重點指標不凸顯,沒能發揮評價導向作用;要么各指標之間的權重設置不合理,沒能傾向于重點指標,導致評分誤差在結論概括中被放大。為此,需深入系統研究區域教育評價各指標間的邏輯、層級、權重和采集方法,加強重點指標的權重,發揮重點指標的導向作用。
(三)區域義務教育評價的操作方法有偏差
當前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操作中多采用簡單的評價方法,比如簡單進行均分的橫向或縱向比較,忽略了原始分因未經等值處理而不具可比性、平均分會因為極端值產生較大偏差等問題。這些缺乏評價知識的操作方法,非但沒有引導學校和教師走向科學的方向改進,還會導致過度的壓力傳遞,從而產生唯分數、唯升學的短視行為。
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社會影響力大,利益相關者多,但實際評價中存在對教育質量概念理解偏頗、評價重點不凸顯、操作方法有偏差等問題。究其原因在于對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并不多,其理論創新、制度設計和實踐操作存在較多問題。但破解教育現實問題的迫切性、教育評價工作者的責任感及、社會價值導向引領的使命感,使得區域教育質量評價的實踐創新勢在必行。
二、構建以優化教育生態為目標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一)現階段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需轉向優化教育生態
隨著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的深入,區域義務教育評價的目標在發生轉移。2012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指出,"義務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每一所學校符合國家辦學標準,辦學經費得到保障;教育資源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教師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該文件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評價重點在于基礎辦學條件。
目前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已實現全域達標,已進入到更高要求的優質均衡發展階段。2013年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把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方面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主要內容”。該文件首次提出了囊括五個維度的學校教育質量,并提出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來實施。到了2019年,《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立足教育發展環境,優化教育生態的角度提出了縣域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三個概念,明確各自的評價內容和評價重點。該文件區分了區域、學校和學生三級教育質量,從不同主體的責任范疇實施評價。
2020年《方案》進一步明確要立足教育所處的社會發展環境,從優化教育生態的角度來構建縣域教育質量評價。
(二)構建以優化教育生態為目標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教育問題不是教育自身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的反映。解決教育問題必須從教育與社會的互動中尋找改革發展的方法和策略,必須把教育放在整個社會系統中,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進行系統謀劃。這是我國教育工作者教育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重要變革。"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看,當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生態遭到破壞,教育結構失去平衡。公民辦學校中民辦學校利用機制靈活、師資優良、生源優秀等占得發展先機,公辦學校相對活力不足;城鄉教育中城區學校利用地域優勢、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占得發展先機,農村學校相對活力不足;家庭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家庭資源和學校資源,而貧寒家庭的學生相對發展困難。民辦學校與城區學校的過度發展,制約了公辦學校與鄉村學校的發展,貧寒家庭學生得到發展的機會就會越少,這加劇了教育不公平感和教育生態的惡化。因此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首先要以優化教育生態為目標,縮小差距,調整結構,促進轄區內教育朝著優質、均衡和公平的方向發展。同時再加強對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系統研究,深入分析影響區域教育生態的因素,從而構建合理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框架體系,以優化區域教育生態。
(三)結構型質量能實現優化區域教育生態的價值追求
教育生態是由學校內外部各因素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多層次、多結構的整體,是一個地區教育現實狀況以及教育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時至今日,有關教育生態的觀點和主張已然成為檢驗和評判一個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尺,其重要性越來越得到認可。“區域教育就是一個教育生態系統,該系統包含諸多因素,只有各因素之間建立起自然的、健康的、符合規律的、相互支持和互相促進的和諧關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系統的活力和張力,確保學校教育工作處于積極高效的狀態。這種關系就是各因素組成的結構。因此,結構就成為考察教育生態的關鍵詞,結構型質量就是衡量區域教育生態水平的關鍵指標。
從教育管理的系統性視角看,反映區域教育生態的質量有三種:一是“結果型質量”,反映學生個體的學習進步情況,應由學生負責;二是“過程型質量",反映學校整體的課程實施水平,應由學校和教師負責;三是綜合體現區域教育質量的“結構型質量”,反映區域內教育資源配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以及發展狀態的可持續性,應由地方政府負責。[該概念的提出,借鑒了宏觀、中觀和微觀教育均衡的提法,與教育評價的CIPP模型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其責任主體明確,具有很強的實踐導向和操作性。
(四)以結構型質量為核心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的框架設計
以結構型質量為核心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在系統思維指導下的對區域教育生態及運作機制進行評估的框架。它以生態文明思想指導地方政府端正教育質量觀,強調區域教育發展的“生態意識”與“結構思維”,著力于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關注教育生態系統中各要素的合理結構。浙江省2019年初中教育質量綜合評價以“促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價值導向,從公民辦和城鄉教育差異度、貧寒家庭和普通家庭、富裕家庭子女學習差異度以及不同層級學校C等和D等學生的占比情況,刻畫浙江省區域義務教育生態水平即優質、公平和均衡發展水平(如表所示),促進地方政府踐行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從上表可以看出,反映教育生態的結構型質量較好地整合了學校層面的過程性質量和學生層面的結果型質量,從教育的均衡、公平和優質三個維度來評價區域教育質量。其中教育均衡度反映的是學校層面的教育公平,它是以城區公辦與民辦初中、公辦城區與農村初中在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兩個維度上的差異度來表示。教育公平度反映的是學生層面的教育公平,它以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學生學業成績和學習品質兩個維度上的差異度來表示。差異度值越小,區域教育均衡度和公平度越好。教育優質狀況由公辦學校、鄉村學校和貧寒家庭學生在學業成績上C等和D等的占比來反映。C等和D等占比越低,代表區域教育優質程度越好。
(五)以結構型質量為核心的區域教育生態水平的計算方法
以結構型質量為核心計算區域教育生態水平,先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分別計算上表中三級生態指標差異的效應量 Cohen's-D。再將三級指標(學業成就、學習品質)合成二級指數,然后計算上表中二級生態指標差異的效應量,最后取二級指標差異的效應量均值作為教育均衡度和公平度的差異值。效應量均值越小,均衡度和公平度越好。最后,將教育均衡度與公平度的差異值加權平均,得到教育生態結構型質量指數。
研究中發現,由差異度構成的結構型質量指數描述抓住了教育均衡與教育公平的關鍵問題,簡明地揭示了區域教育發展的基本態勢。不過,它無法表征該區域是處于高水平均衡還是低水平均衡。運 用 C 等和 D 等學生比例之和構成的調校系數,可以完善結構型質量算法,反映區域教育優質均衡水平。
一般而言,差異值小于0.2為實際差異較小,
0.2-0.5為實際差異中等,0.5-0.8為實際差異較大,
0.8以上為實際差異很大。結構型質量指數結果越小,說明該區域的公民辦、城鄉教育差異以及貧寒家庭的學生和普通家庭與富裕家庭的差異越小,結構越優質均衡,教育越公平,該區域的教育生態程度越高。
三、以結構型質量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公平發展
2019年浙江初中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實踐研究,證明結構型質量能較好地反映區域教育生態的優質、均衡和公平水平。
(一)優質均衡發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在義務教育階段,降低不達標學生的比例,有利于提升縣域教育的整體水平,也利于實現教育公平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當前區域義務教育發展的中心任務。“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提出既是一種實踐上的階段性躍進,也是一種思想上的理性超越”。“但對于區域來說,差異客觀存在且永遠存在。以全省學業達標率的平均值為評價標準,有些區域會永遠處在平均值以下從而無法達標。過度追求優秀率,會加劇變相追求優質生源的競爭。另外,
“義務教育內涵性均衡發展的關鍵在于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提高薄弱學校的質量,可以通過減少C等和D等學生的比例實現。所以,通過C等和D等學生的學生比例之和的加權比較,可以引導區域更關注后進學生,關注薄弱學校,通過開足開齊課程、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等滿足這些學生基本的發展需求,更符合義務教育階段的定位和任務,也利于教育公平和均衡的落實。
(二)公民辦教育差異是教育均衡差異化的最大體現。降低民辦學校的生源優勢和提高農村公辦初中的師資水平是提升教育均衡的關鍵從公民辦差異看,浙江省城區民辦和城區公辦初中教育總體差異度的效應系數為0.47,特別是兩類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已經達到顯著較大的差異水平(0.67),但兩類學校教師教學方式的實際差異并不明顯(0.09),綜合學生學業水平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數據,證實了生源是公民辦學校最主要的差異所在。
從城鄉差異看,全省公辦初中的城區與農村的總體差異度為0.38,低于城區公民辦初中間的差異度。其中兩類學校學生的學業成績差異較大
(0.42),學生學習品質與學校教學管理的差異度和公民辦學校間的差異接近,但教師教學方式的差異度(0.16)明顯超過公民辦學校間的差異(0.09)。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公辦初中師資力量薄弱是影響教育均衡的關鍵因素。
(三)機會均等是教育公平的直接體現,保障貧寒家庭學生享受公平的入學機會是提升教育生態公平的關鍵
再從不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在學業成績和學習品質兩方面的差異度來分析教育生態的公平狀況。富裕家庭與普通家庭子女的差異度
(0.52)大于普通家庭與貧寒家庭子女的差異度
(0.34),這說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發展。數據分析表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是除學習品質(學生學習品質對學業成績影響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314)外,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第二重要變量(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252)其影響力超過了教師教學方式(標準化回歸系數為0.193)。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處于全省后25%的貧寒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率(三科成績總分的前25%)
為14.3%,富裕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率達到41.9%,約是貧寒家庭子女的3倍。另外,貧寒家庭子女就讀于城區民辦學校的比例僅占5.2%,普通家庭子女進入城區民辦學校的比例為11%,富裕家庭子女進入城區民辦學校的比例為26%,說明越是家庭條件好的子女越有機會進入優質教育資源雄厚的學校。以上分析表明,保障貧寒家庭學生的入學公平是最能體現當地政府在提升教育公平方面的力度和效度。
(四)結構型質量能體現過程型質量和結果型質量,綜合反映縣城教育優質、均衡和公平。開展結構型質量評估,有利于推進教育優質、均衡和公平的齊頭并進。
過去的縣域教育評價中,往往只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結果型質量,忽視了體現學校教育作用的過程型質量和體現縣域優質均衡的結構型質量的影響。數據分析發現:過程型質量較好的縣域其結果型質量也不差。下圖是浙江90個縣域過程型質量和結果型質量的散點圖。從趨勢看,過程型質量與結果型質量高度正相關。較好的過程型質量是優秀的結果型質量的保證。
以優化教育生態為目標、以結構型質量為核心的區域義務教育評價體系,將學生學業成績和學習品質作為結果型質量的兩個指標,將教師教學方式與學校教學管理作為過程型質量的兩個指標,再與結構型質量的關鍵指標即均衡度差異指數與公平度差異指數進行相關分析,體現了學生個體學習成效的結果型質量和體現學校辦學水平的過程型質量,又較好地體現區域教育的優質、均衡和公平水平。當前義務教育質量尚不能實現優質、均衡和公平三方面的良性互動。在追求教育優質發展的同時能兼顧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的區域并不多,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區域甚至犧牲了教育均衡或教育公平來追求教育優質發展。加入結構型質量的評估,有利于縣域同步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又能兼顧教育公平,有助于引導地方重視教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機制。
四、進一步完善以結構型質量為核心的區域義務教育評價的思考
(一)把握三種質量的實質,更好地體現價值導向
結構型質量是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領域有意義的實踐探索,它能比較客觀地評價區域在教育發展水平(優質)、校際發展差異(均衡)和入學教育公平的總體水平。三種質量的提出是對教育質量的理解的補充和健全,是對區域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這三個層面教育質量的理論詮釋和實踐探索,有助于正確把握三個層面教育質量的實質。以區域結構型質量為關鍵指標來考核評估區域教育優質、公平和均衡水平,是將《方案》落地的積極的實踐嘗試,是區域教育評價制度的創新。
(二)豐富結果型質量的內涵,使“優質”更全面
結構型質量是在結果型質量與過程型質量的基礎上對區域教育質量的描述。目前的結果型質量主要由學生學業成績與學習品質來反映,雖然這已較以往唯分數的分析有所進步,但其質量的內涵還不夠全面,從“五育并舉”的角度看,還應探索將學生體育健康發展、藝術與勞動素養發展納入到結果型質量的內涵中,嘗試將學生學業投入、人際關系狀況也作為結果型質量的因素,使質量更為全面。
(三)充實結構型質量的因素,完善區域評價體系
目前結構型質量反映的是公民辦、城鄉和三類家庭學生的教育差異,但區域教育各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構還有很多。因此,需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健全評價指標,增加區域行政部門的教育經費投入、學校的師資配備、資源優勢等因素,系統分析資源、經費和機會這些因素對教育優質、均衡和公平的影響,力圖涵蓋影響教育生態結構型質量的各方面因素,更全面、更科學地體現區域教育質量的公平、均衡和優質水平。
(四)完善過程型質量的內容,彰顯學校的價值目前過程型質量主要體現學校教學管理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水平。學校在促進學生發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除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學校教學管理外,還有學校的辦學規模、教學氛圍、課程資源等都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對于普通公辦學校、鄉村學校和貧寒家庭的學生來說,學校的作用則尤為凸10因此需加強對學校過程刑質量的研究充實其評價要素,吸納對學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的因素,彰顯學校的價值,實現評價對學校管理與發展的導 向作用。
當前,各級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已經意識到利用評價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公平均衡發展的意義,但還需凝聚共識,堅決貫徹《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構建并實施以結構型質量為關鍵指標的區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完善結構型質量、過程型質量和結果型質量的內涵和算法,真正促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和公平發展,切實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6]張豐,構建以教育生態為核心的區域教育發展評價-破解“唯分數“唯升學"問題的建議J.教育發展研究,2019,(12):6-12.
[2]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48號)[EB/OL]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教基二[2013]2號)|EB/OL].
[4]張志勇.縣域教育生態建設,路在何方[N],中國教師報,2017-02-22(010).
[5]陳如平.構建教育新生態需要各方協同發力?J].中國民族教育,2018,(11):10
[7]崔博,教育均衡發展:理論、指標及測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16-28.
[8]楊清溪,等優質均衡:中國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路向J.東北師大(社科版),2020(6):89-96
[9]熊川武,等,論義務教育內涵性均衡發展的三大戰略J.教育研究,2010,(8):20-24.
[10]馬海燕,等,學校教育對抗逆學生學業逆襲的作用研究U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9,(12):12-18
Abstract: The emphasis of regional compulsory education evaluation should turn to optimizing education ecology. Good regional education ecology should reflect the high quality, balanced and fai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Structural quality, integrating school running quality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quality, reflects the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of regional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kinds of educa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stat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ducation balance, quality and fairness.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tructural quality is conducive to narrow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itizen run and urban-rural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narrowing the education gap between children from poor families and children from ordinary families and rich families, and achieving high-quality, balanced and fai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quality
Keywords: regional education evaluation, structural quality, optimizing education
期刊VIP網,您身邊的高端學術顧問
文章名稱: 結構型質量:區域教育生態水平的評價創新
文章地址: http://www.kg120.com/mianfeiwx/58606.html
* 填寫需求信息,或選擇平臺現有SCI/SSCI選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