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自繪畫藝術誕生那一刻起,人類對于畫中美的追求便從來沒有停止過,繪畫作為造型藝術之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受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影響。同時,它作為人類特殊的精神產品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不同民族對于美與丑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章結合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畫論和畫家,探討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中的美丑觀。
關鍵詞:美丑觀;古代繪畫;文人畫;化丑為美
一、漢字中的“美”與“丑”
文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脈,中國的漢字歷經千年而不衰。漢字是象形文字,其中包含著許多圖像信息,這也使得中國的書、畫從開始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文字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造字之初對于美丑的認識。生活中,美的事物總是令我們向往和憧憬,那究竟什么是美呢?關于“美”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過這樣的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許慎還解釋道:“甘,美也。從口含一。”那時人們認為“羊大則美”,把味覺上的享受視為美的享受。后來也有人認為“美”是“羊人為美”。從字形可以看出,先人把類似于羊角的裝飾物帶在頭上來進行巫術活動,這樣的裝飾具有一種神秘感,能夠顯示其威嚴和權威。隨著漢字不斷演變以及社會歷史的不斷變化,“美”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含義,既可以指事物外形上的美,也可以指各種美好事物給人帶來的精神愉悅。人有五感,眼、耳、鼻、舌、身都可感知美,美的感受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還能使人的身心得到積極的休息,并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美的對立面便是“丑”。關于“丑”,古代漢語中“丑”也寫作“醜”,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醜,可惡也。從鬼酉聲。”從字形可看出“醜”由“鬼”和“酉”組成。商周時期,人們會戴上恐怖嚇人的面具來代表鬼,“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氣賊害,從厶。”人們也常把鬼視為人死后的一種形態,并且認為鬼會傷害到他人。“酉”的本義是指酒壇,后人也指酒,人在醉酒之后,往往精神和行為不受控制,其形態也丑。與美相比,丑的含義更多是貶義,一般指事物外表的丑陋、奇怪,也指令人憎惡、厭惡的事情。這是文字之中人們對于美丑的認識。
二、中國古代繪畫中的美與丑
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繪畫逐漸獨立成科。中國畫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
史前社會是人類社會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也是我國美術的起源和萌芽時期。在新石器時代,社會的物質生產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陶器,并在彩陶上繪制一些裝飾紋樣。這些圖案形象大多都比較抽象,有植物紋、幾何紋、動物紋等。陜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圖中人物頭戴尖狀物,口銜兩魚,具有著濃郁的神秘意味。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巖畫——江蘇連云港的將軍崖巖畫中也繪有人面、農作物等各種圖案。人們繪制的這些圖案大多都與巫術祭祀、氏族部落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多數出于對于未知事物的敬畏和崇拜。
先秦時期,中國步入了青銅時代,出現了大量的青銅器,同時這一時期帛畫也開始興起。目前我國出土的最早的帛畫便是戰國時期的《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帛畫》,這些帛畫最初作為隨葬用的銘旌,寄托人們引魂升天的愿望。畫中的人物形象多以側面呈現,居于畫面中心,整體線條勾勒流暢挺拔,部分地方施以平涂,還有略加渲染的痕跡。這說明當時人們不僅開始注意到畫面的布局安排,還極力想把人物刻畫得更為生動精細,可見在當時人們已經具有了審美的意識。
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繪畫中人們對于美與丑的認識包含著對倫理學中善與惡的認識。秦漢時期,中國結束了五百余年的混戰局面,實現了大一統,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也有所發展。由于漢代統治階級倡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繪畫藝術不僅表現了現實生活、神仙靈異的題材,還受當時政治的影響,表現了孝子、烈女等符合儒家思想觀念的歷史人物故事,十分重視人的道德品格。該時期的繪畫大多都為政教服務,承擔著教化的作用,加之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往往把繪畫與美和善的倫理道德聯系起來,將具有忠節孝義品德的人視為“美”。西晉陸機在《文賦》中提到:“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他認為繪畫應該與《詩經》中的雅、頌一樣,宣揚倫理道德。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曾提到:“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他也強調繪畫的教化作用。藝術中的“美”包含著真和善,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人們更加注重內在心靈的善和美好。
中國古代繪畫還十分注重對內在氣質、精神品格的表達,并以此作為美的標準。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繪畫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批有記載的畫家,繪畫理論著作也開始出現。東晉畫家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強調通過外在形象的肖似,體現其內在的精神品格。他十分注重對人物眼睛的描繪,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肯定了眼神對于傳達人物內在精神氣質的重要性。相比于外在形態的美丑,顧愷之更注重內在氣質的表達。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六法”,并以此為基準將曹不興以來的27位畫家分品第高下,他將“氣韻生動”作為繪畫的首要原則,從中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后來,人們把氣韻生動的范疇擴大到山水、花鳥題材的繪畫中,這種審美觀念至今對于中國繪畫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文人畫在宋元時期興起,占據畫壇重要地位,中國古代繪畫對于美丑的評判也深受其影響。文人畫家崇尚“古意”和“士氣”,注重筆墨的運用,講究畫面要做到詩書畫印相結合。他們認為作畫應是“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不隨從社會的審美愛好,十分強調畫家要抒發內心的主觀情感,根據自己的心境作畫。后來,元明清乃至近現代繪畫的審美觀念和創作觀念都受其影響,并以此為標準來衡量畫之美丑。元代趙孟頫曾指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古意既虧,百病橫生”,這里的“古意”是指繪畫中的筆墨趣味和藝術風格,追求一種樸素清雅的畫風。許多畫家也受趙孟頫的影響,以古為美,崇尚質樸單純的美。文人畫家還普遍比較注重用筆與用墨,他們以書法用筆入畫,甚至開始有意識地強調畫中筆墨之美。在繪畫題材上,文人畫多以山水和花鳥為主,用以托物言志,寄物抒情,許多文人畫家喜畫山水竹石來表達心中的主觀意趣,寄托自己的高雅情懷和精神品格。這些文人畫家也十分注重個人的內在修養,陳衡恪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說明畫家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能夠準確表達出畫面之意,還要具有極高的個人綜合素養。文人畫家在中國畫壇中影響極大,他們對于藝術的追求代代傳承,也成為后世衡量繪畫美感的一個重要準則。
推薦閱讀:民族藝術期刊發表論文字數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