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21世紀以來,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我國立足新時代,適時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計劃,調整學科建設,提出了新文科建設。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教育教學和科研的重要機構,將是新文科建設得以實現的重要支撐。高校圖書館要以此為契機,立足優勢,結合高校的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肩負起輔助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使命,不斷創新發展。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 高校圖書館 創新發展 智庫
近年來,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建設這一新的學科發展方向,為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對高校圖書館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為了促進新文科建設,高校圖書館需要立足自身狀況,創新發展策略,為新文科建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和助力。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圖書館在新文科建設中的使命,幫助高校圖書館不斷創新發展。
1 新文科建設的背景
進入21世紀,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變革,對我國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為了加快建設我國的高水平大學本科教育、全面提高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決定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等13個部門在天津聯合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宣布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即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新文科”概念和新文科建設在社會和學界都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新文科建設立足新時代,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建設的一大創新性探索,在全國高等院校中掀起一場“質量革命”。新文科建設強調“人文社會科學+”的跨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強調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人文學的相結合。新文科建設還強調傳統文科和傳統理工科之間的互補性,即新文科建設可以有效彌補人文學科在技術和科學思維方面的短板以及彌補理工學科在人文底蘊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相對缺失的一環[1]。
新文科建設是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趨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文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2]。它的最顯著特點是構建中國學科體系,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注重多學科交叉和融合,全面實現高等學校教育內涵式發展。新文科建設以交叉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從學科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適應服務轉向支撐引領[3]。新文科建設的目的在于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新人才,而這些復合型新人才在專業領域需要超越現有專業局限與學科局限,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較強的綜合實力。新文科建設順應時代的發展與需求,致力于推動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內在邏輯的契合,突破現有文科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限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對文科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目標定位、組織形式、課程體系等重新認識或結構重塑[4]。
推薦閱讀:圖書館電子化相關論文發表的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