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該文以新疆艾特萊斯綢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新疆艾特萊斯綢織造過程調查研究,對織物進行分析,分析得到織物組織結構為5/1右斜紋,經密為520 根/10 cm,緯密290 根/10 cm。在此基礎上,使用紡織CAD技術、PHOTOSHOP和4D-box軟件對新疆艾特萊斯綢進行仿真,仿真效果良好,能較為準確、快速地對新疆艾特萊斯綢進行仿真設計,為新疆艾特萊斯綢文化傳承和設計工作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新疆艾特萊斯綢 PHOTOSHOP 紡織CAD 仿真
新疆艾特萊斯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一種傳統的手工扎染織造的面料。隨著現代社會迅速發展,傳統手工藝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艾特萊斯工藝也不例外。目前,對艾特萊斯綢的傳統工藝發展和變化沒有系統性的研究。新疆艾特萊絲綢圖案設計開發周期長、難度大,精通手工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因此有必要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即紡織CAD對艾特萊斯綢進行設計和仿真進行探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趨勢下,對傳統手工艾特萊斯綢的保護和傳承具有一定的意義,對其今后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一定的參考。
1 仿真試驗
1.1 仿真織物、仿真軟件及試驗器材
仿真織物:新疆艾特萊斯綢,產自新疆和田市吉亞鄉。該文中使用面料為傳統的羽毛紋,具體見圖1。
仿真軟件:PHOTOSHOP,4D-box。
試驗器材:照布鏡、剪刀、鑷子。
1.2 新疆艾特萊斯綢簡介和仿真方法
1.2.1 新疆艾特萊絲綢介紹
(1)新疆艾特萊斯綢歷史。
新疆艾特萊斯的產生有悠久的歷史和一定的物質基礎。新疆艾特萊斯的歷史淵源,史學界至今尚無定論。通過在和田洛浦縣吉亞鄉對新疆艾特萊斯綢進行調查研究, 新疆艾特萊斯大約上千年的歷史。新疆艾特萊斯非生命形象的圖案預示著其最早只可能產生于10世紀伊斯蘭教普及于中亞以后。大約在14世紀元末明初時期,維吾爾族對艾特萊斯已經十分熱愛,由這種實在的服飾材質流傳下來了一些美好的傳說,不僅為艾特萊斯的淵源提供了合理的文化和宗教的解釋, 更折射出維吾爾族對真、善、美的不舍追求,以及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和勤勞勇敢的伊斯蘭宗教精神[1]。新疆手工制作的艾特萊斯綢無論視覺、觸覺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新疆艾特萊斯絲綢是被稱為“21世紀最后的絲綢手工制作工藝”。近年來在中央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新疆艾特萊斯正在走向廣大人民生活中,它的傳承是乃是南疆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2]。
(2)新疆艾特萊斯綢花型。
新疆“艾特萊斯”圖案紋樣主要主題是生活中的物象,人們通過提煉概括、夸張變形,圖案化處理,將不同題材的元素巧妙地組合在一個構圖里,形成豐富多彩的圖案[3]。艾特萊斯的紋飾取材來源于大自然中的植物、生活中的器物和文化上的幾何圖形三大基本類型,紋飾圖案基本上都象征著生命和神圣。
(3)新疆艾特萊斯綢的工藝流程。
新疆艾特萊斯綢有抽、紡、并、染、拼、織、絲七道工藝流程。抽就是抽絲,通過選繭、煮繭的過程,用木根在蠶繭中均勻攪拌,將生絲纖維線頭絞成一股,通常一股由25~30根組成;紡即紡絲,利用紡車將其紡成生絲錠,用灰泥將生絲漂白,并除去生絲上的粘性雜質。并即并絲,將上步驟所紡若干絲錠放入人工自制的木架上,根據實際要求并絲;染指對艾特萊斯的經線進行扎染,用塑料袋捆扎完成后,進行扎染,染料使用廣泛,采用礦物如靛藍、綠礬和柳樹孕穂、紅柳花、沙棗皮、青核桃皮等植物天然染料進行著色,根據實際情況不同圖案浸入到需要的染料中,染出彩色圖案其深度由淺入深,根據紋飾需要染多少種顏色,就分別捆扎多少次浸入不同的染料中,扎染主要靠針、帶子、夾子、線等工具, 使用綁、扎、結、縛、夾等方法, 使染料在織物上染出的紋理變化萬千、色彩鮮艷的圖案[4]。對于緯線只需染一種顏色,不必扎染;拼即拼圖,經過扎染的經線,在上機前前進行圖案拼湊及圖案組合;織就是織布,將拼湊完成的圖案(經線)手工穿入織機,開始人工打緯織布。人工織造過程見圖2。人工織出的艾特萊斯綢寬約0.45 m,長約6.45 m。紡織過程中工人十分勞累,手腳并用,一人一天大概可以紡織3~4 m,雖然制作過程甚為辛苦,但織出的艾特萊斯綢輕盈飄逸,直觀感好,質地佳且手感好[5]。
推薦閱讀: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北京兔兒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