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高職院校組織專業診斷和改進工作的開展應該創建專業診斷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專業自我診斷、企業行業診斷、專家現場診斷和診斷改進后再診斷四個程序進行專業診斷與改進,并且加強專業診改人力和財力保障、完善專業診改工作機制、建立專業診改信息化平臺和提高專業質量意識,構建獎懲機制 。
關鍵詞: 產教融合;高職院校;專業;診斷與改進
2015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明確要求“各職業院校履行人才培養工作質量保證主體責任,建立常態化周期性的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開展多層面多維度的診斷與改進工作,試行專業診改,倒逼專業改革與建設[1]。”培養滿足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以專業為依托,專業建設和專業管理直接影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因此落實專業診改是促進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2017年12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出“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仍然存在。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并提出明確要求“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2]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決定了產教融合是其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因此基于產教融合的理念下開展高職院校專業診改既符合高職教育的發展規律,又可以滿足我國高職教育和高職院校現階段發展的要求。
一、構建基于產教融合的專業診改模型
基于產教融合的專業診改模型建立,對于高職院校實現產教融合會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高職院校進行自主專業診改可以推進專業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進而實現高職院校培養滿足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目標。基于產教融合理念進行專業診改的關鍵是基于產教融合的專業診改模型的建立。圍繞專業建設的主要任務及專業重點工作,基于產教融合的理念,可構建專業診改模型,診改模型包含“專業建設目標與規劃”、“專業內涵建設”、“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情況”和“招生與就業”4個一級指標和19個二級指標,詳情見表1。
(一)專業建設目標與規劃
專業建設目標是專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專業建設目標的建立應有專業團隊進行深入的調研和討論,并與行業合作后最終確定,專業建設目標可以分為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長期目標以5年左右時間為期限,短期目標以1-3年為期限,有了明確的專業目標,專業建設和發展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此外,根據專業建設目標進行專業規劃,為專業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專業規劃要具體并可實施,可轉化為學期或學年工作項目,專業規劃實施前要經過行業、企業領域專家審核。
(二)專業內涵建設
專業內涵建設是專業的生命力,主要包含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和其他標志性成果建設。2019年6月頒布的《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3]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直接關系專業人才培養的命脈,專業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專業師資隊伍是專業課程的實施者,實習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場所。與行業、產業合作開展專業內涵建設工作是專業內涵建設診改的主要觀測點。
(三)專業產教融合程度
高職院校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產教融合是其必由之路。產教融合主要從校企合作研究成果(課題、校本教材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使用天數、半年頂崗實習學生比例是專業與企業進行產教融合的過程性內容。行業企業投資金額、訂單式培養學生比例和合作企業錄用專業畢業生數是專業與企業產教融合的標志性成果,這些方面可以衡量出專業產教融合的深度和質量。
(四)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專業建設目標和專業規劃的制定、專業內涵建設和專業產教融合工作的開展都是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的。專業資格證書獲取率、畢業生就業與專業相關度、畢業生就業半年后月收入、進一步深造學生數(專升本等)、各類學生競賽獲獎情況和就業率直接體現出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而專業學生報到率則間接反映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建設成果顯著,畢業生業內就業率高自然會有較高的報到率,反之亦然。
二、基于產教融合的專業診斷實施程序
基于產教融合的專業診斷實施程序要科學、合理和有效,包含專業自我診斷、企業行業診斷、專家現場診斷和診斷改進后再診斷[4]。
(一)專業自我診斷
專業自我診斷是專業對照診斷評價指標體系內容進行梳理和總結,形成專業自我診斷報告,專業自我診斷報告還需要以其他相關佐證材料為支撐。專業自我診斷最終形成專業自我診斷材料,內容包含專業自我診斷報告及佐證材料。專業開展自我診斷階段,學校教務處、招生就業辦、人事處和信息中心等部門要積極配合,提供專業所需要的大數據。
(二)企業行業診斷
企業行業診斷是由高職院校和專業聘請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主要通過審閱專業自我診斷材料而展開的診斷。企業行業從行業標準、用人要求等方面審視專業建設與發展情況,最終形成診斷意見及改進建議,以倒逼的形式促進專業進行改進。
(三)專家現場診斷
高職院校教務處牽頭邀請知名高職教育專家、企業行業領軍人和同行高職院校教學委員會代表共同組成專家團隊。專家團隊在查閱專業自我診斷材料、實地考察(課堂和實踐場所)和聽取專業負責人匯報建設情況的基礎上,對專業進行現場提問,由專業團隊現場答辯,最終形成診斷意見及改進建議。
推薦閱讀:副高職稱只發表論文能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