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對高校精準扶貧的困境和路徑進行思考,分析目前廣西高校精準扶貧存在的專業性不強、措施不多、項目持續性不夠、對駐村干部激勵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針對高校精準扶貧面臨的高校技術科研和人才優勢難以轉化為扶貧資源、高校能協調支配資源匱乏、高校可自由支配資金少、不同地域造成高校扶貧工作存在間斷性等困境,提出脫貧攻堅背景下廣西高校精準扶貧的優化路徑:將精準扶貧工作列為年度最重大工作之一,實行高校“一把手”直接負責制;建立健全高校扶貧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扶貧格局;建立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扶貧隊伍激勵長效機制,不斷強化精準扶貧的保障;聚焦扶“志”、扶“智”、扶“經濟”、扶“治”四大目標,因村施策。
【關鍵詞】廣西高校 精準扶貧 困境 路徑優化
作為廣西精準扶貧大軍的中堅力量,廣西46所高等院校通過教育扶志、人才培養、智力培養、學術研究等方式,在扶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調研的方式,對廣西20余所高校扶貧一線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及學校扶貧相關部門人員近160人進行調研。基于此,本文試對廣西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的現狀和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探討下一步攻堅克難的對策。
一、廣西高校精準扶貧的現狀
(一)指導定點扶貧工作專業性不強,可協調資源不多。通過問卷調查發現,62.5%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在指導定點幫扶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專業性不強,可協調資源不多。除提高農戶脫貧意識、建立建強基層黨組織、技術培訓和指導等工作外,幫扶村其他方面的實際問題更多的還是依靠政府專項扶貧資金解決處理。
(二)扶貧措施不多,對定點幫扶村的發展缺乏頂層設計和謀劃。調查發現,50%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扶貧措施不多,仍然以送米、送油、捐款捐物、“三下鄉”等方式開展扶貧工作。以產業扶貧為例,給貧困戶簡單的送養雞仔的較多,由于養殖技能缺乏、成品銷售困難等問題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往往沒有持續性。另外,高校扶貧主要是針對考核目標任務開展幫扶工作,缺乏對定點幫扶村的發展進行整體設計和謀劃,往往是哪項指標不達標就補哪里,功利化趨向比較明顯。
(三)扶貧項目可持續性不夠。通過問卷調查發現,56.25%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由于扶貧經費的限制,扶貧項目很少持續性開展,更多的是投入當年扶貧經費完成當年扶貧目標任務。當然,隨著扶貧攻堅期的到來,各高校的幫扶力度在不斷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也在不斷增加。但各高校扶貧項目主要圍繞黨建扶貧、技術扶貧、文化扶貧和產業扶貧等方面進行,規模上尚需進一步擴大。
(四)對駐村干部的服務及激勵機制不健全。調查發現,56.25%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并未有效激勵駐村干部,幾乎所有高校都未制定具體的激勵機制,主要表現在職級和職稱的晉升、編制的落實、駐村干部家屬的關愛等方面,缺乏具體的規章制度。
二、廣西高校精準扶貧面臨的困境
(一)高校技術和科研、人才優勢難以轉化為扶貧資源。由于我國大部分高校的主要功能是培養人才,高校主要是從事教學型活動,每所高校在技術、科研、培養人才的專業性方面各有不同,主攻農業方面專業的廣西高校更是屈指可數。大部分高校的農村發展幫扶還處于摸索階段,加上高校許多科研項目的研究也更多的是理論研究而難以應用于實踐,故在指導幫扶村經濟發展時經常處于尷尬境地。
(二)高校非行政權力機構,能協調支配資源有限。高校為事業單位并非國家行政機關,所派駐扶貧的單位人員也全部為掛職擔任扶貧一線的駐村干部,他們在基層基本沒有話語權,而高校本身也僅能與相關政府部門溝通協調,請求給予幫助解決定點幫扶村的問題,但往往各類扶貧項目落實到基層后又進行了二次分配。另外,高校雖然在高校學生資助、招生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權,但都是在相關部門宏觀政策基礎上的普適性政策,高校自主性照顧貧困生的政策還是相對較少。
(三)高校可自由支配資金少。我國高校都是非營利性單位,所有的資金都是通過上一年的預算后,由國家財政進行撥款。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廣西高校每年度用于結對幫扶村的扶貧資金為30萬~50萬元的占31%,50萬~100萬元的占31%,100萬~200萬元的占25%,200萬元以上的僅占13%。而且廣西每所高校幾乎都有4~6個結對幫扶村,平均到每個結對幫扶村的資金就更少了,資金不足常常使扶貧工作難以開展,扶貧的成效也很難顯現。
(四)不同地域造成高校扶貧工作存在間斷性。貧困村往往處于山區,而高校幾乎都集中在大城市,廣西高校幫扶干部開展扶貧工作時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路途上,他們往往放下學校行政或教學工作下鄉開展扶貧,但又牽掛著學生和教學任務,所以,他們下鄉開展扶貧工作存在間斷性,相對于當地地方政府人員來說,高校幫扶干部開展扶貧工作更加困難,扶貧成效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廣西高校精準扶貧的路徑優化
(一)將精準扶貧工作列為年度最重大工作之一,實行高校“一把手”直接負責制。高校應把扶貧攻堅作為凝練、展示辦學能力的機遇,把扶貧攻堅作為錘煉、檢驗全校黨員干部、師生員工素質的一個戰場,將扶貧攻堅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一項任務。高校扶貧工作應由高校黨委書記直接負責,全面統籌安排精準扶貧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進扶貧工作,取得實效。
(二)建立健全高校扶貧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的扶貧格局。一是將精準扶貧列入學校黨委重要議事日程,每月召開一次專題會議,專門研究部署精準扶貧工作,集體學習相關扶貧文件和解決精準扶貧相關問題;二是精準發力抓實頂層設計,結合幫扶村發展要求及貧困戶人員實際,合理安排技術、人才、資金、項目的投入,并著眼于扶貧工作的長效機制建設,統籌謀劃幫扶計劃、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科學規劃精準扶貧工作作戰圖,詳細分解年度工作任務;三是學校黨委牽頭抓總,扶貧辦統籌協調,二級黨組織及處級單位負責組織落實,形成上下聯動、全體教職員工主動參與的扶貧氛圍。
推薦閱讀:主流媒體在脫貧攻堅主題報道中的實踐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