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中國是最早發現茶樹并利用茶葉的國家。經過幾千年的歷史傳承,飲茶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茶葉本身也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內涵。17世紀,在地理大發現的背景下,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茶葉隨之進入歐洲,后受英國文化、地理等因素影響,呈現出了新的面貌,成為了英國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本文將重點從歷史起源、茶禮和茶精神三方面,對中英茶文化作出比較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茶文化;跨文化視角;中國:英國
一、歷史淵源
(一)中式茶的發展歷史
茶葉源于中國,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最早利用茶葉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分別經歷了食用和藥用的過程。《神農本草經》中曾講到:“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張仲景也曾在《傷寒雜論》中提及:“茶治便膿血甚效。”飲茶習慣普及大概在西晉時期,《廣陵吾老傳》曾記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這說明茶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通飲料。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道教盛行,茶葉清淡雅致的特性與僧人們所追求的禪定入靜、修身養性相吻合。進入隋朝以后,全民普遍飲茶,陸羽在公元780年作成的《茶經》是茶文化基本形成的一個標志。自此以后,茶葉便融入了中國社會,并成為中國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篇章。
(二)英式茶的發展歷史
總體而言,英式茶的發展相對中式茶起點較晚。17世紀,茶葉從中國傳入荷蘭。英國記載茶葉的最早文獻是1598年出版的《林孝登旅行記》。當時,英國人把茶讀作Chaa。1662年,嗜愛飲茶的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王查理二世時,茶葉作為陪嫁品被帶入了英國皇室。后來,她常在皇室中舉辦“茶會”,因此被稱為“飲茶皇后”。在她之后,英王威廉三世、女王安妮也開始熱衷于飲茶,在貴族階層形成一股飲茶之風,而飲茶也成為了一種體現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一時為人爭相效仿。18世紀后,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中產階層逐漸壯大,飲茶的習慣逐漸走向民間。19世紀,英國人開始種植茶樹,普通老百姓也有能力消費茶葉了,飲茶逐漸成為英國百姓所認可的一種休閑方式。
二、茶禮
(一)中國的茶道
飲茶必然少不了茶具。在我國古代,茶具也被稱作茶器或茗器。西漢辭賦家王褒所著的《僮約》中,記有“烹茶盡具”這樣的話,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文字記載。中國的茶具造型美觀,兼具實用性。根據產地、材料和用途分為許多種類。陸羽在《茶經》中精心列舉出了用于烹茶的二十四器:風爐、紙囊、羅合、竹夾、釜等。一盞香茗的誕生需要經過許多工序,古人也在煮茶、品茶的悠然自得中修心養德、體味人生趣味。
古人飲茶時對環境力求清幽淡雅,以達到清靜身心的作用。亭臺樓閣、松間林下,亦或是靜室里、明窗旁,都是極佳的選擇。如果是在室內飲茶,則往往會配有掛畫、插花、古玩等裝飾品來增添一絲雅趣。
至于飲茶過程中要遵循的一套禮儀,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茶道流派各有一套說法。“茶會”一詞在唐代詩人武元衡的《資圣寺賁法師晚春茶會》這首詩的題目里,以及周賀《贈朱慶余校書》一詩中都能尋得些許蹤跡。其實,《全唐詩》里有關于答謝饋贈茶葉的詩篇已有三十多首。由此可以看出,“茶會”在唐朝已經成為了一種比較盛行的休閑方式。文人墨客借此契機,在“茶會”上吟誦風騷,抒發感慨。
(二)英國的下午茶禮儀
英式下午茶是英國茶文化一個重要的載體。18世紀時,英國人更加重視早餐和晚餐的質量,午餐相對簡單。在早晚餐之間這一段漫長的時間里,人們往往會感到饑餓,一些貴族婦女因而想出了一種在下午四點左右和友人邊閑聊、邊吃一些小點心來充饑的辦法。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緩解饑餓,還能夠通過和朋友的交往來增進感情,以達到休閑、社交的目的,漸漸地,下午茶在社會中流行開來。
維多利亞時期,人們參加下午茶時,男士要穿燕尾服,女士則穿長袍。現代英式下午茶對著裝的要求雖然沒有過去那么嚴格,但是男士也需要穿正裝,女士則身著日間禮裙、頭戴帽子。服裝的精致得體也折射出人們對這一社交活動的重視與對彼此的尊重。下午茶點心需要用三層的小托盤放置,最下面一層放三明治等咸味食物,中間一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最上面一層放蛋糕和水果塔,要求從最下面一層開始往上吃。
在一場下午茶中,女主人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有仆人協助,但女主人要親自主持下午茶并為客人服務,以此體現對客人的尊重。在客人到來之前,茶杯、糖罐和奶缸都要提前準備好,茶壺是在客人就坐后才能拿上桌的。英式茶杯的特點是上寬下窄,且配有杯耳,在擺放時,注意杯耳要朝右,茶匙要放在杯耳下方呈四十五度角的位置,把手朝向身體。喝茶時,翹起蘭花指被認為是不優雅的行為。
英國人的飲茶習慣與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飲茶重在“品茶”,品茶的清香與韻味,茶帶有一絲苦味,而英國人會把奶加入茶中,使二者中和成“奶茶”,有時還會加入檸檬汁。中國人喜“綠茶”,而英國人多喝“紅茶”。這和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關系。紅茶性暖,而英國是一個島國,受西風吹拂,氣候潮濕,選擇紅茶對身體健康有益。
三、茶精神
(一)中國的茶道精神
據資料記載,我國茶文化源自于唐朝。隨著飲茶之風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茶道精神也隨之產生。最初,飲茶是文人士大夫會友、閑談的社交方式,茶道精神被認為是理想人格的映射。宋代文豪蘇軾就曾在《葉嘉傳》中形容茶為“廣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容貌如鐵,資質剛勁”,這折射出他本人對茶道精神的理解。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儉”指勤儉節約的美德,是中國儒家文化所看重的品格之一,這與陸羽要求茶人做到的“精行儉德”不謀而合,體現出古代文人對理想品格的追求。
儒家精神“中庸、和諧”的思想也在茶道精神中得以體現。戰國時期的《中庸》一書中明確提出了中庸之道,中庸和諧的思想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古代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庸”,用現在的話來理解就是凡事都要有一個“度”,不能過猶不及。唐代裴汶在《茶述》中寫道,“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就是用來形容飲茶能使人心性平和。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也認為,茶也能夠“致清導和”。茶葉本身就清淡平和,人們飲茶時相互交談,增進了彼此的關系,創造出一種和諧而雅致的氣氛,又反過來深化了人們對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促進了社會整體的和諧穩定。
推薦閱讀:文化和旅游局晉升中級職稱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