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人工智能技術與測繪緊密聯系,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傳統的測繪工程專業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下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問題,從建立智能的測繪專業教學模式、提升基于人工智能的測繪專業教師的知識素養、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測繪專業實踐平臺等3個方面闡述了人工智能時代下測繪工程專業應對挑戰的措施。
關鍵詞:人工智能 測繪工程專業 人才培養
《測繪》1988年被評為四川省科協系統優秀期刊,1993年在四川省第二屆科技期刊評比中獲優秀期刊三等獎,1995年四川省首屆優秀期刊評比中被評為優秀期刊.
人工智能是21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這個詞最早于1956年在達特茅斯學會提出,不久便得到了廣泛的關注,經過多年的發展,其理論和技術越來越成熟,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1]。人工智能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計算機來模擬、延伸,擴展人的智能的行為。1997年5月,國際象棋大師 GARRY KASPAROV以2.5:3.5的比分不敵IBM深藍;2017年5月,AlphaGo以3:0完勝圍棋手柯潔,彰顯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力[2]。
由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力,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2013年,為了提高工業競爭力,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近期已升級為國家戰略[3]。2017年12月,為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我國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作為對7月份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計劃”的補充,詳細規劃了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主要發展方向和目標[4]。2018年12月,歐盟發布主題為“人工智能歐洲造”的《人工智能協調計劃》。
人工智能已成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力,而人才是人工智能的發展的基礎。如何把測繪工程專業人才的教育與人工智能更緊密的結合起來,以利用人工智能優化測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開啟智能時代測繪專業教育的大門,培養出能在礦山、國土、城市規劃與工程建設、地理信息軟件、環境保護等行業,在工程規劃與設計、技術開發應用、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從事測繪及相關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科技人才。
1 人工智能帶給測繪工程專業的挑戰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論是Snap推出的基于地理位置信息共享功能的“Snap Maps”,還是作為第一款的免費增強現實測量應用程序的ARuler-Android,無不體現出位置數據獲取中的人工智能技術。
雖然這并不意味著人工智能真正進入了測繪領域,但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測繪的范圍將更加廣闊。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測繪高等教育發展將進入新的階段,無人機、無人船智能化快速獲取地表數據和建模;“測繪+慣導+激光掃描+聲納掃描+船”,形成水上水下一體化掃描系統,對海底世界進行測繪;以Virtuo-Zo等為代表的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包括圖像的自動定位和匹配、數字高程模型的自動提取、正射影像的無縫拼接等,正不斷提高影像智能解譯水平,減少人工的參與度[5]。
傳統的測繪已滿足不了人們對測繪地理信息的新需求,智能時代對傳統測繪的挑戰已經來臨,利用人工智能設備將專業知識與能力構建過程用精確的計算和清晰的形式表達出來成為必然[3]。
2 測繪工程專業如何應對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在測繪各領域的應用,不僅對測繪專業教育帶來了機遇,更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需要從教學模式的變革、師生關系的變革和實踐平臺的變革等三個方面來應對。
2.1 建立智能的測繪專業教學模式
建立具有人工智能內容的測繪專業教學體系是當前測繪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高校應該在測繪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開設一些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等),并將人工智能的知識與測繪知識相結合,制定合適的目標,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和實踐。在測繪教學中使用人工智能,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形式,還可以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以針對一些實踐類課程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在實踐中認識人工智能在測繪工程專業中的應用,讓學生具備更多的知識素養,以便畢業后能盡快的適應工作的需要。
測繪工程專業培養的是技術型人才,在其培養過程中要始終關注社會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和培養技術人才的結構關系,以保證這些技術人才畢業后能夠順利就業,避免出現就業困難,同時強調每個學生都有適應社會、主動就業的能力。教學管理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況自主調整課程設置,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性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結合人工智能與測繪工程,培養新時期復合型高級工程科技人才。
2.2 提升基于人工智能的測繪專業教師隊伍
由于受到教育智能化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挑戰,教育及科研工作者都面臨著如何適應社會趨勢與時代潮流的挑戰。這就要求相關人員既要熟練運用測繪領域的專業知識,又要了解測繪學科的發展史并懂得如何分析其未來的發展方向,能夠以積累的多學科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具備不斷思考、學習的能力。此外,教育及科研工作者應對人工智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且能夠實現其相關應用,以豐富個人的知識及技術儲備。
智能教育革命完全可以被認為是一場自發性的思維革命。在傳統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往往是知識的唯一載體,代表著知識的權威。在教育和網絡時代,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設計和指導的作用。教師要進一步推進智能城市、空間感知與認知、智能定位服務與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技術的融合,實現自身專業結構的調整,不斷探索測繪領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契合之處,以原有學科為基礎,拓展人工智能專業的相關教育方式與內容,不斷促進測繪學科研究方向的突破性革新,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智能測繪并有所建樹。